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7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岳鲤及其双亲有相似的血红蛋白电泳带谱;双亲的血清蛋白电泳结果存在差异,表现在主带和弱带上;F1代岳鲤表现了亲本的血清蛋白,B1区主带偏父本,B2区主带除其中一条外均与母本相同。性别之间、个体之间的差异可辨。作者认为血清蛋白可用来作为鱼类育种中区别双亲、亲本及后代的遗传标记。    相似文献   
72.
促性腺激素FSH/LH在脊椎动物的生殖调控中占据中心地位,其生理功能主要通过其特异性受体FSH-R/LH-R所介导.研究表明,鱼类FSH-R和LH-R主要在性腺表达,也在脑、肝脏、肾脏、脾脏等部位表达,主要调控生殖细胞的成熟和最后的排卵及排精.  相似文献   
73.
二倍体雌核发育鱼产生二倍体卵子的证据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张纯  孙远东  刘少军  刘筠 《遗传学报》2005,32(2):136-144
二倍体雌核发育第 1代 (G1)产生的二倍体卵子经紫外线灭活的散鳞镜鲤精子诱导 ,无需染色体加倍处理 ,发育成二倍体雌核发育第 2代 (G2 ) ;G1 产生的二倍体卵子与雄性异源四倍体鲫鲤 (AT)产生的二倍体精子结合 ,形成新型两性可育的异源四倍体鲫鲤 (G1 ×AT)。对G2 和新四倍体 (G1 ×AT)的体细胞染色体数目、生殖细胞染色体行为及性腺结构、外形、生长速度等生物学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G2 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为 2n =1 0 0。在 6~ 1 2月龄G2 中 ,没有发现性成熟的个体 ,组织学切片结果表明 ,G2 性腺处于卵原细胞增殖阶段 ,与 1龄G1 的性腺发育相似 ,性腺发育迟缓。对 6~ 8个月龄G2 性腺染色体制片进行观察 ,结果表明 ,G2 生殖细胞的染色体没有二价体的形成 ,只有有丝分裂的迹象 ,其有丝分裂中期不但有 2n =1 0 0的染色体分裂相 ,还有 4n =2 0 0的染色体分裂相 ,甚至有接近 8n(380 )的分裂相 ,说明 1龄G2 的性腺中存在 2n、4n等多种类型的生殖细胞 ,其中 4n的生殖细胞经正常的减数分裂后可产生二倍体卵子。核内复制 (pre meioticendoreduplication)学说可以较好地解释这种不减半配子产生的现象。新四倍体 (G1 ×AT)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为 4n =2 0 0 ,雌雄新四倍体 (G1 ×AT)具有正常的性腺发育 ,在繁殖季  相似文献   
74.
不同倍性鱼的血细胞和精子DNA含量比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我们以前的研究表明, 以红鲫 (2n=100) 为母本及湘江野鲤 (2n=100) 为父本的杂交后代的F1-F2 为二倍体 (2n= 100)。在二倍体 F2 个体中, 存在能分别产生二倍体卵子和二倍体精子的雌、雄个体, 二倍体卵子和二倍体精子结合, 形成了两性可育的四倍体鱼 (F3)。目前四倍体鲫鲤已连续繁殖了 12 代 (F3-F14), 形成了一个遗传性状稳定的四倍体鱼群体 (4n= 200) (Liu et al.,2001; 孙远东等, 2003)。雌性四倍体鲫鲤产生的二倍体卵子经紫外线照射的散鳞镜鲤精子激活后,无须染色体加倍处理, 可发育为全雌性二倍体雌核发育后代 (G1) (2n=10…  相似文献   
75.
不同倍性鱼垂体细胞和超微结构比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对繁殖季节和繁殖季节后的二倍体红鲫(Carassius auratus red var.)、三倍体湘云鲫以及四倍体鲫鲤脑垂体细胞的显微和超微结构以及组织化学特性进行了比较研究. 结果表明, 3种鱼脑垂体中都存在6种不同类型分泌细胞, 但是不同倍性鱼的垂体细胞大小存在明显差异, 就同一类细胞体积而言, 四倍体鱼垂体细胞大于三倍体垂体细胞, 三倍体垂体细胞大于二倍体垂体细胞. 在繁殖季节, 四倍体鲫鲤中腺垂体的GTH细胞所占比例最大, 其次是二倍体红鲫, 最少的是三倍体湘云鲫, 该现象与四倍体鲫鲤的性腺发育提前、三倍体湘云鲫不育有关联; 另一方面, 三倍体湘云鲫中腺垂体中STH细胞所占比例最高, 其次是二倍体, 最少的是四倍体鲫鲤, 这与三倍体湘云鲫生长速度最快、四倍体鲫鲤生长速度相对缓慢有关. 另外, 三倍体湘云鲫中腺垂体GTH细胞中的分泌颗粒和分泌小球在繁殖季节没有大量排出, 而四倍体鲫鲤和二倍体红鲫明显有大量排出, 说明三倍体湘云鲫的不育性与GTH中的激素不排出有关. 以上结果说明, 不同倍性鱼类在垂体结构方面表现出的差异与它们的生长速度、性腺发育等方面具有关联性.  相似文献   
76.
从ATPase8-6基因研究杂交多倍体鱼线粒体母性遗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郭新红  刘少军  刘筠 《动物学报》2004,50(3):408-413
异源四倍体鲫鲤是世界上首例人工培育的两性可育并形成群体的且能自然繁殖的四倍体鱼。本文采用质粒克隆测序法测定了红鲫、异源四倍体鲫鲤、三倍体湘云鲫和三倍体湘云鲤的ATPase8和ATPase6基因全序列 ,结合鲤鱼、日本白鲫和斑马鱼的同源序列 ,对不同倍性水平鲤科鱼类的ATPase8和ATPase6基因进行了比较 ,分析了碱基组成、变异情况以及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差异。红鲫、鲤鱼、异源四倍体鲫鲤、日本白鲫、三倍体湘云鲫和三倍体湘云鲤之间的序列差异为 0 0 % - 1 3 4 % ,它们与外群斑马鱼之间的序列差异为 2 7 9% -31 0 %。用MEGA软件中的MP法、ME法、NJ法和UPGMA法构建分子系统树 ,得到了相似的拓扑结构。结果分析表明 ,人工杂交多倍体异源四倍体鲫鲤、三倍体湘云鲫和三倍体湘云鲤在线粒体ATPase8和ATPase6基因上具有严格的母性遗传特征。值得注意的是 ,异源四倍体鲫鲤经过 1 1代的繁育后 ,与其原始母本红鲫仍然保持了非常高的同源性 ,说明了新的异源四倍体基因库在线粒体ATPase8和ATPase6基因上拥有稳定的遗传特性。对不同倍性鲤科鱼类线粒体ATPase8和ATPase6基因的研究表明 ,ATPase8和ATPase6基因是杂交鱼后代遗传变异研究的一个很好的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77.
该研究运用紫外灭活的翘嘴红鲌(Erythroculter ilishaeformis)精子刺激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卵子进行雌核发育,并于0~4℃冷水刺激条件下获得雌核发育团头鲂群体。在此基础上,于细胞遗传学(DNA含量测定、染色体数目检测及性腺发育观察)及分子遗传学水平(微卫星分析)研究了雌核发育团头鲂的细胞生物学以及遗传学性状。结果表明,雌核发育团头鲂DNA含量与普通团头鲂一致(2n=48),其外形特征与对照组极为相似,且均为雌性,为团头鲂性别决定方式(XY型)提供了细胞遗传学依据。同时,微卫星结果表明,在普通团头鲂、雌核发育团头鲂及翘嘴红鲌3个群体中共扩增出63个等位基因,雌核发育团头鲂群体平均观测杂合度和平均期望杂合度均显著低于亲本,即经过一代雌核发育,雌核发育团头鲂基因纯合度显著高于普通团头鲂和翘嘴红鲌,已达到快速建立纯系的目的,且雌核发育团头鲂群体与普通团头鲂群体遗传距离接近,即雌核发育为母系遗传。该研究为团头鲂遗传选育及品系改良提供了遗传材料。  相似文献   
78.
雌核发育二倍体鲫鲤杂交克隆品系建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了雌核发育二倍体鲫鲤第2代(G2)产生的二倍体卵子在无染色体加倍情况下形成第3代(G3)的雌核发育细胞学行为,G3,G2×散鳞镜鲤和G2×四倍体鲫鲤的染色体数目.研究结果表明:(ⅰ)G2产生的二倍体卵子无需染色体加倍处理,仅在灭活散鳞镜鲤精子激活下,形成了大量G3.(ⅱ)G3和雌核发育二倍体鲫鲤第1代(G1)、G2一样,也表现出杂交特征,并且都是二倍体(2n=100);G2与二倍体散鳞镜鲤和四倍体鲫鲤分别交配形成了三倍体(3n=150)和四倍体(4n=200)鱼;(ⅲ)二倍体G2产生的二倍体卵子在雌核发育过程中,有明显第二极体排出,排除了二倍体卵子源于第二极体保留的可能.另外,还对二倍体鲫鲤产生二倍体卵子的机制进行了讨论.雌核发育二倍体鲫鲤杂交克隆品系建立证明二倍体卵子通过雌核发育形式可形成一个能产生二倍体卵子的新型二倍体鲫鲤品系,二倍体鲫鲤产生二倍体卵子的特殊繁殖方式在生物进化和生产应用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9.
用UV照射金鱼的卵子使其卵核的遗传物质失活, 再与异源四倍体鲫鲤(AT)产生的二倍体精子受精, 在无雄核染色体加倍处理情况下, 成功地获得了两性可育的二倍体雄核发育鱼(A0). Ⅱ龄性成熟的A0自交形成了雄核发育鱼自交子一代(A1). 本研究对10月龄A1的染色体数目、性腺的显微和亚显微结构以及外型特征进行了观察, 实验结果表明: (ⅰ) A1中包含有四倍体(A1-4n)、三倍体(A1-3n)以及二倍体后代(A1-2n), 他们所占比例分别为85%, 10%和5%, 其染色体数目分别为4n=200, 3n=150和2n=100. 其中四倍体和三倍体的形成证明二倍体A0能产生二倍体配子. 二倍体雄核发育鲫鲤杂交鱼产生二倍体配子的原因与早期生殖细胞的核内复制机制有关. (ⅱ) A1-4n的性腺为两性型且发育正常. 其中雄性个体能挤出白色精液, 其中的二倍体精子头部明显比红鲫的单倍体精子头部大. 这些二倍体精子具有正常结构, 由头部和尾部组成, 头部与尾部交接处有多个线粒体, 精子尾巴的中央轴有典型的“9+2”微管结构. A1-4n雌性个体的卵巢发育饱满, 其中含有大量Ⅱ, Ⅲ和Ⅳ时相的卵母细胞. 在Ⅳ时相卵母细胞的放射膜上能观察到受精孔. 同时期的A1-2n, A1-3n的性腺发育异常, 均表现为不育. A1-2n的不育性与其为远源杂交二倍体有关, A1-3n的不育性与其为远源杂交三倍体有关. (ⅲ) 与AT相比, A1-4n不仅具有生长速度快、抗逆性强的优点, 而且在外型上具有体背高、尾柄短、头部小等优良性状. 本实验说明运用雄核发育技术不仅能获得两性可育的四倍体鱼, 而且能对异源四倍体鲫鲤进行有效的遗传改良, 这在细胞遗传研究和鱼类育种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0.
构建由青鱼β-actin基因启动子和青鱼生长激素(GH)基因精确拼接的"全鱼"基因pbcAbcGHc,并采用显微注射法将pbcAbcGHc导入日本白鲫的受精卵中.对照养殖结果显示150日龄P0代转基因日本白鲫的平均体重是对照组1.37倍,平均体长是对照组1.07倍.选择30尾P0代转基因日本白鲫,PCR方法检测出外源青鱼GH基因在P0代转基因日本白鲫尾鳍基因组DNA中的整合率为90%;在一尾生长速度显著的转青鱼GH基因日本白鲫P0的肌肉、肝脏两种组织中可检测到外源青鱼GH基因的转录.P0代转青鱼GH基因日本白鲫P0的成功获得为建立转青鱼GH基因日本白鲫纯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