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4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10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5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01.
包安华 《蛇志》2011,23(3):298-300
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是各种心脏疾病的严重阶段,其发病率高,预后差,5年存活率与恶性肿瘤相似。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经济条件的改善,我国卫生水平亦不断提高,各种医疗保险已覆盖全社会人群,实行慢性心衰社区管理具备了有利条件。然而,医疗改革机制如何运作,尤其是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的运作机制是目前突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2.
目的:克隆得到人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因子Hespintor基因,并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进行序列分析。方法:提取HepG2细胞总RNA,RT-PCR扩增Hespintor基因片段,连接至pMD 20-T克隆载体中,转化JM109宿主菌,蓝白斑法筛选阳性克隆菌落,菌落PCR及测序鉴定。利用在线工具软件对Hespintor进行信号肽预测、亚细胞定位、结构域、三级结构、基因染色体定位及组织分布表达分析。结果:人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因子Hespintor基因全长285bp,共编码94aa,其中1-23aa编码信号肽,符合亚细胞定位于细胞外的预测;53-93aa编码一个典型的Kazal结构域。Hespintor基因的染色体定位于5号染色体短臂3区3带1亚带(5q33.1);正常组织中仅在睾丸有表达,而肿瘤组织中仅在生殖细胞瘤有表达。结论:Hespintor是一个在机体中静止表达的Ka-zal型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因子家族的分泌型新成员。  相似文献   
103.
季风进退和转换对中国褐飞虱迁飞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包云轩  黄金颖  谢晓金  陆明红 《生态学报》2013,33(16):4864-4877
利用近30年NCEP/NCAR 逐日气象再分析资料及中国褐飞虱逐候灯诱数据,分析季风指数与褐飞虱迁入量的时空关系,以探明季风进退和转换对我国褐飞虱迁入的影响。研究表明:(1)常年3月中、下旬是我国偏北季风转换为西南季风的时期,西南季风开始后的4月上旬是褐飞虱第1次大规模北迁的时期,第1次大规模北迁的主降区为华南稻区和西南稻区,随后迁向其北的其他稻区。(2)6月中旬-8月中旬是偏南季风指数达最大值的时期,也是各稻区褐飞虱北迁峰次最多、迁入量最集中的时期。(3)8月下旬至9月中旬为偏南季风向偏北季风的转换时期,也是褐飞虱北迁的终见期、南迁的始见期,第1次大规模南迁发生在这一时期内,主降区为江淮稻区和江岭稻区。(4)9月下旬至10月中旬是偏北季风的快速增强期、偏南季风的快速衰退期,也是褐飞虱南迁的高峰期。(5)10月下旬开始偏南季风撤出我国大陆,而偏北季风控制我国大陆,由北到南各稻区依次开始出现褐飞虱迁入的终见期。(6)褐飞虱异常发生年份中西南季风北上的早迟决定了褐飞虱在我国迁入始见期的早晚,而偏北季风南下的早迟则决定了我国褐飞虱迁入终见期的早晚。(7)迁入始见期滞后于西南季风的变化,迁入终见期滞后于偏北季风的变化,它们滞后的时间都为1-3候(即5-15d)。  相似文献   
104.
研究高原鼢鼠(Myospalax baileyi)繁殖季的活动模式,对于了解它们的生存策略及生态防治非常重要。于2019年选择高原鼢鼠繁殖期(3至5月)在甘肃省玛曲县采日玛乡,利用无线电跟踪技术监测高原鼢鼠繁殖季活动模式,并分析高原鼢鼠活动强度与0~10 cm土层土壤温度和土壤相对湿度的关系。1)高原鼢鼠在繁殖期内表现出3个日活动高峰,第一个高峰时间是08:00时,第二个高峰时间是14:00时,第三个高峰时间是20:00时;2)日活动差异指数(θ)表明,高原鼢鼠在繁殖期内活动强度变化幅度较大,呈非均匀型分布;昼行性指数(λ)表明,高原鼢鼠在繁殖期白天更为活跃;日活动时间总量(AT)表明,高原鼢鼠繁殖期每天的总活动时长在8h左右;3)相关分析表明,高原鼢鼠繁殖期活动强度与0~10 cm土层的土壤温度呈正相关(P 0.05),与0~10 cm土层的土壤相对湿度不相关(P 0.05)。繁殖期的高原鼢鼠活动强度受0~10 cm土层土壤温度影响,不受土壤相对湿度影响。  相似文献   
105.
砷污染作为全球性环境问题已经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无机砷化合物可与铁氢氧化物络合通过共沉淀作用去除。因此,利用具有砷耐性的铁氧化菌氧化环境中的铁元素去除砷化合物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目前已有利用铁氧化菌去除环境中砷污染物的报道。用于砷污染修复的铁氧化菌必须有一定的砷耐性才能在含砷环境中行使功能。微生物是否具有砷耐性往往取决于基因,并且不同的菌株具有不同的生理特征,适宜不同砷污染环境的修复。本文通过对8株代表性的铁氧化菌砷耐性基因的总结,阐述其耐砷机制、研究概况及应用前景,以期为铁氧化菌用于除砷新技术的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6.
基于VIC模型模拟的干旱区土壤水分及其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壤水分在陆地水循环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大尺度、长时间及高精度的土壤水分监测是旱情预警、生态恢复与精准农业决策部署的重要指导依据,而陆面过程模式模拟在时空尺度上可获得更准确的土壤水分特征。以渭-库绿洲为目标靶区,结合VIC陆面过程模型和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探讨2009—2016年研究区年际间不同地类土壤水分时空变化规律,并用实测数据进行精度验证,结果表明:(1)东北区域土壤含水率模拟值较高,土壤含水量低值集中在研究区西部与南部区域。(2)盐渍土壤表层含水量高于耕地,每年雨季,灌丛土壤含水量高于其他3种地类,由于大量荒地转为耕地,绿洲荒地土壤含水量与耕地土壤相互接近,在28.784—53.741 mm之间。(3)渭-库绿洲近7年耕地与盐渍地面积大幅度增加,耕地与盐渍地面积增幅达35%以上,荒地面积相较2009年减少约46%,灌丛面积增幅约15%。(4)荒地土壤含水量伴随面积大幅度下降,土壤含水量数值集中在正态曲线28.6 mm以上区域。VIC模拟值与实测值均方根误差(RMSE)范围在1.4—2.80之间,RE范围在0.90—2.20之间,R~2范围在0.40—0.60之间,模拟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07.
小豆(Vigna angularis(Willd)Ohwi&Ohashi)起源于中国,是我国主要食用豆类作物。该文综述了小豆种质资源的收集与利用、品种选育概况及经典遗传学、现代分子遗传学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可为豇豆属作物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8.
目的:研究蝉蜕、僵蚕对大鼠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sPGN)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改良慢性血清病法制备的MsPGN模型,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蝉蜕高剂量组、蝉蜕低剂量组、僵蚕高剂量组、僵蚕低剂量组,另设正常对照组。分别在用药5周、8周后检测大鼠24h尿蛋白;8周后处死大鼠,行血液生化指标检测和肾组织HE染色观察,免疫组化法检测TGF-β1的表达水平。结果:与模型对照组比较,用药5周后蝉蜕、僵蚕高剂量组显著降低大鼠24h蛋白尿(P<0.01);8周后各治疗组大鼠肾组织TGF-β1表达量,24h蛋白尿和血清胆固醇均显著下降,蝉蜕高、低剂量组血清白蛋白均有所升高,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肾组织形态学观察显示,蝉蜕、僵蚕高剂量组个别区域肾小球系膜细胞轻度增生,系膜区轻度增宽,管腔无挤压现象,较模型组明显改善。结论:蝉蜕、僵蚕均能有效降低MsPGN大鼠24h尿蛋白,改善脂质代谢,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TGF-β1的过度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09.
研究了岷江上游干旱河谷海拔梯度上四川黄栌(Cotinus coggygria)叶片特征及变化特点,以及它们与环境变化的相互关系。测定指标有叶片形念结构(叶长、叶宽、叶面积和叶长/叶宽),表皮特征(气孔器密度和面积、孔径、表皮细胞密度和面积)以及生态特征(生物量、比叶最、饱和含水量)。结果表明。随着海拔升高叶长,叶宽、叶面积、生物量、饱和含水量以及表皮细胞面积呈增大趋势;而表皮细胞密度呈减小趋势;气孔器面积和比叶重在海拔1950m以下,随着海拔上升而增加。1950m的区域明显减小,气孔器密度的变化趋势与之相反;孔径和叶长/叶宽无明显变化。多元统计分析显示,叶面积、饱和含水世和气孔器面积主要与温和度有关,三者随着海拔升高和温和度降低呈增大趋势;随着水热综合因子的增加,气孔器密度减小而孔径和比叶重增大;随着年降水量的增加生物量和气孔器面积基增大趋势,面表皮细胞密度减小;表皮细胞面积随着生物温度降低而增加。综合分析表明,岷江上游干旱河谷缺水和生长季节高温是影响叶片特征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0.
应用电镜技术对蕨类植物绵马鳞毛蕨(RYOPTERIS CRASSIRHIZOMA Nakai)精母细胞和游动精子的超微结构特征进行了研究。精母细胞为多边形,细胞质内含有丰富的线粒体、质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常见的细胞器.在细胞质中还可见到一些同心圆膜状结构,位于质膜的附近或精母细胞的角偶。同心圆膜状结构由双层膜环绕构成,外被l层单位膜。精母细胞与精子器的璧细胞之间形成了分离腔。在精母细胞质膜外形成了嗜锇层,这些结构的形成说明精母细胞已经开始与雄配子体逐渐分离,进入独立发育的阶段。尽管精母细胞之间也有嗜锇层的形成,但嗜锇层是不连续的,其上有一些空隙,精母细胞之间可通过空隙进行物质和信息的交流。成熟的精子细胞外被l层透明的薄膜,里面为游动精子。螺旋状。由环状细胞器环绕3~4圈构成.这些环状细胞器包括多层结卡构、微管带、巨大线粒体、鞭毛带和1个长形浓缩的细胞核。游动精子的后端为一些泡囊化的细胞质.其中包括一些残存的线粒体、造粉质体及大的囊泡等。当成熟的精子细胞排出精子器后。其内的游动精子挣脱透明质膜的束缚,摆脱后端的囊泡,成为1条游动精子。本文还对绵马鳞毛蕨和其它蕨类植物精子的超微结构特征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