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6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46篇
  2023年   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7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3篇
  1977年   3篇
  1976年   2篇
  1975年   3篇
  1974年   2篇
  1973年   3篇
  1964年   4篇
  1963年   5篇
  1961年   2篇
  1960年   4篇
  1959年   2篇
  1958年   3篇
  1957年   3篇
  195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91.
窟野河流域河川基流量变化趋势及其驱动因素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河川基流量的变化是区域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综合反映,其对维持生态系统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以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区典型流域窟野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利用1959-2005年实测水文、气象资料,基于Chapman-Maxwell数字滤波法的基流量计算,分析窟野河流域河川基流量的变化趋势与演变特征,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两方面探讨了河川基流量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近50年来,流域内7个时段(全年;春季、夏季、秋季、冬季;汛期、非汛期)的基流量均表现为极显著减少趋势,全年基流量的减少量为0.628 mm/a,并在1980和1996年发生两次明显的突变;(2)与基准期(1959-1979年)相比,水土保持效应期(1980-1995年)的全年日基流量在5%,50%和95%的频率上相对减少率分别为30%,38%和54%,煤炭开发期(1996-2005年)的全年日基流量在5%,50%和95%的频率上相对减少率分别为57%,68%和100%;(3)流域河川基流量减少是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降水量的变化一定程度影响基流量,但主要驱动因素是流域内大面积连片开采煤炭资源和过量开发利用地下水.  相似文献   
192.
补体第六、七成分(C6、C7)具有遗传多态性。本文研究了北京地区随机人群115人的C6及137人的C7多态性分布,共检出C6等位基因有C6*A、B、B2、M91、M1等5种。其中C6*A和B为常见型。多态性共4种,即C7*1、2、3、4,其中C7*1为常见型。  相似文献   
193.
在增效醚(PBO)对棉铃虫Jelicoverpa armigera3龄细虫处理后的不同时段,细胞色素P450的含量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在处理后1h,细胞色素P450的含量仅为对照的43.9%,至处理后12h,细胞色素P450的含量下降到最低点,仅为对照的23.4%,而处理后18~24h,细胞色素P450被抑制的程度有所减弱,其含量分别为对照的85.8%和70.0%。生物测定结果表明,PBO对所测定  相似文献   
194.
我国蝴蝶产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简略介绍了我国目前蝴蝶产业的背景情况和发展现状,着重阐述了该产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目标与思路、政策与法律、科研与技术、人才与培养等一系列问题,并针地性提出了相应解决意见。  相似文献   
195.
目的探讨牙髓干细胞(DPSC)对牙周病,外伤及肿瘤等造成下颌骨缺损、口腔软组织与神经损伤的修复治疗作用。方法本研究利用组织块培养法分离出人体DPSC,用流式细胞仪进行了鉴定,并进行DPSC成骨、成脂、成神经的分化研究。结果分离出3株DPSC,流式细胞分析表明DPSC表达CD73和CD90标志物,但不表达生血干细胞标志物CD34。用茜素红染色表明DPSC能分化成骨细胞,油红O染色表明DPSC能分化成脂肪细胞,免疫免疫荧光染色表明DPSC分化的细胞表达神经细胞特异标志物TUJ1。结论组织块培养能够高效快速分离表达CD73和CD90的DPSC,在体外诱导条件下DPSC能分化为成骨细胞、脂肪细胞和神经细胞,此研究为DPSC在治疗和修复骨组织缺损和神经损伤中的临床应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96.
前言猪肺线虫是一种危害比较大的寄生虫,主要寄生于猪的肺脏及支气管中;在野猪、绵羊、黄牛、狗和人的肺脏中亦曾有过报导。被感染的猪只有咳嗽气喘、食欲不振、行动迟缓及营养不良等症状,并能引起猪只的大量死亡。据苏联的统计,由于此病而引起死亡的猪占病猪总数的30%(1957)。剖检时可见肺脏膈叶有小叶性气肿,间有淋巴结样病变。被侵袭的仔猪体重仅及同窝健康猪体重的1/2。猪肺线虫和病毒性肺炎的混合感染又能加剧肺部的病变(Maokenzie, 1963)。到目前为止,国内在福建、广东、广西、湖北、河北、江西、陕西、山东、安徽、浙江、江苏、四川、青海、贵  相似文献   
197.
采用植物解剖学、组织化学、分析化学和现代仪器分析技术相结合的方法,系统研究了秦艽根的中柱裂分发生、有效成分积累部位及其结构与有效成分的积累关系。结果表明:(1)秦艽根的中柱裂分发生是由于维管形成层和薄壁细胞的异常活动,使原维管柱裂分为几个相对独立的维管柱,这些独立的维管柱被木栓化细胞包围,主根裂分为支根;(2)秦艽根中的有效成分主要存在于维管组织的韧皮薄壁细胞和木薄壁细胞中;(3)秦艽根中裂分部位的龙胆苦苷含量为未裂分部位的60%。  相似文献   
198.
盐度对花鲈幼鱼消化酶和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不同盐度对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幼鱼消化酶活性和抗氧化水平的影响,经过30 d养殖,应用试剂盒检测了盐度0、10、20、30条件下胃、幽门盲囊及肠道中胃蛋白酶、α-淀粉酶、脂肪酶活力,肝和肌肉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的活力以及总抗氧化能力和丙二醛含量。结果显示,胃蛋白酶活力在0盐度组最高,4个盐度组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 < 0.05);同一盐度组,胃蛋白酶活性在胃组织中高于幽门盲囊和肠道。随着盐度的增加,胃组织的α-淀粉酶活力呈逐渐降低趋势,幽门盲囊和肠道的α-淀粉酶活力则逐渐升高。胃组织中,0盐度组脂肪酶有较高活性,10盐度组脂肪酶活性最低,20和30盐度组酶活性逐渐升高,并在30盐度组达最大值,4个盐度组之间差异显著(P < 0.05);幽门盲囊中,脂肪酶活力随盐度的增加,呈现先升高后降低趋势;肠组织中,0盐度和10盐度组脂肪酶酶活力差异不显著(P > 0.05),20盐度和30盐度组增加显著(P < 0.05)。肝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在0盐度组活性最高,随盐度变化,呈现相似的变化趋势;肌肉中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整体上随盐度增高有上升趋势。0盐度组和30盐度组肝组织丙二醛含量和总抗氧化能力观测值都较高。在肌肉中,丙二醛含量在10盐度组达到较高值,随后盐度增加丙二醛含量变化不显著(P > 0.05);总抗氧化能力含量也在10盐度组时达到最高值,其余组均下降。本研究认为,花鲈幼鱼不同消化酶活性所需的盐度条件各有差异,同时抗氧化系统能够响应不同的盐度条件。  相似文献   
199.
基于模糊数学的秦岭地区山茱萸生境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山茱萸(Cornus officinalis)是我国传统常用药材,本文采用模糊数学分析方法,对采自秦岭地区的山茱萸中马钱苷含量与21个评价因子的隶属函数进行拟合,同时采用最大信息熵模型确定各个评价因子的权重,利用ArcGIS 10空间分析模块模拟研究区域适宜山茱萸生长的潜在分布生境。结果表明,在山茱萸生境的21个评价因子中,主要影响因子为气候,其次是土壤和地形因子;所有评价因子中,土壤质地(TTEX)的权重最大,其次是果实生长期降水量(PG)、年降水量(AP)和降水季节性变化(PS)。研究区内山茱萸高适宜区面积占总面积的19.94%,主要分布在甘肃东南部、陕西南部和河南西部,这些区域温度适中、气候湿润、光照充足,适宜山茱萸生长;适宜区面积占总面积的11.85%,低适宜区面积占总面积的16.31%,不适宜区面积占总面积的51.90%。本研究基于GIS与模糊数学的生境适宜性评价模型,对秦岭地区山茱萸生境适宜性做出了科学划分,同时量化了不同生境区的评价因子对山茱萸的影响,可为山茱萸的管理和保护以及人工种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0.
通过定量调控土粒表面电场强度,采用湿筛法和模拟降雨试验,研究了土壤表面电场对东北黑土团聚体稳定性和土壤侵蚀的影响。结果表明: 1)随着土壤本体溶液电解质浓度的降低,土壤颗粒表面电位绝对值和电场强度均不断增加,宾县黑土和克山黑土表面电场强度均可达108 V·m-1数量级;2)随着土粒表面电场增强,土壤团聚体的破碎程度增大,平均重量直径表现为先急剧减小而后保持不变;3)通过人工模拟降雨试验可知,随本体溶液电解质浓度降低,颗粒表面电场增强,土壤流失强度增大。当电解质浓度<0.01 mol·L-1,对应宾县黑土和克山黑土的表面电位绝对值分别大于210和209 mV时,土壤累积流失量随时间的分布曲线较为接近,表明0.01 mol·L-1是影响土壤侵蚀强度的电解质临界浓度值;4)土壤累积流失量与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之间表现出良好的线性关系。综上,当雨水进入土壤,土粒表面电场增强,引发土壤团聚体破碎并释放大量细颗粒,最后在雨水冲刷作用下发生侵蚀。该研究结果可为深入理解东北黑土区土壤水蚀机理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