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4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6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为了探究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育苗期浮游细菌群落的时间动态和组装机制,对3个苗种厂的全育苗周期进行持续追踪,利用16S rRNA扩增子测序评估了罗氏沼虾幼苗发育过程中浮游细菌群落的动态演替、环境驱动因素、微生物标志物和共现网络。细菌群落的α-多样性在育苗期呈U型分布规律,群落相似性遵循时间衰减模式,群落周转率为0.011。随着虾苗的发育,微杆菌科(Microbacteriaceae)(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冷形菌科(Cryomorphaceae)(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的相对丰度显著增加(P<0.05),而拟杆菌门中的黄杆菌科(Flavobacteriaceae)和藏红花黄色线菌科(Crocinitomicaceae)的比重下降。pH是影响浮游细菌群落多样性和组成的最主要的环境驱动因素。利用随机森林分析,鉴定了12个幼苗发育相关的微生物标志物,其中伯克氏菌科(Burkholderiaceae)和圆杆菌科(Cyclobacteriaceae)分别是育苗早期(1—2d)和中期(8—10d)的指示性类群,而腐螺...  相似文献   
82.
1981年,世界仅存的7只野生朱鹮种群在我国陕西省洋县被发现。经过30余年卓有成效的保护,这个极小种群已发展到1000只左右,并提供种源在中国、日本和韩国重建了10个饲养种群和4个再引入野生种群,全球种群数量已超过2000只。朱鹮保护创造了极小种群野生动物保护的奇迹,成为国际濒危物种保护的成功典范。30余年来,根据不同时期的朱鹮种群数量和生存状况,结合保护目标的需要,当地保护机构因地制宜地采取了不同的保护措施,逐步探索了一套基于社区的朱鹮保护模式。其核心理念是,使社区居民参与到朱鹮保护当中,并从保护中受益,从而形成朱鹮保护与社区发展的良性循环。本文总结了30余年来陕西洋县在政策导向、居民参与、栖息地改善与损失补偿、社区发展扶持和社区宣教等方面的保护方法和经验,探讨了朱鹮保护今后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83.
周海华  杨倞  孙永健  孟岩  霍爽 《生物磁学》2014,(9):1665-1667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式治疗肝门部胆管癌的效果及其对术后放疗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自2008年6月至2012年6月间收治的60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所选病例分为两组,其中26例接受根治性切除术,34例患者采用姑息性手术进行治疗。对比不同手术方式下放疗后患者生存情况。结果:围手术期死亡1例。两组患者各有2例患者失访。随访的23例根治手术患者1、3、5年间的生存率为19(82.6%)、10(43.5%)、2(8.7%);32例姑息性手术患者1、3、5年间的生存率为15(46.9%)、4(12.4%)、0(0%)。根治性手术后患者1、3、5年间的生存率显著性高于姑息性手术治疗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术前影像学诊断,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联合术后放疗,可有效延长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84.
目的:刺参酸性粘多糖作为一种天然生物活性物质,具有较强抗肿瘤作用。本研究观察刺参酸性粘多糖对荷瘤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以探讨刺参酸性粘多糖的抗肿瘤作用机制。方法:皮下接种H22小鼠肝癌细胞,建立移植瘤小鼠模型。将50只荷瘤小鼠随机分为五组(阴性对照组、氟尿嘧啶组、SJAMP低剂量组、SJAMP中剂量组、SJAMP高剂量组),腹腔注射不同剂量刺参酸性粘多糖,每日一次,连续12天。眼球摘除取血后颈椎脱臼处死小鼠,计算抑瘤率和脏器指数,中性红法测定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CCK-8法测定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能力,ELISA法测定小鼠血清TNF-α水平。结果:SJAMP能够明显抑制肿瘤生长(P0.05);与5-FU组相比,SJAMP干预组脾指数和胸腺指数明显升高(P0.05),腹腔巨噬细胞吞噬能力和脾脏淋巴细胞增殖功能显著提高(P0.05),TNF-α的血清含量显著减少(P0.05)。结论:刺参酸性粘多糖通过促进免疫器官生长,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抑制小鼠H22肝癌生长。这为SJAMP的抗肿瘤作用研究提供了试验依据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5.
铜绿假单胞菌中群体感应系统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群体感应系统(Quorum-sensing system,QS)是一个依赖于细胞数量的基因调控系统。系统中的自诱导物(Autoinducer或AI)随细胞的数量增加而变化,当细胞数达到一定数量时,系统中的自诱导物达到一定的域值时可以与一类转录调节蛋白结合,开始诱导或抑制数量众多的基因表达,使细菌表现多细胞特性的群体行为。同时,群体感应系统受到许多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其调节途径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级联过程。此外,以群体感应系统为药物靶点来筛选新型抗菌药物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结合作者本人的工作及铜绿假单胞菌中群体感应系统的最新研究进展,对该系统在铜绿假单胞菌中的作用及其调控途径进行分析、探讨和总结。  相似文献   
86.
碳包铁纳米粒子作为磁性靶向药物载体的物理性能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种全新的磁靶向纳米药物载体——用直流碳弧法制备的碳包铁纳米粒子,它具有独特的纳米结构,在石墨碳层中完全包裹进铁纳米颗粒,实现在纳米碳包围中的纳米磁性粒子分散状态,其中的纳米碳具有大的比表面积和较高的化疗药物吸附量,达到每毫克吸附160μg的表阿霉素。铁纳米粒子磁场强,靶向效果好,有较佳的磁靶向发热效应,在动物病灶局部放置0.1g碳包铁纳米粒子将能使发热温度平均升到52℃;而将碳包铁纳米粒子均匀与猪肝混合也有明显的产热效果:含量0.4%碳包铁纳米粒子的一组猪肝能将温度升到42℃,而含量0.6%碳包铁纳米粒子的一组猪肝能将温度升到48℃。X射线衍射表明借助于碳的包裹,碳包铁纳米粒子有好的抗氧化性和稳定性。碳包铁纳米粒子有可能作为一种全新的磁性靶向药物载体用于癌症治疗。  相似文献   
87.
目的 观察眼镜蛇(Naja naja atra)伤后使用地塞米松、654—2和抗蛇毒血清防治全身反应综合征(SIRS)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临床效果。方法 整理2000年9月~2006年3月我院眼镜蛇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中符合SIRS和MODS标准的患者进行有关统计分析。结果 102例眼镜蛇伤患者伴SIRS者73例,发生率为71.57%;进展为MODS者12例,发生率为16.4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17.22,P〈0.005)。结论 早期使用地塞米松、654—2和抗蛇毒血清可减少眼镜蛇咬伤引起的SIRS和MODS发生。  相似文献   
88.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常规心电图检测左心室高电压和左心室肥厚与血压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我科2009年1月~2009年12月门诊及住院就医的各期原发性高血压患者92例临床资料,并与同期76例健康体检者对比.结果:高血压组心电图对左心室肥厚的检出率为15.22%,明显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x2=19.07,P<0.01);高血压组心电图对左心室高电压的检出率为20.65%,明显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x2=4.23,P<0.05).高血压组左心室肥厚率随着病情的加重逐渐加重,各级之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左心室高电压情况各级之间相比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与病情无明显的相关性.结论:心电图监测左心室肥厚和左心室高电压,简便易行,高血压患者应定期复查心电图,发现异常,积极降压等治疗.  相似文献   
89.
制备离体大鼠胸主动脉环,分有内皮组和去内皮组,采用离体血管灌流技术,观察胰岛素对去氧肾上腺素(PE)和氯化钾(KCl)预收缩的胸主动脉环收缩张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胰岛素对PE预收缩的胸主动脉环产生浓度依赖性的舒张作用,且有内皮组和去内皮组间无显著差异。胰岛素对KCl预收缩的胸主动脉环没有显著影响。胰岛素对PE预收缩的胸主动脉环有非内皮依赖性舒张作用。  相似文献   
90.
细菌降解萘、菲的代谢途径及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是一类在环境中广泛存在的具有毒性的污染物,微生物降解是其在自然界中降解的主要途径,因而尤为重要。随着研究的深入,关于微生物降解PAHs的分子降解机制、途径等的认识逐渐积累。以下对细菌降解萘、菲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介绍了萘的水杨酸降解途径,菲的水杨酸、邻苯二甲酸及其他降解途径,同时也包括降解过程中涉及的降解基因簇,如nah-like、phn、phd、nid和nag等以及细菌在PAHs胁迫条件下其他相关基因的表达与调节等方面的最新进展。这些进展可为降解菌株的分子及遗传机制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将促进通过基因工程优化降解菌、更有效地检测PAHs环境污染及实现PAHs污染的生物修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