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3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6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9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7年   1篇
  196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从HeLa细胞提取的DNA经DNaseI酶解后,发现有两种抗酶组分(B和C),凝胶电泳结果显示组分B的分子大小要超过20000bp,而组分C的分子大小相当于40 ̄50bp。这两种组分在原子力显微镜下的形态都明显不同于标准的双链DNA,其中组分B与以前观察到的苷-DNA变异结构较为相似,组分C则未见报道,根据其分子的表观宽度和高度推测可能为四链结构,此外,荧光实验还表明这两种组分可与EB相互作用,使  相似文献   
52.
纳洛酮在延髓腹外侧加压区加强P物质引起的升压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P物质(SP)在延髓腹外侧加压区(VSMp)的升压效应是否与内源性阿片样物质有关。方法:氨基甲酸乙酯麻醉、人工呼吸,暴露延髓腹侧面,VSMp 敷贴SP等药物。结果:VSMp 敷贴SP可使血压呈剂量效应关系的明显增高,但心率无明显变化;在VSMp 给纳洛酮进行预处理,可显著增强SP的升压效应;应用神经元细胞体兴奋剂L谷氨酸钠到VSMp 可使血压显著升高。结论:SP 在VSMp 具有明显的升压作用,内源性阿片样物质在VSMp 对SP升压效应起拮抗作用,SP的升压效应可能是兴奋VSMp 的神经元细胞体实现的  相似文献   
53.
倪怡清子  李玉  刘淑艳 《菌物研究》2023,(4):247-274+244
菌物病害是植物病害中占比最大的一类,为害重且分布广,对农业生产造成严重损失。有效防控植物病害的基础是对病原物进行正确鉴定,而学名是病原物的信息载体。随着菌物分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其命名规则也在不断变化。墨尔本和深圳两届国际植物学大会确定和完善了《国际藻类、菌物和植物命名法规》,自此菌物的命名开始实行“一菌一名”规则。但许多非菌物分类工作者难以跟踪菌物名称最新变更,这使得植物病原菌物名称的使用较为混乱,因此菌物学名统一问题亟待解决。从《中国农作物病虫害》第三版筛选中国常见农作物菌物病害将其分为三部分,本文为第一部分,主要介绍粮食和油料作物菌物病害,共195个,涉及病原菌物物种212个。对筛选出的病原菌物拉丁学名按照最新命名法规、世界菌物名称数据库以及最新菌物分类学研究成果进行核对,并按作物种类列出病害名称、病原菌物的中文名和现用拉丁学名,部分包含基原异名和常见异名。植物病原菌物学名统一规范地使用有利于植物病害的诊断,也为学术交流、信息传递和大众科普等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4.
8-硝基鸟嘌呤(8-nitroguanine, 8-NitroG)和8-羟基脱氧鸟苷(8-hydroxy-2′-deoxyguanosine, 8-OHdG)是2个氧化性DNA损伤生物标志物,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在病理状态下催化细胞合成与氧化性DNA损伤有关的 氧自由基NO.本研究通过检测鼻咽癌组织中8-NitroG、8-OHdG和iNOS的免疫反应强度,初步探究鼻咽癌的发生和发展是否与氧化性DNA损伤有关以及8-NitroG、8-OHdG与iNOS表达的关系.利用多克隆抗体8-NitroG和单克隆抗体8-OHdG、iNOS,采用双色荧光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鼻咽癌组织中8-NitroG、8-OHdG和iNOS的免疫反应,秩和检验统计学方法分析鼻咽癌和慢性咽炎鼻咽组织之间8-NitroG、8-OHdG和iNOS免疫反应强度的差异.结果显示,19例鼻咽癌组织细胞中,8-NitroG、8-OHdG和iNOS均为强免疫反应,8-NitroG和8-OHdG阳性率100%,iNOS阳性率94.7 %,与13例慢性咽炎组织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果提示,鼻咽癌的发生和发展与氧化性DNA损伤有关,其原因与炎症等病理刺激下鼻咽组织高表达的iNOS催化细胞合成氧自由基NO引起的8-NitroG和8-OHdG DNA损伤密切相关.另外,8-NitroG和8-OHdG有望成为辅助鼻咽癌诊断的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55.
2008年9月,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发布了关于转基因(GM)动物管理的指针草案。题为“关于含有得到遗传的重组DNA构建物的GM动物的管理规定”的指针草案可以在FDA的官方网站上浏览。  相似文献   
56.
克隆人白细胞介素-26(human interleukin-26,hIL-26)基因,构建高效稳定的大肠杆菌表达菌株。对GenBank上报道的hIL-26基因进行序列分析后设计合成引物,利用RT-PCR技术从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总RNA中反转录并扩增得到人成熟肽IL-26基因。将得到的基因克隆到pMD18-T载体中,菌落PCR筛选、酶切鉴定并进行DNA序列分析。用BamHI和EcoRⅠ将目的片段切下,插入表达载体pBV220相应的位点。42℃热诱导表达目的蛋白,SDS-PAGE分析显示表达蛋白约占菌体总蛋白的20%,Western印迹法证实重组蛋白为特异性蛋白,分子筛纯化后纯度达90%以上。表达的重组蛋白经谷胱甘肽复性缓冲液复性,用RT-PCR检测复性的重组蛋白能促进PBMC合成IFN-γ。  相似文献   
57.
对中国柱衣属Pilophorus进行了系统的分类学研究。通过标本采集发现了6个种,包含过去报道的4个种:P. acicularis,P. cereolus,P. clavatus和P. curtulus,以及两个作者近期发表的种:P. fruticosus和P. yunnanensis。对这6个种进行了形态学,解剖学以及化学特征的描述,并且提供了中国柱衣属的检索表和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58.
晋西黄土区果农间作的种间主要竞争关系及土地生产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晋西黄土区核桃×花生、核桃×大豆、苹果×花生和苹果×大豆4种典型果农间作模式为研究对象,分析果农间作模式中作物光合有效辐射(PAR)、净光合速率(Pn)、土壤水分和产量情况.结果表明:与农作物单作相比,间作模式中作物的PAR和Pn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并且离树体越近,PAR和Pn越小;Pn与作物产量呈显著正相关,说明光照是影响作物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从整体趋势来看,核桃间作农作物0~100 cm土壤水分与相应单作模式间无明显差异,而苹果间作农作物0~100 cm土壤水分与相应单作模式间差异显著,说明苹果对作物土壤水分的竞争比核桃剧烈.研究区果农间作的土地利用效率平均提高70%,经济效益平均提高14%,且核桃间作模式优于苹果间作模式.为了提高间作作物产量,应加强水肥管理、增加树体与作物的间作距离或设置根障、定期适当修剪果树并种植耐荫作物.  相似文献   
59.
目的:观察中药面膜联合红蓝光治疗仪治疗寻常痤疮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66例寻常痤疮患者按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面膜组、联合组,治疗4周后进行疗效评估,治疗结束后4周随访复发情况。结果:联合组及面膜组疗效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面膜联合红蓝光治疗仪治疗寻常痤疮疗效好,不良反应少,优于单用疗法,痤疮后期维持治疗同样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60.
普遍野生稻和亚洲栽培稻遗传多样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 44个 RFLP标记对来自中国、印度、泰国等亚洲 10个国家的普通野生稻(简称普野,下同)和来自多个国家的75个栽培稻品种,从多态位点的比率、等位基因数、基因型数、平均杂合度及平均基因多样性等多个方面,比较了不同国家和不同地区的普通野生稻、栽培稻籼粳亚种及栽培稻与普野之间遗传多样性的差异。结果表明:中国普野的遗传多样性最大;其次是印度普野;南亚普野的平均基因多样性大于东南亚普野,而多态位点的比率、等位基因数及基因型数等却低于东南亚普野;栽培稻的遗传多样性明显小于普通野生稻。在所检测的44个位点中,栽培稻的多态位点数仅为野生稻的3/4,等位基因数约为野生稻的60%,基因型种类约为野生稻的1/2。栽培稻中籼稻的遗传多样性高于粳稻。在平均每个位点的实际杂合度上,以中国普野杂合度最高,普通野生稻是栽培稻的2倍。说明从野生稻演化成栽培稻的过程中,经过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杂合度降低,等位基因减少,基因多样性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