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7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8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63年   1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6 毫秒
291.
毛喉鞘蕊花毛状根培养及二萜化合物的形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发根农杆菌pRi15834菌株感染毛喉鞘蕊花的根、茎、叶及小苗,均诱导出毛状根。通过纸电泳,在毛状根中检测到甘露碱。该毛状根不仅具有典型的形态特征,并能合成二萜化合物,对其中3个主要成分forskolin,1,9-dideoxyforskolin和coleol分别进行了定量测定。MS培养基有利于forskolin和coleol的合成,而B5培养基促进1,9-dideoxyforskolin的合成。  相似文献   
292.
为了探讨环境雌激素双酚A (bisphenol-A,BPA)对子代发育期脑内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和芳香化酶P450arom表达的影响,对妊娠第7天至哺乳期(仔鼠出生后21天)的母鼠灌胃染毒BPA(200、50、5、0.5mg·kg-1/d),用Western-blot法分别检测出生后4、7、14、21、56天雄性仔鼠的海马及前皮层ERβ和P450arom蛋白表达。结果显示,BPA剂量依赖性地上调前皮层和海马P450arom表达,抑制ERβ蛋白表达。在皮层,出生后4~56天各时间点的P450arom和ERβ表达对BPA都很敏感,其中200、50 或5mg·kg原1/d BPA组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P<0.01 或P<0.001);在海马内,BPA对生后发育早期P450arom和ERβ表达的影响更为明显,出生后2周内,200 和50mg·kg-1/d BPA组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P<0.01或P<0.001)。以上结果提示,母体围产期BPA暴露可通过上调P450arom而促进雄性子鼠皮层和海马的雌激素合成,并由此抑制ERβ表达。这可能是BPA影响雄性子代脑发育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93.
中药射干的甲醇提取物直接酸水解即得底物鸢尾黄素。通过本研究发现,耐氧突变株Sharpea sp.strain Aeroto-Niu-O16在有氧条件下能将底物鸢尾黄素(tectorigenin)进行转化。根据产物的质谱及核磁共振氢谱和碳谱等测定结果,将菌株转化鸢尾黄素所生成的产物鉴定为二氢鸢尾黄素(dihydrotectorigenin)。耐氧突变株Aeroto-Niu-O16对底物鸢尾黄素粗品的最佳转化时间为36~48 h,对底物鸢尾黄素粗品的最大转化浓度为0.8mmol/L,平均转化率为41.2%;当向培养基中添加0.15%(m/v)的L-半胱氨酸时,底物鸢尾黄素的平均转化率可由原来的41.2%提高到50.7%。利用微生物转化法合成二氢鸢尾黄素尚属国内外首次报道,本研究为日后生物合成二氢鸢尾黄素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294.
南京中山植物园于20世纪50年代引种栽培了11株南方红豆杉〔Taxus chinensis(Pilg.)Rehd. var. mairei(Lemée et Lévl.)Cheng et L.K.Fu〕。45年后,在邻近的天然林中出现了含有400余个个体的自然种群。根据这一事实作者认为,如果整体生态条件具备,也就是在生物多样性和生境多样性都很丰富的自然生境中,迁地保护的小种群可以发展成较大种群,这将使迁地保护的作用与功能得到重大发展。从保护生物学原理出发,应认真关注迁地保护的生境条件。因此,迁地保护区的设计应予以改进,还应构建人工栽培园地与自然(野生)生境混合的区域,以创造自然种群发生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295.
植物园与植物园学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随着全世界植物园数量的增加、功能和转变和我学科的综合,需要发展植物园学,以引导植物园的发展。植物园学主要包括10个方面的内容:1)植物园的性质、任务和功能;2)历史;3)规划设计;4)物种保护,尤其是迁地保护;5)活植物收集圃及其管理;6)引种驯化的理论与实践和新经济植物的发掘;7)植物展出的技术与方法;8)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利用;9)环境教育和旅游;10)维护和管理。生物多样性是植物园的核心。美丽的外貌、科学的内涵和人与自然和谐共外的准则是植物园的基本要素。  相似文献   
296.
297.
冠层树种多样性是自然森林生态系统功能和服务的重要基础。及时掌握冠层多样性的现状及变化趋势, 是探讨诸多重要生态学问题的前提, 更是制定合理生物多样性保护策略的基础。但受制于传统的多样性信息采集方法, 区域尺度的高精度冠层多样性监测发展较为缓慢; 许多在气候变化和人类干扰下的生物多样性分布信息得不到及时更新。近年来基于无人机的冠层高光谱影像收集与分析技术的发展, 使得冠层多样性监测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本文从森林冠层高光谱影像出发, 介绍了与多样性监测相关的无人机航拍和基于深度学习的图像处理技术, 并结合已有文献, 探讨了无人机高光谱应用于森林冠层树种多样性监测的研究现状、可行性、优势及缺陷等。我们认为冠层高光谱影像为多样性监测提供了不可或缺且丰富的原始信息; 而无人机与高光谱相机的结合, 使得区域化高频率(如每周)、高精度(如分米乃至厘米级)的冠层多样性信息自动化收集成为可能。然而高光谱影像数据量大、数据维度高与数据结构非线性的特点为影像处理带来了挑战, 而深度学习技术的飞跃, 使得从冠层高光谱影像中提取个体及物种信息达到了极高精度。恰当地使用这些技术将大大提升冠层树种多样性的自动化监测水平, 由此也将帮助我们在当前剧变环境下及时掌握森林冠层多样性的现状与变化, 为生物多样性研究与保护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298.
目的:研究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术后即刻膀胱灌注不同浓度吡柔比星对浅表性膀胱癌(SBC)患者免疫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从2015年6月到2018年6月在我院治疗的SBC患者126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成观察组以及对照组,每组各63例,两组患者均常规给予TURBT治疗,手术完成后即刻,观察组患者采用30 mg的吡柔比星~+30 m L浓度为5%的葡萄糖液行胱灌注化疗,对照组采用30 mg的吡柔比星~+50 m L浓度为5%的葡萄糖液行胱灌注化疗。治疗1年后对比两组复发情况、免疫功能指标、生活质量以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复发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CD3~+、CD4~+、CD8~+水平及生活质量各方面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的CD3~+、CD4~+、CD8~+水平及生活质量各方面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各种不良反应及其总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BC患者在TURBT术后即刻实施吡柔比星膀胱灌注能够提升其免疫功能及生活质量,但30 mg的吡柔比星~+30 m L浓度为5%的葡萄糖液的膀胱灌注用药方案能够获得更低的术后复发率,复发时间也随之延长。  相似文献   
299.
林分结构对烟台黑松海岸防护林天然更新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阐明黑松(Pinusthunbergii)海岸防护林天然更新的影响机制,在对烟台2个典型样地6条样带共60个样方(10m×10m)调查的基础上,采用拟合模型和多重回归分析技术,探讨林分结构指标中,垂直结构(树冠指数、小树比例和大树比例)和密度因素(基面积、郁闭度和灌木盖度)对黑松种群天然更新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垂直结构变量中,树冠指数(CI)与幼龄植株个数之间存在典型的抛物线关系,在CI5-6范围内,幼龄植株个数达到最高;幼龄植株个数与小树比例关系较弱,但与大树比例表现出显著的正线性关系。在密度变量中,幼龄植株随着郁闭度的增加,个体数呈上升趋势,而随着灌木盖度的增加,则表现出显著的下降倾向;幼龄植株个数与基面积关系不明显。幼龄植株个体数变化取决于垂直结构变量CI和密度变量郁闭度和灌木盖度共同作用的影响。理解这些更新规律,是黑松海岸防护林可持续管理的前提。  相似文献   
300.
谢虹  杨飞武  郭莹  梁建生 《广西植物》2008,28(2):269-272
以拟南芥哥伦比亚Columbia(Col-0)野生型悬浮培养细胞为材料,采用超声波破碎、匀浆、离心、40%~60%饱和度硫酸铵分步沉淀、Sephadex G-25脱盐、DEAE-Sepharose Fast Flow离子交换、Sephadex G-200凝胶过滤,最后经过Sepharose CL-6B得到纯化的目的蛋白,蛋白收率为0.097%。纯化的蛋白质经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鉴定显示为一条带,经Western blotting证实为G蛋白。把经Native-PAGE鉴定的蛋白质的条带回收,进行SDS-PAGE显示有3条带。一条是Gα亚基,其分子量为60kDa左右;另外2条带分子量为45kDa和35kDa,可能是β、γ亚基,初步证实拟南芥中存在异三聚体G蛋白。G蛋白提取方法的建立为在基因突变型拟南芥中G蛋白功能的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