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2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65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0年   2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八宝剑凤梨的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TissueCultureandRapidPropagationofVrieseapoelmaniiZHONGHong-Mei;CAOMing-Hua(AzollaResearchCentre,FujianAcademyofAgriculturualSciences,Fuzhou350013)1植物名称八宝剑凤梨(Vrieseapoelmanii)。2材料类别侧芽。3培养条件(1)丛生芽诱导培养基:MS+6-BA2mg·L(-1)(单位下同)+NAA0.2,试管内滤纸桥液体培养;(2)增殖培养基:MS+BA1+NAA1,浅层液体培养;(3)生根培养基:1/2MS+NAA0.1-0.2+0.7%琼脂。上述培养基均含3%的蔗糖,pH5.6。培养温度23~26℃,光照度1500-2000lx,每天光照1…  相似文献   
12.
中华姬鼠与大林姬鼠的同工酶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傅必谦  李举怀 《兽类学报》1998,18(4):304-310
中华姬鼠(Apodemusdraco)和大林姬鼠(Apodemuspeninsulae)是形态学上十分相似的两种鼠类。为了对两种姬鼠的分类提供生物化学方面的依据,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等电聚焦电泳方法比较和分析了两种姬鼠的LDH同工酶、EST同工酶和SOD同工酶的差异。结果表明,两种姬鼠的LDH同工酶酶谱基本相似,而EST同工酶和SOD同工酶酶谱则存在明显的种间差异。根据EST同工酶A2带的有无和SOD同工酶主带等电点的差别,能将两种姬鼠很容易区分开来。  相似文献   
13.
根据基因库中的顺序,设计了胶质细胞源神经营养因子(GDNF)基因的PCR引物,以此从人基因组DNA中扩增并克隆了GDNF的编码序列,经DNA测序确认后,该片段克隆到表达质粒pET-3a中,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培养的重组菌经IPTG诱导,在T7启动子调控下表达出hGDNF蛋白.经电泳分析表明GDNF主要存在于细菌包涵体中.从培养菌中制备包涵体,经充分洗涤,溶解于含8mol/L尿素的变性缓冲液中.经SP-Sepharose柱层析分离,梯度洗脱,以15%SDS-PAGE检查含GDNF的部分.将含单体GDNF部分进行复性,再次用SP-Sepharose离子柱分离同源二体GDNF.最后经SDS-PAGE制备电泳纯化,纯度大于95%.经N端测序表明序列正确.经测定,每升培养菌可得约10mg纯化的GDNF.  相似文献   
14.
以萌发初期大豆弯曲的子叶节为靶点,利用草甘膦(Roundup)点施鉴定法,分析了221份大豆微核心种质的草甘膦耐受性及其与抗草甘膦转CP4-EPSPS基因大豆AG5601的差异,结果表明,草甘膦对不同大豆种质的抑制程度与点施的草甘膦浓度呈正相关,Roundup稀释浓度为1/1000、1/10000时,草甘膦对大豆生长几乎无影响;Roundup稀释浓度为1/10时,草甘膦显著抑制大豆生长,导致植株死亡;Roundup稀释浓度为1/100时,不同大豆种质对草甘膦耐受性差异显著,并鉴定出对草甘膦具有较好耐受性的种质10份。虽然大豆微核心种质对草甘膦的耐受程度远远低于AG5601,但不同大豆种质对草甘膦耐受性存在显著差异,这为利用转基因和杂交转育技术培育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的受体或轮回亲本的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 RNA)在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idized low-density lipoprotein,ox-LDL)诱导的损伤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与正常HUVEC中表达谱的差异。方法:采用lnc RNA芯片检测ox-LDL诱导的损伤HUVEC与正常HUVEC中lncRNA及mRNA的表达差异,筛选出HUVEC损伤相关的lncRNA。结果:相对于正常HUVEC,在ox-LDL诱导的损伤HUVEC中表达上调和下调超过2倍的lncRNAs和m RNAs分别有139种和113种,上调和下调超过4倍的lncRNAs和mRNAs分别有35种和28种。结论:与正常HUVEC比较,ox-LDL诱导的损伤HUVEC中lncRNA的表达谱显著变化,lncRNA可能在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过程中发挥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椎弓根内固定联合植骨融合术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50例胸腰椎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影像资料评价患者手术前后的红细胞沉降率、后凸畸形矫正情况、Frankel分级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等。结果:所有患者术后病理均证实为脊柱结核,术中27例植入大块自体髂骨,23例植入自体肋骨捆绑植骨。24例采用椎体侧前方钉棒内固定,26例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术中未出现脊髓、神经、血管损伤及血气胸等并发症。患者术后红细胞沉降率获得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Cobb角明显获得矫正,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脊柱损伤程度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弓根内固定联合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治疗胸腰椎结核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不仅可以改善红细胞沉降率,而且可以矫正患者脊柱后凸畸形,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内固定与植骨融合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7月至2012年7月收治的80例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固定方式,将37例采用PMMA骨水泥强化椎弓根内固定的患者作为研究组,其余43例单纯应用椎弓根内固定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收集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程度、愈合时间等临床资料。评价患者手术前后侧位X线片椎体高度和内固定效果。术后随访24个月。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等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疼痛程度、椎体高度、内固定物松动及断裂情况等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片汀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3月至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156例ACS患者,按随机字数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78例,两组均采取常规治疗,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钙片,对照组则用辛伐他汀滴丸。对比两组治疗效果及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两组治疗后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纤维蛋白原(Fg)和尿酸水平均明显下降,且实验组下降更明显,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实验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率为8.97%(7/78),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4.36%(19/78),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片治疗ACS的临床效果优于辛伐他汀滴丸,能有效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值得的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重组纤黏连蛋白(FN)多肽CH50对小鼠黑色素瘤B16细胞体内转移的影响,以探讨CH50多肽抑制肿瘤转移的可能分子机制。方法体外培养黑色素瘤B16细胞,用荧光染料CFSE标记,接种脾脏后24h取脾、肝、肺做冰冻切片,观察肿瘤细胞在3种组织中的侵袭情况。从脾脏接种B16细胞,建立体内肿瘤转移动物模型,采用基于流体动力学的体内基因转染方法于小鼠体内表达CH50多肽,RT-PCR检测CH50mRNA在肝组织的表达,Western印迹检测CH50多肽的表达。通过比较原位肿瘤结节及转移结节在数量、大小、分布上的差异及检测原位肿瘤组织中MMP-2、MMP-9表达差异,观察CH50多肽的治疗效果。结果注射24h后即可在脾脏形成荧光结节。pCH510质粒通过尾静脉注射后,可在肝组织中检测到CH50mRNA及CH50多肽的表达。从脾脏接种B16细胞后第14天可在脾脏形成原发肿瘤,至第35天肝脏表面已形成转移瘤结节,成功建立了体内器官问(脾转肝)肿瘤转移动物模型。体内转染表达CH50多肽能抑制肿瘤生长、侵袭和转移,抑制原位肿瘤结节中MMP-2、MMP-9的表达。结论CH50多肽可以通过对MMP-2、MMP-9蛋白表达的抑制作用来抑制黑色素瘤B16细胞的成瘤能力和体内侵袭、转移能力。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采用sPD-1协同4-1 BBL进行肿瘤免疫基因治疗的效果及相关的免疫学机制.方法 以不同剂量的H22肝癌细胞接种于BALB/c小鼠右后腿肌肉内,建立小鼠肿瘤模型;采用可溶性PD-1 (sPD-1)和4-1 BBL真核表达质粒体内转染进行基因治疗;观察接种不同剂量肿瘤细胞、不同治疗时间小鼠的成瘤率及肿瘤治疗效果;RT-PCR检测肿瘤微环境中免疫调控相关基因的表达;组织切片检测肿瘤细胞浸润肌肉组织的组织学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脾脏细胞毒性T细胞(CTLs)的杀瘤效率.结果 转染4-1 BBL/sPD-1基因治疗后,接种低剂量(1 × 104个/ml) H22肿瘤细胞的小鼠肿瘤生长完全受到抑制;接种高剂量(1×105个/ml) H22肿瘤细胞的小鼠肿瘤也受到显著抑制.通过延长基因治疗,荷瘤小鼠的成瘤率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逐渐递减,至8周时成瘤率为0;基因治疗不仅促进IFN-γ和IL-2基因表达上调,而且也使TGF-p、IL-10的表达下调;瘤组织中CD8+ T淋巴细胞数量增多和脾淋巴细胞的杀瘤效率显著增加.结论 利用体内存在的少量肿瘤可作为抗原刺激淋巴细胞的激活;基因治疗适用于对手术、化疗、放疗后体内残存的少量肿瘤细胞的清除;当体内存在大量肿瘤细胞时,适当延长基因治疗时间可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