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1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11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5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1.
以海马齿为材料,分别用CrAB法、SDS法、Trizol方法以及改进的CTAB法提取其总RNA,并比较了各RNA的产率、纯度和完整性等.结果表明,改进的CrAB法对海马齿总RNA的提取有较好的效果.所得总RNA的28S、18S和5S条带清晰,A260/A280比值为2.0,A260/A230比值为2.08,RNA产量可达56μg·g-1(FW).经RT-PCR获得了特异条带,说明利用改良的CTAB法从海马齿中提取到的RNA质量好、产率高、完整性强,完全适合于进一步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相似文献   
212.
EcoTILLING技术是由TILLING技术发展而来的快速发现和确定自然群体中等位基因多态性的方法,是一种全新的反向遗传学研究方法。本文介绍了EcoTILLING技术的特点及其应用现状和前景。  相似文献   
213.
包云轩  王明飞  陈粲  陆明红  刘万才 《生态学报》2019,39(24):9351-9364
为了探明东亚季风对我国南方水稻主产区稻纵卷叶螟迁飞的影响,为中短期预警提供科学依据,利用2000—2016年中国稻纵卷叶螟赶蛾量数据,结合NECP气象再分析资料,分析了东亚夏季风进退与我国南方水稻主产区稻纵卷叶螟迁飞的关系,结果表明:(1)稻纵卷叶螟的初始迁入与东亚夏季风的向北推进密切相关,除华南稻区稻纵卷叶螟迁入始期提前于东亚夏季风北界经过该区的时间外,在其他稻区两者基本同步;东亚夏季风北边界在不同稻区首次和二次出现的早晚对该稻区稻纵卷叶螟的向北迁入的始期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2)各稻区北迁的高峰期一般都发生在东亚夏季风控制范围内,其中6月中旬—8月上旬东亚夏季风活动范围到达30°N以北地区,此时是我国南方稻区稻纵卷叶螟北迁峰次最多、迁入量最集中的时期;东亚夏季风北界在本30°N以北地区持续时间的长短与稻纵卷叶螟年发生程度呈显著的正相关。(3) 8月中下旬是东亚冬、夏季风的转换期,也是稻纵卷叶螟种群的"混合迁"发生期,此时,西南稻区和江淮稻区北部迎来初次南迁峰;9月后东亚夏季风开始南撤,东北冬季风快速南下,稻纵卷叶螟种群也随之不断向南迁飞。(4)2007年稻纵卷叶螟在江淮稻区特大爆发的大气背景是:6月末—7月的强西南季风使沿江稻区迁入虫量比常年显著增加,也为7月下旬至8月下旬稻纵卷叶螟大规模向江淮稻区迁入奠定了虫源基础;7月份江南、华南地区的降水异常偏少使喜湿的稻纵卷叶螟种群进一步向沿江和江淮地区聚集;8月份东亚夏季风的回撤偏晚以及9月份华北地区和江淮地区北部的相对偏暖,使江淮稻区稻纵卷叶螟种群在当地滞留时间偏长、南迁起始期和高峰期异常偏晚。  相似文献   
214.
目的:分析麦角新碱联合米索前列醇治疗前置胎盘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活性氧(ROS)、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5月-2017年5月我院收治的前置胎盘患者100例纳入本次研究,根据随机分组法分为观察组(n=52)和对照组(n=48)。对照组使用米索前列醇治疗,观察组采用麦角新碱联合米索前列醇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清ROS、SOD、GSH-px水平的变化、术中、术后出血量、止血时间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6.15%、81.25%,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血清ROS、SOD、GSH-px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且观察组患者血清ROS低于对照组,血清SOD、GSH-px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中、术后出血量及止血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分别为7.69%、22.92%,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麦角新碱联合米索前列醇治疗前置胎盘的疗效和安全性均显著优于单用米索前列醇治疗,可能与其有效改善血清ROS、SOD、GSH-px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215.
目的:利用成簇的、规律间隔的短回文重复序列/Cas9核酸酶(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构建亚甲基四氢叶酸脱氢酶1(methylenetetrahydrofolate dehydrogenase 1, MTHFD1))基因敲除人胚肾(HEK-293)稳定细胞系。方法:利用在线软件筛选出评分最高的3条针对MTHFD1基因的单向导RNA (sg RNA),然后合成sg RNA序列并将其插入到含有GFP标签的质粒中;重组质粒转染HEK-293细胞后通过流式细胞仪分选出已被转入sg RNA的单细胞,通过测序确认单克隆细胞系中MTHFD1的DNA序列突变状态;最后应用实时荧光定量多聚核苷酸链式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T-q PCR)和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单克隆细胞中MTHFD1的m 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重组载体中含有正确的sg RNA序列;测序结果显示该细胞系中MTHFD1基因发生了单个碱基插入突变和6个碱基的缺失突变;RT-qPCR结果显示单克隆细胞系中MTHFD1在m RNA水平显著降低;Western blot检测成功构建MTHFD1蛋白缺失的HEK-293细胞。结论:本研究利用CRISPR/Cas9技术成功构建的MTHFD1敲除HEK-293细胞系。  相似文献   
216.
目的: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在肿瘤的发生及恶性演变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探讨HMGB1在胃癌组织、正常组织、胃癌细胞系SGC-7901、BGC-823、HGC-27、AGS及正常胃黏膜细胞系GES中表达情况。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HMGB1在32例可手术切除的胃癌患者组织标本(包括癌组织和正常组织)的表达情况;RT-PCR及Westren Blot检测HMGB1在胃癌细胞系SGC-7901、BGC-823、HGC-27、AGS及正常胃粘膜细胞系GES的m RNA及蛋白质表达。结果:胃癌组织HMGB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评分高于正常组织(P0.05);RT-PCR结果显示SGC-7901、BGC-823、HGC-27、AGS、GES细胞系HMGB1 m RNA表达丰度均较高;Westren Blot检测发现胃癌细胞系SGC-7901、BGC-823、HGC-27中HMGB1蛋白水平显著高于胃癌细胞系AGS及正常胃粘膜细胞系GES。结论:HMGB1在胃癌组织及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具有显著性差异。胃癌细胞系SGC-7901、BGC-823、HGC-27相对于其它胃细胞系存在HMGB1高表达,适合后续基因敲除分析工作。  相似文献   
217.
褐飞虱的降落机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胡高  包云轩  王建强  翟保平 《生态学报》2007,27(12):5068-5075
应用MM5中尺度数值模拟模式和GRADS气象图形软件,对1999年6月22日~7月2日一次褐飞虱迁飞降落过程及其大气背景场进行了个例研究,并侧重对灵川、东至、徽州3个站点的降虫机制做了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迁飞过程有两个明显的降虫区:天柱.灵川.贺县一线范围内(降虫区Ⅰ)和三都-天柱-黔阳-修水-东至-徽州-奉贤-线(降虫区Ⅱ);(2)低空急流为褐飞虱北迁提供了运载气流,降虫区位于降水区边缘;(3)地形降水胁迫害虫降落是降虫区Ⅰ褐飞虱降落的主要原因,梅雨锋降水导致了褐飞虱集中降落在降虫区Ⅱ;(4)虫源的空间分布差异和不同的天气条件导致了东至、徽州地区不同的降虫分布。  相似文献   
218.
20例藏族人mtDNA多态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通过对20例藏族产妇胎盘线粒体DNA (mtDNA)限制性类型的分析,发现藏族mtDNA是高度多态的,其每个核昔酸位点的平均替换率为0.035,比世界上迄今所报道的值都大。  相似文献   
219.
肌生长抑制素(myostatin,Mstn)也被称为生长/分化因子-8(GDF-8)。敲减或敲除Mstn基因可促进肌肉发育、降低脂肪含量。本研究利用RNA干扰技术制备Mstn干扰小鼠,随后对其骨骼肌形态、骨骼肌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含量、脂肪酸组成及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Mstn干扰小鼠肌肉中Mstn的表达减少。小鼠骨骼肌肌纤维的横截面积显著增大,而TG含量显著降低,n-3/n-6和不饱和/饱和脂肪酸比值显著升高。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脂肪酸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结果表明脂肪酸分解和转运相关基因表达上调,而脂肪酸合成相关基因表达下调。在这些基因中,与β氧化相关的基因Cpt1b的上调尤为明显。对骨骼肌中CPT1的酶活性进行了检测,结果与基因表达情况一致。为探讨其进一步作用机理,通过染色质免疫沉淀实验发现,Mstn基因下游转录因子SMAD3可与Cpt1b基因的启动子直接结合。上述结果表明,Mstn敲减后主要通过调控其下游转录因子SMAD3与Cpt1b基因启动子的结合,上调Cpt1b的表达,从而促进肌内脂肪酸的β氧化代谢。  相似文献   
220.
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和酶解的方法检测了银杏叶片磷脂酰甘油(PG)脂肪酸的分子种组成和位置分布,确定银杏叶片PG主要分子种的脂肪酸组成(sn-1/sn-2)是18:3/16:1(3t),18:3/16:0,18:2/16:1(3t),18:2/16:0,18:1/16:1(3t),16:0/16:1(3t),18:1/18:1,18:/16:0和16:0和16:0/16:0。银杏叶片PC脂肪酸组成和位置分布的分析结果表明,C18脂肪酸主要位于sn-l位,16:1(3t)只分布于sn-2位,16:0在sn-1位和sn-2位上均有发现。sn-1位上的不饱和度∑u大于sn-2位上的∑u。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