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43篇
  免费   311篇
  国内免费   1276篇
  2024年   29篇
  2023年   122篇
  2022年   131篇
  2021年   138篇
  2020年   122篇
  2019年   131篇
  2018年   130篇
  2017年   101篇
  2016年   120篇
  2015年   125篇
  2014年   185篇
  2013年   146篇
  2012年   160篇
  2011年   169篇
  2010年   130篇
  2009年   179篇
  2008年   144篇
  2007年   143篇
  2006年   167篇
  2005年   113篇
  2004年   133篇
  2003年   117篇
  2002年   118篇
  2001年   93篇
  2000年   81篇
  1999年   69篇
  1998年   62篇
  1997年   62篇
  1996年   68篇
  1995年   44篇
  1994年   60篇
  1993年   42篇
  1992年   42篇
  1991年   48篇
  1990年   42篇
  1989年   32篇
  1988年   38篇
  1987年   29篇
  1986年   34篇
  1985年   28篇
  1984年   19篇
  1983年   15篇
  1982年   24篇
  1981年   15篇
  1980年   21篇
  1979年   16篇
  1965年   11篇
  1963年   8篇
  1959年   9篇
  1955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41.
目的:探讨PBL联合CBL教学模式在医学生胃肠外科见习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50名2008级胃肠外科见习医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采用PBL联合CBL教学模式,对照组则仅采用传统LBL教学模式.通过出科考核及问卷调查两种方式评价胃肠外科见习教学效果.结果:显示PBL+ CBL组的考试成绩要明显优于LB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并且见习后的问卷调查结果提示学生对PBL+ CBL的教学模式满意度较高.结论: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PBL+ CBL双轨教学模式受到学生欢迎,在提高学生理论知识水平方面比LBL模式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142.
我国目前在消化内科方面的诊断治疗常用选择是胃肠镜,胃肠镜检查同时也是影像医学里使用最多、也是最有效的消化内科的诊断方式,此类技术在医学界也是完全被认可的。然而普通的胃肠镜检查是会给检查者带来一定程度的疼痛的,有的检查者可能还会有一些不良的刺激性反应,从而导致很多检查者不愿意接受检查,其后果是有可能延误治疗的最好时机。因此,新的无痛胃肠镜检查治疗能够给患者带来安全、高效、可行的治疗手段,成为现阶段值得推广应用的一项影像检查技术。  相似文献   
143.
144.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具有优异的纳米尺度显微成像性能,因此被广泛应用于材料科学、物理学和生物学等学科的超微结构研究领域。文中根据应用TEM技术研究大孢子化石壁超微结构的实践体会,系统归纳和总结了大孢子化石TEM样品制备的前处理过程,主要步骤包括:材料选取、梯度脱水、包埋剂配比、梯度渗透、包埋、聚合、超薄切片和染色。运用上述TEM实验技术,文中以云南省曲靖市沾益区龙华山剖面中泥盆统吉维特阶上双河组分散拟网龙华山大孢(Longhuashanispora reticuloides Lu and Ouyang, 1978)的壁层超微结构为研究案例,揭示了这类孢子壁主要由三层薄壁组成,包括内部基底层、中部疏松层和外部致密层,其射线唇基底层下部具有近平行排列的多细纹带结构。此类大孢子的多细纹带结构与从加拿大新不伦瑞克省下泥盆统埃姆斯阶Campbellton组同孢植物化石Leclercqia complexa Banks et al., 1972中发现的原位小孢子射线唇基底层下部的多细纹带结构特征非常相似。此外,两者都具有相似的完全弓形脊和远极表面刺瘤状二型纹饰。因此综合外壁超微结构和纹饰形态特征,文中认为Longhuashanispora reticuloides的母体植物可能属于同孢植物向异孢植物演化过程中的过渡类型植物,并与Leclercqia complexa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当前研究表明TEM技术在孢粉化石壁超微结构研究领域中具有独特优势,可为深入研究大孢子形态分类和揭示其与母体植物的亲缘关系提供新的线索,也可以被推广和应用到其他微体有机壁类化石的超微结构研究。  相似文献   
145.
在对中国东北辽宁本溪中三叠统林家组的化石研究中, 发现了木贼目瓣轮叶属一个新种——林家瓣轮叶(Lobatannularia linjiaensis sp. nov.)。该种叶轮小, 明显分成两瓣, 每瓣叶数约10–12枚。叶线形至倒披针形, 叶长差别大, 叶联合长度占叶长约1/3–3/4。自1927年Kawasaki建立瓣轮叶属以来, 该属已至少发现了33种, 其中大部分报道于二叠纪, 少数见于三叠纪。瓣轮叶属作为晚古生代华夏植物群孑遗分子之一, 当前该属新种的发现不仅丰富了瓣轮叶属的分类多样性, 而且拓展了对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生物大灭绝及之后复苏过程中瓣轮叶属演化趋势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6.
目的:探讨生长因子颗粒蛋白前体(PGRN)、肿瘤坏死因子受体(TNFR)基因启动子区改变以及全基因组DNA甲基化与阿尔茨海默病的相关性。方法:收集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血液样本80例以及健康对照血液样本80例,PCR扩增PGRN和TNFR基因启动子区并进行测序,观察两组间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是否有差异。同时,用甲基化特异性PCR法检测启动子区DNA甲基化情况以及用ELISA法检测全基因组DNA甲基化水平。结果:在TNFR基因启动子区域发现阿尔茨海默病和对照组之间在多态性位点rs4149570和rs4149569有显著性差异(P0.001和P=0.033)。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全基因组甲基化水平为(0.79±0.29)%,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00±0.36)%(P0.001)。结论:TNFR基因多态性位点rs4149570和rs4149569的变异可能与阿尔茨海默病相关,全基因组甲基化水平降低可能与阿尔茨海默病相关。  相似文献   
147.
目的建立体外大量扩增高纯度小鼠树突状表皮T淋巴细胞(DETCs)培养技术,并证实外源性给予DETCs能够有效促进糖尿病小鼠创面愈合。方法通过流式细胞技术及Western Blot方法分析糖尿病及正常小鼠表皮组织中DETCs比例和IGF-1/KGF-1表达情况。体外培养扩增获得大量高纯度DETCs后,局部植入糖尿病创缘皮下,创面未愈合面积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通过图像分析软件Image-pro plus分别统计每组5只糖尿病小鼠每天创面面积与红色标尺面积之比数据统计分析。结果对比正常小鼠,糖尿病表皮组织中DETCs比例和IGF-1/KGF-1表达均显著降低;体外培养能够获得大量高纯度DETCs(95﹪);创缘局部植入DETCs后能够显著增强糖尿病创缘皮肤表皮组织IGF-1/KGF-1的表达,并从第2天,对照组创面面积与红色标尺面积比为0.769±0.034,实验组创面面积与红色标尺面积比为0.692±0.038,到第7天对照组创面面积与红色标尺面积比为0.178±0.024,实验组创面面积与红色标尺面积比为0.011±0.003,实验组创面比对照组创面愈合面积显著加速。结论外源性给予DETCs能够显著改善糖尿病创面愈合,可能为临床糖尿病难愈创面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8.
天然产物及其衍生物在现代医疗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其生物活性多样性以及化学结构的丰富性是新药研发的源泉和动力。利用纯化学方法合成天然产物在技术和成本上有很大的困难,加上许多天然产物的原始产生菌具有培养条件苛刻、产量低下等缺点,而且大量基因簇在原始菌株中是沉默的,这使得利用合成生物学思想来指导天然产物生物合成基因簇的异源表达具有重大意义。作为抗生素、抗肿瘤活性物质、免疫抑制剂等次级代谢产物主要来源的放线菌一直是研究者们关注的焦点,特别是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发现链霉菌基因组中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天然产物生物合成基因簇资源。这意味着开发链霉菌底盘细胞作为异源表达宿主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本综述从底盘细胞开发的意义入手,重点阐述链霉菌底盘细胞构建的策略及现状,随后通过实例阐述了各种底盘链霉菌的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149.
乙酰胆碱酯酶(ACh E)被证明存在于多种吸虫体内,但是关于ACh E在吸虫发育过程中的分布变化情况却少有报道。本实验以贝居腹盾吸虫(Aspidogaster conchicola)为研究对象,选取不同发育阶段的虫体,分别采用醋酸洋红染色和乙酰胆碱酯酶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对比处于不同发育阶段虫体的正常结构及乙酰胆碱酯酶分布特征,了解乙酰胆碱酯酶在吸虫发育过程中的分布变化规律。结果显示,从河蚌(Anodonta woodiana)体内获得的虫体根据内部器官的发育程度,可以分为4个不同发育阶段,即幼虫阶段Ⅰ、幼虫阶段Ⅱ、成虫阶段Ⅰ、成虫阶段Ⅱ。乙酰胆碱酯酶的分布在不同发育阶段存在着明显差异,幼虫阶段Ⅰ的睾丸及阴茎囊基部最先出现乙酰胆碱酯酶阳性反应,幼虫阶段Ⅱ在子宫末段膨大部位出现阳性反应;成虫阶段Ⅰ的卵黄腺、输卵管出现阳性反应,并且随着虫体的发育上述部位的阳性反应逐渐加强。而该吸虫的附着、消化、排泄器官在发育早期即出现较强的阳性反应,并伴随虫体发育全过程。该吸虫的神经系统在幼虫早期既已具备脑神经节、主要神经干等结构,而完整、复杂的中枢神经结构至成虫阶段才得以清晰显现。结果表明,乙酰胆碱酯酶的分布区域及反应程度随着虫体的发育而出现变化。  相似文献   
150.
目的:探讨小剂量糖皮质激素联合消炎痛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Subacute thyroiditis,ST)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内分泌科2012年6月-2014年7月收治的150例亚急性甲状腺炎患者,按照随机平均原则即药物治疗的不同将其分为三组,每组50例,即泼尼松与消炎痛联合治疗(A组)、泼尼松单独治疗(B组)、消炎痛单独治疗(C组),对比并分析三组的治疗效果,包括甲状腺疼痛和肿大平均消失时间,治疗1周的ESR平均水平,治疗4周后的血清TSH、FT3、FT4水平,并通过随访,观察治疗后8周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复发率。结果:(1)A组患者甲状腺疼痛和甲状腺肿大的消失时间与B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A、B组均显著短于C组(P0.05)。A组患者治疗后1周、4周的ESR水平与B组对比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A、B组患者治疗后1周的ESR水平明显低于C组(P0.05)。A、B组治疗后的血清TSH、FT3、FT4水平改善程度均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A组、C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复发率均低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小剂量糖皮质激素联合消炎痛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的临床效果显著,且不良反应和复发情况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