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9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93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5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101.
低空急流对中国褐飞虱重大北迁过程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包云轩  谢杰  向勇  徐希燕  刘宇 《生态学报》2009,29(11):5773-5782
低空急流是褐飞虱远距离迁飞的理想空中通道之一,为了揭示低空急流对褐飞虱北迁的动力作用机制,在全面分析2007年中国褐飞虱虫情资料的基础上,筛选出典型个例,结合相应的气象背景资料,对低空急流在褐飞虱北迁中的动力影响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研究表明:(1)低空急流作为一种大尺度天气系统,对2007年中国褐飞虱的重大北迁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体现在对虫源输送和降虫上;(2)低空急流的时空分布和强度变化对褐飞虱降虫时段、降虫范围、降虫量多少和主降虫区位置的选择有重要的影响;(3)逆推轨迹计算的结果显示:迁入主降区的褐飞虱是由低空急流输送的,这与其动力作用相吻合;(4)低空急流中的下沉气流对降虫区分布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2.
生物物理学是生物学与物理学之间的边缘科学,是新兴的薄弱的正在发展中的一门学科。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的一般结构和它运动的规律。生物学是研究特殊物质(即带有生命活力的物质)的结构和它运动的规律。因此,研究生命物质运动的特殊规律与物质运动的一般规律之间的联系,是生物物理学和生物化学的任务。生物物理学的任务,也就是研究多种复杂的生物现象,特别是研究生物有机体的能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3.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红火蚁在中国适生区的预测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对红火蚁在中国的适生区进行了预测.以高于发育起点温度的天数和有效积温作为决定性因子,年均降水量、海拔高度作为限制性因子,应用GIS中的Kriging空间插值功能将红火蚁在我国的适生性分布情况分为高度适生区、适生区、轻度适生区和非适生区.结果表明,广东大部、广西中南部、云南南部的少数地区、海南、台湾、香港和澳门是红火蚁的高度适生区.云南南部、两广北部、河南最南部、安徽西部、浙江大部、湖北中东部、重庆、湖南、江西和福建是红火蚁的适生区.轻度适生区分布于河北中东部、山东中东部、北京、天津、江苏中北部、安徽大部、河南大部、浙江西北部、湖北西北部、陕西南部、四川东部、贵州中西部和云南中部的少数地区.我国的西北、东北和华北的大部分地区为红火蚁的非适生区.  相似文献   
104.
在大相岭龙苍沟高桥河、清水河、黄沙河流域设置三块珙桐样地,以样地调查数据为基础,运用离散分布的理论拟合,聚集强度指数的测定,对珙桐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研究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珙桐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特征为:在幼苗到幼树阶段为聚集分布,逐渐过渡到大树阶段的随机分布.在幼苗到幼树阶段具有较强的聚集度,主要是因为珙桐种子散布比较困难和主要靠萌蘖更新.随着幼苗向大树发育的全过程,环境因子作用加强,种内、种间竞争加剧,幼苗、幼树呈现出较高的死亡率,林木自然稀疏,导致分布格局逐渐过渡到随机分布.  相似文献   
105.
为研究全脑缺血再灌流后纹状体边缘区内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和谷氨酸脱羧酶(GAD)等神经递质的表达变化。在两侧颈总动脉和椎动脉结扎造成的大鼠全脑缺血模型上,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纹状体边缘区内CGRP和GAD等免疫阳性反应的分布,结果显示正常大鼠脑纹状体内有CGRP和GAD阳性神经纤维的分布,全脑缺血再灌流1天后,边缘区中的CGRP免疫阳性反应逐渐增强,在第5天时达到最高峰,全脑缺血再灌流后1天,可见边缘区部位的GAD免疫阳性反应增强,但以后边缘区内的GAD免疫反应阳性物质逐渐减少,缺血再灌流5天后,边缘区中GAD免疫阳性反应的表达基本消失。研究结果表明全脑缺血后边缘区中的CGRP反应逐渐增强,这种变化可能和脑缺血后动物的学习记忆能力下降有关。  相似文献   
106.
目的探讨急性放射性肝损伤大鼠模型的建立及TGF-β1动态变化的意义。方法选用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模型组(30只)和对照组(10只)。除对照组外,模型组大鼠右半肝均接受单次6 MV X线25 Gy照射,接受照射第3、5、10天,应用HE染色、透射电镜下观察大鼠右肝病理学变化,血清学检测TGF-β1、肝功能相关指标(ALT,AST,ALP),数据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在照射第3、5、10天后,电镜下可观察肝脏早期病理学改变;TGF-β1的表达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加,模型组与对照组比较、不同时间段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模型组的HE染色结果之间无明显差别;肝功能相关指标(ALT,AST,ALP)不同时间点比较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镜下观察肝脏病理学改变早于光镜下的变化,可用于早期放射性肝损伤的评价;TGF-β1较肝功能更加敏感地反映出照射后肝脏的损伤状态,可作为预测急性放射性肝损伤程度的血清细胞因子。  相似文献   
107.
研究高原鼢鼠(Myospalax baileyi)繁殖季的活动模式,对于了解它们的生存策略及生态防治非常重要。于2019年选择高原鼢鼠繁殖期(3至5月)在甘肃省玛曲县采日玛乡,利用无线电跟踪技术监测高原鼢鼠繁殖季活动模式,并分析高原鼢鼠活动强度与0~10 cm土层土壤温度和土壤相对湿度的关系。1)高原鼢鼠在繁殖期内表现出3个日活动高峰,第一个高峰时间是08:00时,第二个高峰时间是14:00时,第三个高峰时间是20:00时;2)日活动差异指数(θ)表明,高原鼢鼠在繁殖期内活动强度变化幅度较大,呈非均匀型分布;昼行性指数(λ)表明,高原鼢鼠在繁殖期白天更为活跃;日活动时间总量(AT)表明,高原鼢鼠繁殖期每天的总活动时长在8h左右;3)相关分析表明,高原鼢鼠繁殖期活动强度与0~10 cm土层的土壤温度呈正相关(P <0.05),与0~10 cm土层的土壤相对湿度不相关(P> 0.05)。繁殖期的高原鼢鼠活动强度受0~10 cm土层土壤温度影响,不受土壤相对湿度影响。  相似文献   
108.
包妲  李杰  刘锋  胡金明 《生态学报》2021,41(17):6960-6969
缅甸土地利用变化对其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与中缅绿色"一带一路"、中缅经济走廊建设等重大战略的长期合作息息相关。利用缅甸1995年和2015年的土地利用数据,结合Costanza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系数表,分析缅甸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1)1995-2015年,缅甸土地利用类型以林地(71%)和耕地(26%)为主,林地和草地面积减少,而其他地类增加;林地和耕地之间的转化显著。(2)缅甸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约4600-4700亿美元,林地贡献最大;调节(48%)和支持(29%)服务价值比重较大;(3)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增加了66.26亿美元,调节、供给和支持服务价值增加,而文化服务价值减少;生态系统服务二级类型中:废物处理、食物供给、生境/避难所等增加,气候调节、遗传资源、水土保持功能等减少;(4)缅甸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和生态系统服务一级类型总价值影响较小,但生态系统服务二级类型价值的"此消彼长"会影响缅甸生态安全和生物多样性,在未来中缅"一带一路"建设中需要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109.
砷污染作为全球性环境问题已经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无机砷化合物可与铁氢氧化物络合通过共沉淀作用去除。因此,利用具有砷耐性的铁氧化菌氧化环境中的铁元素去除砷化合物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目前已有利用铁氧化菌去除环境中砷污染物的报道。用于砷污染修复的铁氧化菌必须有一定的砷耐性才能在含砷环境中行使功能。微生物是否具有砷耐性往往取决于基因,并且不同的菌株具有不同的生理特征,适宜不同砷污染环境的修复。本文通过对8株代表性的铁氧化菌砷耐性基因的总结,阐述其耐砷机制、研究概况及应用前景,以期为铁氧化菌用于除砷新技术的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0.
基于VIC模型模拟的干旱区土壤水分及其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壤水分在陆地水循环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大尺度、长时间及高精度的土壤水分监测是旱情预警、生态恢复与精准农业决策部署的重要指导依据,而陆面过程模式模拟在时空尺度上可获得更准确的土壤水分特征。以渭-库绿洲为目标靶区,结合VIC陆面过程模型和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探讨2009—2016年研究区年际间不同地类土壤水分时空变化规律,并用实测数据进行精度验证,结果表明:(1)东北区域土壤含水率模拟值较高,土壤含水量低值集中在研究区西部与南部区域。(2)盐渍土壤表层含水量高于耕地,每年雨季,灌丛土壤含水量高于其他3种地类,由于大量荒地转为耕地,绿洲荒地土壤含水量与耕地土壤相互接近,在28.784—53.741 mm之间。(3)渭-库绿洲近7年耕地与盐渍地面积大幅度增加,耕地与盐渍地面积增幅达35%以上,荒地面积相较2009年减少约46%,灌丛面积增幅约15%。(4)荒地土壤含水量伴随面积大幅度下降,土壤含水量数值集中在正态曲线28.6 mm以上区域。VIC模拟值与实测值均方根误差(RMSE)范围在1.4—2.80之间,RE范围在0.90—2.20之间,R2范围在0.40—0.6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