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7篇
  免费   55篇
  国内免费   16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41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3篇
  1979年   3篇
  1974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1篇
  1959年   2篇
  1958年   3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41.
海南岛野生兰科植物多样性及其保护区域的优先性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兰科是显花植物中的一个大类群,世界约有800属25 000种,全世界所有野生兰科植物均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的保护范围,是植物保护中的“旗舰”类群。中国是野生兰科植物最重要的多样性中心之一,约有171属1 247种。作为中国的典型热带地区,海南岛具有丰富的野生兰科植物资源。该文系统地收集和整理了海南岛野生兰科植物资源信息,以海南岛19个行政县为基本分布区,构建海南岛野生兰科植物数据库,采用特有性简约分析(Parsimony analysis of endemicity)和互补分析(Complementarity analysis)两种方法,探讨海南岛野生兰科植物多样性保护的最低保护区组合和区域保护优先序问题。结果表明:海南岛约分布有野生兰科植物77属202种(30个中国特有种),其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区域为南部和西南部地区;基于物种相似性,两个区域被建议作为优先保护区域:一个是以保亭、三亚和陵水为代表的区域,另一个区域以昌江和乐东为代表;基于互补性原理,最低保护区组合为10个分布区,按照其保护优先序依次排列为保亭、三亚、五指山、陵水、白沙、乐东、琼中、东方、昌江和琼山等地,其中陵水、保亭、琼中、乐东、三亚和五指山等6个分布区就包含了30个特有科在内。我们认为,基于海南岛野生兰科植物建立优先保护区域,利用有限的资源达到最优的保护,是一个较为合理、科学和高效的保护策略。  相似文献   
142.
基于激光雷达技术获取冠层结构为森林生态学研究增加了新的维度。搭载于多旋翼无人机的近地面激光雷达相比于固定翼有人机的机载激光雷达,能够更加灵活高效地获取森林群落样地高密度点云。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出现局部低密度点云数据,影响了冠层结构参数提取的准确性。使用4块森林动态样地的近地面激光雷达点云数据;利用航带分解方法分析各样地低密度样方成因;采用点云抽稀模拟算法计算并拟合偏差曲线,对比不同样地、参数和取样尺度间的点云密度对冠层结构参数提取准确性的影响;根据偏差曲线计算各条件下保证参数提取准确性的最低点云密度。结果发现:1)低密度区域主要受地形或(和)近地面遥感设计规划的影响。地形复杂的测区(西双版纳和古田山样地),遥感规划难度大,整体难以获取高密度点云(在30点/m2左右),容易在沟谷和高海拔处出现低密度样方。平坦测区(长白山两块样地)虽可获取高密度点云(均超过150点/m2),但欠佳的遥感规划设计导致长白山1测区北部出现1hm2低密度区域。2)冠层参数提取准确性随点云密度减少而迅速降低,呈负指数幂函数关系。这一变化趋势在不同...  相似文献   
143.
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快速检测无毒唐菖蒲试管苗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本文利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了从北京地区栽种的唐菖蒲上分离到的一株病毒的提纯制品和唐菖蒲试管苗的病叶粗提液。用提纯的病毒免疫家兔,抗血清的滴度为1:62500。提纯病毒的最适包被浓度为2.5μg/ml。能检测提纯病毒的最低浓度为4ng/ml。侵染性试验检测提纯病毒的最低浓度为30Ⅱg/mI。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中,该病毒与烟草花叶病毒普通株有血清学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4.
灵长类(除猕猴属外)在中国的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动态动物地理学观点对中国灵长类(不包括猕猴)的分布进行了分析,提出:(1)中国灵长类自更新世时的分布呈现向南退缩的总趋势,并随气候的变迁而波动,晚更新世向南退缩最为明显;(2)根据Jablonski等认为,我国特有种金丝猴的不连续分布,是由于青藏高原抬升的影响。作者总结了迄今所知的金丝猴生态地理分化特点,对此假说未提出异议,(3)由于除猕猴以外的我国灵长类生态上与森林环境有密切联系,而森林被破坏直接对灵长类在我国分布区的缩小与岛状断裂影响最大,近期可能绝灭的地点甚多。  相似文献   
145.
铁和细菌     
在传染过程中铁元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宿主组织的内环境对其中病原菌的特性和生长的影响都与病原菌对铁的利用有关。传染过程得以发生的基本因素是病原菌侵袭力,即在宿主体内各种环境条件下病原菌成功繁殖的能力。病原性微生物必须摄取足够的铁方能在宿主体内生长繁殖,而宿主组织中可供细菌所利用的铁有时是有限的。此外,环境中铁的存在与否也是协调细菌毒力  相似文献   
146.
目的:探讨三阴乳腺癌(TNBC)P53基因热点突变的情况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四川省人民医院收治的71例TNB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71例TNBC患者手术石蜡标本的P53蛋白表达情况,采用ADx-ARMS方法检测P53基因突变热点情况,并分析两者与TNBC复发转移的关系。结果:71例患者总共有14例出现复发或转移,复发或转移发生率为19.7%。71例患者P53蛋白阳性表达率为69.0%,P53蛋白表达阳性患者的复发或转移率为18.4%,与P53蛋白表达阴性患者的复发或转移率22.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总共有5例患者检出P53热点突变,P53热点突发生率为7.0%。P53热点突变全部都在P53蛋白阳性表达的患者中检出,而有P53热点突变的患者均没有出现复发或转移。结论:P53热点突变在TNBC患者中发生率不高,均出现在有P53蛋白阳性表达的患者中,而出现P53热点突变的患者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47.
表达、纯化pfu-sso7d及T7ssb蛋白,并优化PCR反应体系。分别将pfu、pfu-sso7d及T7ssb基因构建于p ET28载体上,转化至原核细胞中,诱导表达出pfu、pfu-sso7d及T7ssb蛋白,并通过His-Nickle亲和层析纯化柱纯化蛋白。从A549细胞中提取人的基因组DNA,以该基因组DNA为模板,利用pfu酶扩增c-met基因;同时从A549中提取总RNA,经过逆转录反应后,以逆转录产物c DNA为模板,分别利用pfu酶和pfu-sso7d酶扩增PD-L1基因,对比两种酶的DNA扩增效率;从MC38细胞中提取鼠的基因组DNA,以此基因组DNA为模板,分别用pfu-sso7d和pfu-sso7d联合T7ssb蛋白扩增Trp53基因,对比两种PCR反应体系的扩增效率。我们成功的将pfu、pfu-sso7d及T7ssb基因构建于p ET28载体上,并成功的诱导表达并纯化了这三种蛋白;用pfu酶成功的扩增出c-met基因;对比pfu酶,pfu-sso7d表现出较高的DNA扩增效率;在扩增Trp53基因的PCR反应体系中,同单独使用pfu-sso7d酶相比,pfu-sso7d联合T7ssb蛋白在PCR反应体系中可以提高PCR产物的量,约1.7倍。本次研究表明,利用纯化的pfu-sso7d蛋白和T7ssb蛋白,我们构建了优化的PCR反应体系。  相似文献   
148.
在塑料瓶中加入不同农田土壤100 g,用气球封住瓶口进行自然发酵。发酵结论是:在土壤有机质缺乏时,土壤微生物代谢产气慢,土壤空气压强保持稳定。在不同农田土壤中添加蔗糖,利用蔗糖的土壤微生物会快速繁殖,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显著增加,发酵前期,微生物代谢产气大于耗气,土壤空气为正压,发酵中后期因代谢废物的积累和蔗糖的减少,土壤微生物类别和代谢发生改变,代谢产气少于耗气,土壤空气为负压。这一研究成果进一步拓宽了高中生物学教材土壤微生物的知识内容,同时该实验方案操作简单、取材方便、效果显著,是学生从事探究性学习非常理想的生物学探究性学习资源包。  相似文献   
149.
在黑龙江省黑河市九三管理局(第四积温带)和大庆市林甸县(第二积温带)进行大田试验, 以大豆品种‘垦丰41’为试验材料, 于初花期叶面喷施50 mg·L-1烯效唑(S3307)和50 mg·L-1 2-N, N-二乙氨基乙基己酸酯(DTA-6)调节剂, 通过灰关联分析方法, 研究了影响大豆产量的主要因素, 并对比分析了两种生态条件下大豆光热资源利用率和产量的差异, 探究了化控技术对大豆光热资源利用率的调控效应. 结果表明:与降雨量和日照时数相比, 地表总辐射和≥10 ℃有效积温是影响两个生态区大豆产量的主要因素. 播种到开花期的光热资源利用率与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呈极显著正相关, 开花至结荚期的光热资源利用率与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呈显著正相关. 产量与苗期至结荚期的干物质积累量、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和百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 S3307和DTA-6均可显著提高两个生态区大豆的光热资源利用率和产量. 其中, S3307对两个生态区大豆光热资源利用率和产量的调控效果较好. 在九三和林甸两个生态区, S3307大豆光能利用率分别提高了13.6%和17.1%, 热量利用效率分别提高了14.1%和17.2%, 较不施用对照分别增产14.1%和17.3%. 因此, 采用合理的化控技术是提高光热资源利用率、实现大豆高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0.
多聚酶链反应技术在研究人微小病毒B19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概述了人微小病毒B19的基本情况,详细介绍了多聚酶链反应(PCR)技术在B19病毒引起的各类感染、血制品等的检测,寻找整合状态的B19病毒和其他微小病毒,以及研究B19病毒在组织培养中的复制过程等方面的应用,并对其作了初步的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