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73篇
  免费   308篇
  国内免费   1286篇
  4167篇
  2024年   33篇
  2023年   123篇
  2022年   133篇
  2021年   148篇
  2020年   136篇
  2019年   132篇
  2018年   132篇
  2017年   99篇
  2016年   120篇
  2015年   125篇
  2014年   187篇
  2013年   146篇
  2012年   160篇
  2011年   173篇
  2010年   133篇
  2009年   181篇
  2008年   143篇
  2007年   143篇
  2006年   165篇
  2005年   114篇
  2004年   131篇
  2003年   111篇
  2002年   115篇
  2001年   96篇
  2000年   78篇
  1999年   68篇
  1998年   64篇
  1997年   62篇
  1996年   68篇
  1995年   47篇
  1994年   59篇
  1993年   42篇
  1992年   42篇
  1991年   48篇
  1990年   42篇
  1989年   32篇
  1988年   38篇
  1987年   29篇
  1986年   37篇
  1985年   28篇
  1984年   19篇
  1983年   15篇
  1982年   24篇
  1981年   15篇
  1980年   21篇
  1979年   16篇
  1965年   11篇
  1963年   8篇
  1959年   9篇
  1955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61.
细纹豆芫菁和大斑芫菁的性行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细纹豆芫菁EpicautamannerheimiM kl和大斑芫菁MylabrisphalerataPallas的求偶和交配过程进行了描述。列举了芫菁亚科 5族 1 3属 3 4种芫菁的性行为 ,并讨论了雄成虫在形态构造上对求偶和交配行为的适应性行为。  相似文献   
162.
测量了兔动脉和静脉夺He-Cd激光的反射和透射传输特性。实验采用两积分球系统及波长为441.6nm的He-Cd激光器,并根据测量数据及采用Kubelka-Munk模型分析和计算了兔动脉和静脉组织对该波长激光的吸收系统、散射系数及总的光强I(x)及前向散射通量i(x)和后向散射通量j(x)随厚度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兔动脉和静脉的温反射率和透射率有明显差别,而且,动脉对激光的吸收系数明显较静脉的要小,耐动脉对激光的散射系数却明显较静脉的要大,在动脉和静脉组织中总的光强I(x)及前向散射通量i(x)和后向散射通量j(x)随厚度的变化情况也有明显的区别。  相似文献   
163.
克隆类风湿性关节炎(RA)滑膜细胞(FLS)中的蛋白酪氨酸激酶(PTKs),并研究它们在RA滑膜细胞异常增殖和侵软骨中的作用。根据巳知的PTKs氨基酸序列保守区设计简并引物,采用3'快速末端扩增法(3'RACE)扩增滑膜细胞中PTKs cDNAs的3'末端,将所得序列与Genebank中序列进行比较,以鉴定其是否为巳知的PTKs或与PTKs同源的新序列,然后通过RNA点杂交方法分别观察这些PTKs在RA和骨性关节炎(OA)病人滑膜细胞中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从RA FLS中克隆到6种巳知PTKs的cDNAs片段,分别为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A(PDGFRA)、胰岛素生长因子-1受体(IGF1R)、含discoidin结构域的受体型酪氨酸激酶(DDR2)、Lyn、Janus激酶1(JAK1)和TYK2。RNA点杂交结果显示,在4个RA病人和2个OA病人的滑膜细胞中,PDGFRA、IGF-1R和DDR2在RA滑膜细胞中的表达水平高于OA滑膜细胞,其它几处激酶在两种细胞中的表达水平相同。说明RI滑膜细胞中至少表达PDGFR、IGF1R、Lyn、DDR2、JAK1和TYK2等6种PTKs,其中PDGFRA、IGF1R和DDR2可能与RA滑膜细胞的过度增殖和对软骨的侵蚀性相关。  相似文献   
164.
目的:观察复合凝乳酶胶囊对不同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儿童临床表现、营养状态和摄食行为的影响及安全性。方法:以2017年8月至2018年9月在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儿童消化内科就诊的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儿童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观察治疗前和复合凝乳酶治疗2 w后患儿临床症状变化及药物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监测患儿身高和体重,进行膳食情况的调查。结果:共163例儿童纳入研究,发生餐后不适综合征(Postprandial distress syndrome, PDS)66例,上腹痛综合征(Epigastric pain syndrome, EPS)97例。治疗前,PDS组儿童症状总分明显高于EPS儿童(6.9±2.7 vs 3.6±1.7,t=5.90,P=0.00)。PDS组儿童WAZ、WHZ、HAZ、身高别体质量Z值(weight for height Z score,WHZ)、年龄别身高Z值(height for age Z score,HAZ)、年龄别体质量Z值(weight for age Z score,WAZ)、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膳食多样化分数(Dietary diversity score, DDS)均明显低于EPS组(P均0.05)。治疗2 w后,PDS儿童症状总分明显降低(P=0.00),改善程度依次为:厌食早饱腹痛嗳气恶心腹胀。EPS儿童症状总分无明显变化(P=0.11)。PDS儿童WAZ、WHZ、DDS均有明显升高(P均0.05)。EPS儿童DDS无明显变化(t=0.22,P=0.30)。研究期间未见明显药物相关不良反应。结论:复合凝乳酶胶囊可改善PDS患儿的临床症状、营养状态和膳食多样性,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65.
将谷氨酰胺与对甲苯磺酰氯缩合,经加热脱水环合,合成了抗瘤酮A10的类似物3—(p-甲基苯磺酰)氨基-2,6-哌啶二酮。采用X-射线单晶衍射研究了它的晶体和分子结构。  相似文献   
166.
木兰科分类系统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90,自引:5,他引:90  
  相似文献   
167.
河流污染底泥的生态修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通过综合近几年国内外对河流污染的治理方法,介绍了河流污染底泥的污染类型及现状,说明目前河流污染的严重性和进行修复的重要性及迫切性;阐述河流底泥生态修复的主要内容,对生态修复做了简要解释;介绍了几种目前处于试验阶段的生态修复工程技术。河流生态修复的总体目标是恢复河流系统健康,实现人与河流的和谐共存。  相似文献   
168.
目的:探讨异丙酚静脉联合利多卡因在无痛人流术中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ASAⅠ-Ⅱ级人工流产患者80例,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40例,A组单纯使用异丙酚,B组用异丙酚联合利多卡因。观察两组病人的诱导剂量、苏醒时间、离院时间,记录诱导前及诱导后2min、手术结束时,SBP、DBP、HR、SpO_2的变化和两组病人的麻醉效果及并发症。结果:两组年龄体重及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诱导期异丙酚用量明显少于A组(P<0.01)。A组诱导后2min BP下降,HR减慢及SpO_2降低程度较B组明显(P<0.01)。B组麻醉镇痛效果明显优于A组。结论:异丙酚联合利多卡因用于人工流产手术的麻醉安全有效镇痛效果好。  相似文献   
169.
附生兰科植物是热带林附生植物的主要类群之一,对于维持热带林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及生态功能具有重要的作用。以海南岛霸王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6种热带原始林类型(热带季雨林、低地雨林、热带针叶林、山地雨林、山地常绿林及山顶矮林)中的附生兰科植物为研究对象,通过样带调查(每个森林类型设置12个10m×50m的样带,记录每个样带内胸径(DBH)≥5cm的树木及藤本上附生兰科植物的物种名称、株数及附生位置)分析了附生兰科植物的物种多样性、附生位置及其在不同森林类型中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1)3.6hm2森林调查样带内共记录到附生兰科植物9634株,分属于26属60种;2)除趋势对应分析(DCA)结果表明,6种森林类型中的附生兰科植物可分成5组(其中,山地常绿林与山顶矮林内的附生兰科植物归为一组);3)分布海拔范围相临近的森林类型的附生兰科植物具有较高的相似性,山地常绿林和山顶矮林附生兰科植物的相似性最高(88.9%);4)6种森林类型中,较高海拔的3种森林类型(山地雨林、山地常绿林和山顶矮林)中,附生兰科植物的丰富度和多度均显著高于其在较低海拔的3种森林类型(热带季雨林、低地雨林和热带针叶林),其中,附生兰科植物在山地常绿林内的丰富度和多度均最高;5)热带季雨林、低地雨林、热带针叶林及山地雨林内,宿主冠区附生兰科植物的多度均高于干区;山地常绿林内两者之间无显著差异;而山顶矮林干区的附生兰科植物的多度高于冠区;6)调查木上附生兰科植物的发生率在高海拔森林类型均高于其在低海拔森林类型,各森林类型内附生兰科植物的多度及物种丰富度与宿主胸径均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70.
宁夏南部旱区坡地不同粮草带比间作种植模式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宁夏南部旱区15°坡耕地上,于2007年5月至2008年10月连续2a研究了7种不同粮草带状间作(谷子和糜子间作苜蓿)模式与粮食单作(对照处理)模式下的作物产量、形态指标、水分利用效率及水土流失特征。结果表明,同粮食单作相比,4∶4、4∶6、6∶4、6∶6、6∶8、8∶6和8∶8等7个粮(谷子或糜子)草(苜蓿)条带间作种植模式的作物生育后期单株叶面积和单株质量明显增加,作物水分利用效率提高0.99-1.57kg/m3,产量增加3.02%-15.72%,地表径流减少6.86%-58.42%,泥沙流失量减少56.09%-100%。不同粮草带比间作种植模式比较,带距越窄,粮食增产效果和整体水土流失防治效果越佳。尤其是4∶4、4∶6和6∶43种带比间作种植模式的综合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