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6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138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2篇
  1976年   2篇
  195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21.
东北虎(Panthera tigris altaica)是现存5个虎亚种中体型最大者,其作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在维持健康生态系统功能中占据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近几十年来,由于东北虎栖息地受到人类活动强烈干扰,致使栖息地破碎化,主要栖息地孤立分布,呈现岛状,天然生态廊道消失殆尽,东北虎的保护面临巨大挑战。因此,确定东北虎关键栖息地,构建与恢复东北虎栖息地之间的生态廊道十分必要。本研究运用专家模型结合东北虎栖息地选择规律和栖息地特征,综合分析植被类型、国家级与省级自然保护区分布、地形因子以及人为干扰因子共7个主要影响因子;通过层次分析法(AHP)获得各影响因子的相对权重值,运用加权线性方程获得了东北虎潜在适宜栖息地,并确定了东北虎核心分布区以及分布区间的综合代价值。通过廊道设计模型(Linkage mapper)得到东北虎核心栖息地间的潜在生态廊道。结果得到了21条东北虎潜在生态廊道,对打通国内零星分布区,特别是张广才岭-完达山-老爷岭之间的迁移通道、扩大东北虎生存空间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22.
细菌代谢工程需要优化基因的表达来平衡代谢物通量分布和减少有毒的中间体积累,从而提高产物生物合成。细菌小RNA(small RNA,sRNAs)与靶标mRNA通过碱基互补配对结合来抑制或激活其靶标基因的表达。sRNA在细菌的生理过程中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调控作用,因此被认为是细菌代谢工程中调节靶标基因表达的有力工具。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工合成sRNA在细菌代谢工程中得到应用,分别就细菌sRNA的靶标识别和其对靶标的调控及代谢工程中的应用做了总结概括。  相似文献   
423.
马雯  刘迺发  丁未  王亮  包新康 《四川动物》2012,31(1):74-76,2
2010年5~7月在安西极旱荒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3巢荒漠伯劳被大杜鹃寄生,寄生率10.34%.荒漠伯劳产白色和粉红色两种颜色的卵,大杜鹃产白色寄生卵于卵色为白色的宿主巢中.寄生卵均产于6月,当月寄生率达42.86%.大杜鹃雏鸟19日龄离巢,离巢时体重66.24 g.  相似文献   
424.
为了探讨藏羚羊(Pantholops hodgsonii)对低氧环境的适应机制。以生活在同海拔(4 300 m)的藏绵羊(Tibetan Sheep)为对照,用分光光度法测定2种动物心肌、骨骼肌中肌红蛋白(myoglobin,Mb)含量、乳酸(lactic acid,LD)含量及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活力。结果显示,藏羚羊心肌和骨骼肌中Mb含量明显高于藏绵羊(P0.05),但心肌和骨骼肌的Mb含量无差别(P0.05),而藏绵羊心肌Mb含量明显高于骨骼肌(P0.05);藏羚羊心肌和骨骼肌中LD含量及LDH活力明显低于藏绵羊(P0.05),且2种动物心肌中的LDH活力均明显低于其骨骼肌(P0.01)。结果表明,藏羚羊尽管生活在高寒缺氧地区,其心肌和骨骼肌细胞仍然能得到丰富的氧供应,并非处于缺氧状态,这可能是通过增加心肌和骨骼肌中Mb的含量,提高其在低氧环境获取和储存氧的能力,从而提高有氧获能水平。与之相反,藏绵羊尽管也生活在高寒缺氧地区,但其心肌和骨骼肌中Mb含量相对于藏羚羊较低,且LD含量和LDH活力较高,说明其心肌和骨骼肌细胞内氧供不如藏羚羊丰富,提示藏绵羊可能主要以糖酵解获能。我们推测这种差异可能与两种动物不同的运动习性密切相关,且认为藏羚羊较高的Mb含量可能是其适应高原缺氧条件的分子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425.
2011年5~7月对甘肃安西极旱荒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N40°21'~40°22',E96°13'~96°14',海拔1 306 m)荒漠伯劳(Lanius isabellinus)巢址选择和繁殖成功进行研究。调查了58巢的巢址因子,巢主要位于营巢树主枝上,巢距地面高度多为2.0~2.5 m。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巢距地面高度、营巢树高度、营巢树胸径和营巢处树干直径是影响荒漠伯劳巢址选择的主要因素,这也是荒漠伯劳适应繁殖地大风天气的结果。既调查巢址数据又明确繁殖情况的49个巢中,红柳(Tamarix ramosissima)(5棵)上巢的繁殖成功率明显高于沙枣(Elaeagnus angusifolia)(43棵)和胡杨(Populus euphratica)(1棵)上的巢,原因可能是红柳郁闭度大。已知窝卵数和繁殖情况的30个巢中,窝卵数分别为2(1巢)、4(7巢)、5(18巢)、6(4巢)。卡方检验结果表明,窝卵数和繁殖成功率之间差异不显著(χ2=3.921,df=3,P0.05)。发现的63个巢中跟踪监测了54个巢(包括调查巢址数据的和未调查巢址数据的)的繁殖情况,54巢中37巢繁殖成功,成功率为68.52%。所有繁殖失败的巢均为产卵阶段或育雏早期阶段由于同类的破坏而导致繁殖失败,繁殖失败巢的数量随着相邻最近巢的距离的增加而减少,因而,繁殖失败可能与种群密度以及种内竞争有关。  相似文献   
426.
荒漠肉苁蓉生活史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描述荒漠肉苁蓉的生活史及各时期的形态发育,种子在寄主产生刺激物质及适宜的环境中.开始萌发产生吸器,从寄主获取水和养分后形成幼体,开始地下生长,1年后伸出地面并开花,授粉45d后产生活性种子,但未完成后熟。种子掉落后,植株自然死亡。为肉苁蓉的系统研究、肉苁蓉管理利用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427.
来源于细菌防御系统的CRISPR-Cas系统因其功能强大、多样性受到广泛关注,也在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各个领域得到了应用并迅速发展。概述了CRISPR-Cas系统的作用机理和分类,并对CRISPR-Cas系统在微生物基因编辑和病毒核酸检测方面的研究及应用进展进行了综述,以期为微生物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28.
鸟类是湿地生态系统重要的一类环境指示生物,研究其群落特征对湿地退化的响应,有助于揭示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变化、探讨对湿地状况进行有效监测和评价的方法。以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花湖、兰州大学高寒草甸与湿地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阿孜站)为研究区域,2018年5、2019年5月采用样线法对区域中4种高原湿地退化梯度,即典型湿地(Ⅰ型)、季节性湿地(Ⅱ型)、中度退化湿地(Ⅲ型)和重度退化湿地(Ⅳ型)的繁殖鸟类群落进行调查研究。研究时段共记录到繁殖鸟类8目14科41种,其中花湖繁殖鸟类39种,阿孜站繁殖鸟类21种。数据分析显示,随着高原湿地退化演替序列,两地的鸟类群落物种数和多样性指数均逐步减小,群落优势度不断增大;Ⅲ型和Ⅳ型群落相似性系数最高,Ⅰ型和Ⅳ型间群落相似性最低,表明鸟类群落随湿地退化发生明显改变,仅与毗邻的退化梯度群落组成相似。研究区域Ⅰ型生境中,水禽类占绝对优势,以红脚鹬(Tringa totanus)为优势种;Ⅱ型中长嘴百灵(Melanocorypha maxima)为群落中优势种;小云雀(Alauda gulgula)和角百灵(Eremophila alpestris)为Ⅲ型群落中的优势种;群落中优势种团为雪雀(Montifringilla spp.)和地山雀(Pseudopodoces humilis)时,标志着湿地已经重度退化(Ⅳ型)。鸟类群落优势种的转变是鸟类营巢环境要求与湿地退化中环境的改变相适应的结果。本研究尝试性的提出如何利用鸟类对高原湿地退化状态进行监测和评价。  相似文献   
429.
肺炎链球菌表面覆盖着一层荚膜,由多糖组成,是肺炎链球菌关键的毒力因子和重要的抗原,也是细菌分型的依据。强毒血清型的荚膜多糖被制成糖疫苗在抗感染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荚膜多糖结构复杂,经常被O-乙酰化修饰,这些多变的化学修饰扮演着重要的生物学角色。本文对肺炎链球菌荚膜多糖O-乙酰化修饰的研究进展进行了介绍,包括荚膜多糖的遗传基础、合成途径和血清学特征,荚膜多糖的O-乙酰化修饰的化学结构及其相应的O-乙酰基转移酶,O-乙酰化修饰的化学鉴定和生物学功能。同时,我们也总结了多糖O-乙酰化修饰在肺炎链球菌微进化中的作用和对糖疫苗的影响,并对今后的研究进行了展望。本综述旨在为研究荚膜多糖的O-乙酰化修饰的致病机制奠定基础,也为糖疫苗的设计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430.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高脂饮食对慢性低氧SD大鼠肺组织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一氧化氮(NO)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2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常氧组(N组,南京,海拔10 m)、低氧组(H组,低压氧舱,模拟海拔5 000 m)和低氧联合高脂饮食组(H+HFD组,低压氧舱,模拟海拔5 000 m),经普通饮食或高脂饮食5周后,留取外周血和肺组织标本,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静脉血血红蛋白(Hb)浓度,WST-1法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TBA比色法检测血浆丙二醛(MDA)含量,终点法和直接检测法检测血脂含量,荧光实时定量PCR检测肺组织eNOS mRNA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肺组织eNOS蛋白水平,硝酸还原酶法检测肺组织NO代谢产物硝酸盐/亚硝酸盐(NOx)水平。结果:低氧组大鼠肺组织中eNOS mRNA及蛋白水平及NOx含量明显低于常氧组,而低氧联合高脂饮食组上述三项指标水平明显低于低氧组(P〈0.05);低氧联合高脂饮食组血浆SOD活力低于低氧组,血浆MDA含量、总胆固醇(TCH)及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明显高于低氧组(P〈0.05)。结论:慢性低氧降低大鼠肺组织eNOS/NO水平,高脂饮食进一步降低低氧大鼠肺组织eNOS/NO水平,减弱其对肺组织保护作用,机制可能与血脂异常及氧化—抗氧化状态失衡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