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32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3篇
  1974年   1篇
  196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辽东栎对大气CO2倍增的响应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研究了CO2加浓对暖温带落叶阔叶混交林典型自然群落建群种辽东栎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生理学方面,CO2倍增下气孔阻抗略增大,为对照的106%,蒸腾速率略下降,为对照的92%,暗呼吸速率与对照很接近,但略微下降为对照的98.9%。净光合速率、昼夜净光合量、水分利用效率都明显提高,分别为对照的155%,172%和179%。可以看出C02倍增对辽东栎的生理过程有促进作用,属正效应。其中以生长旺季6、7月增长更为明显。在生长方面,CO2倍增下生长各项指标增长也较明显,叶面积为对照的107%,叶干重为对照的140%,以植株高度增加最明显,为对照的331%,清楚的看出辽东栎的生长与生理过程的变化趋势是一致的、均属正效应。也就是说在其他环境资源满足植物要求时,CO2倍增对树木具有“施肥”作用,它可促进植物的生理过程和提高其生物生产力。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拌土大豆和水培水稻为研究对象,论述了Pb在植物—土壤系统中的分配规律。拌入土壤中的Pb仅有0.1一0.3%为植物所吸收,其余绝大部分残留在土壤里。被植物所吸收的Pb约90—98%积累在根系,且随着处理浓度递增而积累越多;2—10%积累在茎叶;可食部分<0.1%,或没有积累。Pb对植株生长发育毒害小,不易出现可见伤害,但对大豆的光合作用、水稻的光合蒸腾作用都有明显的抑制,说明这两个生理指标对Pb的反应比较敏感。  相似文献   
13.
本文研究了受汞污染的农田土壤—植物系统中汞的分布,迁移和积累的规律。土壤中的汞在离污染源3公里的范围内含量最高;主要集中在0一20厘米的土壤上层,几乎不往下迁移。植物可以从土壤和大气中吸收、积累汞。在汉沽区没有发现由于汞污染所造成的植物受害症状。植物中的汞含量与土壤中的汞含量成正相关。土壤汞含量与水稻茎叶汞含量的相关系数为0.836(N=7),与糙米汞含量的相关系数为0.898(N=7)。植物不同部位的汞含量根>叶>茎>种子。不同作物种子比较,糙米>高粱>小麦。在大气中汞含量高的地段,植物地上部分汞含量高于根。土壤、植物中的汞不断地向大气扩散,而大气中的汞随着降雨、降尘等又不断地沉降到土壤和植物的气生表面,并可被植物吸收。汞向其邻近地区扩散的能力较小。  相似文献   
14.
采用Heath-Carter人体测量法对江西城市客家人304例(男154例,女150例)进行了体型评定。结果显示:1)江西城市客家人男性平均体型值为4.0-4.6-2.0,属于偏内胚层的中胚层体型;女性平均体型值为5.0-4.2-1.9,属于偏中胚层的内胚层体型。2)男女均以30岁为体型分界点,表现为30岁前后的体型差异。3)60岁前男女体型存在显著性差异。60岁后男女体型没有差异。4)与国内其他城市汉族比较,城市客家人男性平均体型点与内蒙古汉族最近,女性与云南汉族最为接近。客家人男女体型较其他城市汉族纤瘦,身体的线性度较高。  相似文献   
15.
中国莽人、僜人、珞巴族与门巴族Heath-Carter法体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于2006—2007年在云南、西藏调查了中国莽人、僜人、珞巴族、门巴族体重、身高、上臂收缩围、小腿围、肱骨内外上髁间径、股骨内外上髁间径、肱三头肌位皮褶、肩胛下位皮褶、髂前上棘位皮褶和腓肠肌位皮褶10项指标值,计算了4个族群的Heath-Carter法体型值。研究结果显示: 1)在南方族群中, 莽人身矮体轻, 身体细瘦, 皮脂菲薄, 肌肉不发达。僜人身矮体轻, 身体细瘦, 男性肌肉较发达, 皮脂厚度中等。女性肌肉发达, 皮脂厚。珞巴族与门巴族均身材高, 体重大, 身体粗壮, 皮脂厚, 肌肉发达。2)门巴族男性为偏内胚层的中胚层体型, 莽人、僜人、珞巴族男性为均衡的中胚层体型。僜人、珞巴族、门巴族女性为偏中胚层的内胚层体型, 莽人女性为偏内胚层的中胚层体型。莽人、僜人、珞巴族男性具有南亚类型族群的体型特征, 门巴族男性具有北亚类型族群体型特征。莽人女性具有南亚类型族群的体型特征, 僜人、珞巴族、门巴族女性具有北亚类型族群的体型特征。  相似文献   
16.
2009年至2012年研究组调查了中国南方汉族19个群体13940例(男性为6735例,女性为7205例)头面部的22项测量指标,并计算出12项头面部指数,对华东汉族、华南汉族、华中汉族、西南汉族的头面部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1)南方汉族4个族群之间头面部特征存在较明显的差异。男性中,华东汉族头最高,头最宽,额最宽,容貌面高值大;华中汉族头最长,面最宽、下颌角间宽度最大;西南汉族形态面高值最大;华南汉族几乎所有的指标值在4个族群中都是最小的。2)女性中,华东汉族头最宽,容貌面高最大;华南汉族额最宽,头高值最大:华中汉族头最长,面最宽,下颌角间最宽;西南汉族面最高。3)南方汉族4个族群的男性、女性均为圆头型、高头型、中头型;华东汉族、华南汉族、华中汉族属于中面型,西南汉族为狭面型;华东汉族、华南汉族、华中汉族属于中鼻型,西南汉族为狭鼻型。对南方汉族体质的形成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7.
中国僜人体质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西藏察隅县调查了144例(男为60例, 女为84例)僜人成人的67项体质指标, 计算了31项体质指数, 统计了指数分型情况, 对僜人的体质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显示: (1)僜人上眼睑皱褶率、蒙古褶率极低,鼻翼高度多为中等型, 鼻根高度男多为中等型, 女多为低型, 耳垂、上唇皮肤部高度多为中等型。(2)在藏缅语族中, 僜人头面部的很多指标值小或偏小, 只有头宽值较大。僜人男女均以高头型、狭头型、中面型率最高。此外, 男性还以中头型(头长宽指数)、中鼻型率最高, 女性还以圆头型、狭鼻型率最高。(3)僜人男女均以长躯干型、中骨盆型率最高。此外, 男性以中腿型、中胸型、宽肩型率最高, 女性以亚短腿型、宽胸型、中肩型率最高。僜人男女身材均以矮型率最高, 僜人体部测量指标值均很小。(4)僜人体质特征与独龙族最为接近, 属于蒙古人种南亚类型的体质特征。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克木人的体质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调查了我国克木人285例(男为141例,女为144例)的体质特征,计算出9项观察项目的出现率,58项测量项目的均数和标准差、31项指数值和分型情况,并与我国31个群体的体质特征进行了比较,得出我国克木人的体质特征为:蒙古褶出现率低,男为31.21%,女为32.64%;上眼睑皱褶出现率高,男为90.33%,女为93.75%;鼻根高度中等型出现率最高,男为65.96%,女为47.22%;鼻翼高度多为中等;耳垂多为三角型;上唇皮肤部高度多为中等型;发色多为黑色;眼色多为褐色;肤色多为黄色;圆头型、高头型、阔头型、狭鼻型、中躯干型、中胸型出现率最高;男性狭面型、亚长腿型、宽肩型、中骨盆型出现率最高;女性的阔面型、中腿型、中肩型、宽骨盆型出现率最高;男性身高均数为160.2cm,女身高均数为151.5cm,属亚中等身材;克木人男性与女性均具有生活在我国南方的人群的体质特征。  相似文献   
19.
佤族的体质特征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调查了442例(男258例,女184例)佤族人的67项(观察项目9项,测量项目58项)体质人类学指标,计算了31项体质指数值,统计了部分指数的分型情况。研究结果显示:佤族人内眦褶率低(16.1%),上眼睑皱褶率高(96.8%),鼻根高度、鼻翼高度与上唇皮肤部高度均为中等型,耳垂多为圆型(58.1%),发色多为黑色,眼色多为褐色,肤色多为黄色。身高均数男为160.4cm,女为150.7cm,男女均为亚中等身材。体重均数男为54.9kg女为49.1kg。按指数分型标准,男女均以圆头型、高头型、阔头型、狭面型、狭鼻型、长躯干型、中腿型、中胸型出现率最高。此外,男性以宽肩型、中骨盆型出现率最高;女性的中肩型、窄骨盆型出现率最高。对包括佤族在内的我国32个人群(南、北方各16个人群)13项体质指标值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佤族人身材矮小、纤瘦,面部及五官高度值较大,头长值较小,头面部及五官宽度值较大。佤族人具有蒙古人种南亚类型的体质特征。本文对佤族人体质特征形成的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20.
亚洲21个人群体部特征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通过对亚洲群体体部测量资料的聚类分析与主成分分析 ,认为亚洲群体可分为北方类群与南方类群。北方类群人体格较粗壮 ,如身材高、骨盆宽、体重大、胸围大、四肢相对短。南方类群人体格较为纤细。我国南方一些少数民族从体部特征来说属于南方类群。北方类群还可分为 5个组。每个组都具有各自独特的体部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