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8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从云南省采集的飞机草菌绒孢[Mycovellosiella eupatorii-Odorati(Yen)Yen]一批标本中,我们发现其中一些常混有主要生于飞机草(Eupatorium odoratum L.)叶毛上的另一种菌。经研究其形态特征,确定是拟荠角孢属(Alysidiopsis)一新种,云南拟荠角孢(Alysidiopsisyunnanensis sp.nov.)。本文对此新种作了拉丁文和汉文描述并附形态图予以报道。  相似文献   
92.
<正> 星孢属中国新记录属Asteroeonium H.& P.Syd.,Ann.Mycol.1:36,1903.菌丝体内生,无色,分枝,具隔膜。载孢体系分生孢子盘,叶表皮下生,单生或愈合,由无色至浅褐色薄壁角状组织所组成,不规则开裂。无分生孢子梗。产孢细胞全壁、单芽或合轴式产孢,圆柱形,弯曲,无色,平滑,壁厚。分生孢子无色,壁非常厚,平滑,基部平截或凹凸不平,向基部明显变窄,孢子上部向外张开,几乎是在同一水平上形成三个粗大、钝、圆或尖细、短的放射状突出物。  相似文献   
93.
本文报道寄生在鳞毛蕨科(Dryopteridaceae)卵果蕨(DryopterispolypodoidesFee)上的尾孢菌属一新种-鳞毛蕨尾孢(CercosporadryopteridisY.L.Guo.sp.nov)尾隐菌属真菌在鳞毛蕨科是首次报道。鳞毛蕨尾孢叶斑角状至不规则形,灰白色至浅黄褐色,子实体主要生在叶背面,分生孢子梗单生或2~12根簇生,青黄褐色至中度褐色,顶部色泽较浅,宽度不规  相似文献   
94.
棒孢菌属四个新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道了棒孢菌属四个新种,即女贞棒孢(Corynespora ligustri Guo,sp.nov.),茉栾藤棒孢(C.merremiae Guo,sp.nov.)鸡血藤棒孢(C.millettiae Guo sp.nov.)和蔓荆子棒孢(C.viticis Guo,sp.nov.)。文中对各个新种作了汉文描述和附图,并有拉丁文描述和特征简介。模式标本收藏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真菌标本室。  相似文献   
95.
本文报道尾孢菌属五个新种,即美人蕉尾孢(Cercospora cannae Bai,Liu et Guo,sp.nov.),败酱尾孢(C.patriniae Liu et Guo,sp.nov.),骆驼蓬尾孢(C.pegani Liu et Guo,sp.nov.),旌节花尾孢(C.stachyuricola Liu et Guo,sp.nov.)和安息香尾孢(C.styracicola Liuet Guo,sp.nov.)。文中对各个新种作了汉文描述和附图,并有拉丁文特征简介。模式标本收藏于中国科学院真菌标本室。  相似文献   
96.
本文报道中国假尾孢属的17个种,其中有1个新种:香椿假尾孢(Pseudocercospora toonae Guo & Liu,sp.nov.),10个新组合和6个中国新记录。对新种作了拉丁文和汉文描述并绘图。标本保藏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真菌标本室(HMAS)。  相似文献   
97.
本文报道中国假尾孢属的17个种,其中有1个新种:香椿假尾孢(Pseudocerco-spora toonae Guo & Lin,sp.nov.),10个新组合和6个中国新记录。对新种作了拉丁文和汉文描述并绘图。标本保藏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真菌标本室(HMAS)。  相似文献   
98.
郭英兰 《菌物学报》1993,12(Z1):103-106
本文报道假尾孢属的一个新种:复叶耳蕨假尾孢(Pseudocercospora arachniodis Y.L. Guo, sp. nov.)和一个新组合:单叶藤桔假尾孢[ Pseudocercospora paramignyae(Thirum. & Chupp) Y.L. Guo, cobm. nov.]。新种生于鳞毛蕨科(Dryopteridaceae)复叶耳蕨属植物上,子实体生于叶背面,具小子座,分生孢子梗浅青黄色至青黄色,不分枝,一个隔膜,6.5-30.0 × 2.5-4.0 μm。分生孢子针形,短孢子呈倒棍棒形,浅青黄色,具不明显地3-11个隔膜,30.0-110.0 × 1.5-3.0 μm。假尾孢属在鳞毛蕨科是首次报道。文中对新种提供了拉丁文简介并绘图。研究的标本保藏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真菌标本室(HMAS)。  相似文献   
99.
中国假尾孢属的研究 I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郭英兰  刘锡琎 《菌物学报》1989,8(Z1):225-240
假尾孢属(Pseudocercospora)是尾孢菌属(Cercospora)的近似属中最大的一个属,Deighton估计约有500种尾孢菌需要转到假尾孢属,目前全世界已描述假尾孢菌400多个种,且都是植物寄生菌,有些种能引致植物严重病害。Spegazzini于1910年建立了假尾孢属,但1976年以前,大多被归属于尾孢菌属内。1971年Ellis对此属的特征作了精简描述,1976年报导了3个新组合。1976年以后,假尾孢属虽先后有不少新种和新组合被其他作者发表,但系统研究此属的则系Deighton o Deighton 1976年对假尾孢属的研究史、与近似属的区别以及属的特征都作了详细描述,并报道了世界性假尾孢菌的21个新种,202个新组合和3个新名称,于1979年和1987年又报道了15个新种和39个新组合。假尾孢属与尾孢菌属,针尾孢属(Cercoseptoria)及假小尾孢属(Pseudocercosporella)非常相似,但不同的是尾孢菌属产孢细胞不具齿突,疤痕明显加厚,分生孢子梗不从表生菌丝上产生,分生孢子大多无色,针形;针尾孢属分生孢子窄(不超过3µm),针形,不呈倒棍棒形,无表生菌丝;假小尾孢属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均无色,子座与假尾孢属也不大相同. 本文报道中国产的假尾孢菌60个种,其中有一个新种(八角枫假尾孢),25个新组合和3个新记录.  相似文献   
100.
本文报道了假尾孢属的6个种,其中有2个新种,即:枫杨假尾孢(Pseudocercospora pterocaryae Guo et W. X. Zhao)和清风藤假尾孢(Pseudocercosporasabiae Guo et W.X.Zhao);3个新组合:紫珠假尾孢[Pseudocercospora callicarpae(Cooke) Guo et W. X. Zhao],蕺菜假尾孢[Pseudocercospora houttuyniae (Togashi & Kats.) Guo et W. X. Zhao],冬青假尾孢[Pseudocercospora mate (Speg.) Guo et W. X. Zhao]。两个新种的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真菌标本室,其等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林科院林业科学研究所病理标本室。枫杨假尾孢(Pseudocercospora pterocaryae Guo et W. X. Zhao)斑点叶两面生,近圆形,直径0.5—12.0mm,无明显边缘,叶面褐色至暗褐色,叶背灰褐色,子实体叶背生,具表生菌丝。子座生于表皮下,近球形。分生孢子梗浅青黄色至青黄色,不分枝,0—4隔,9.7—73.5×3.7—4.3μm。分生孢子倒棍棒形至倒棍棒-圆柱形,极浅的青黄色,光滑,干燥,具2—10个不明显的隔膜,35.0—99.5×3.7—4.3μm。清风藤假尾孢(Pseudocercospora sabiae Guo et W. X. Zhao)斑点叶两面生,圆形,直径1.5—4.0μm。叶面黄褐色至褐色,外围以暗褐色细线圈,有时还具浅黄褐色晕圈,叶背中度褐色。子实体叶面生,具表生菌丝,无子座。分生孢子梗青黄褐色至浅褐色,平滑,具2—10个隔膜,17.0—162.0×3.0—3.9(—4.3)μm。分生孢子倒棍棒形至圆柱形,浅青黄色,平滑,干燥,3—8隔,43.0—99.5×2.8—3.9(—4.3)μ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