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0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5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谭芳  隋红  刘畅 《微生物学杂志》2004,24(5):117-118
观察瘤体内注射凋亡素基因诱导人骨肉瘤S180细胞株凋亡的效果。利用脂体介导将重组质粒pCDNAVP3转染至荷瘤裸鼠肿瘤结节内。PCR和RT PCR检测结果表明 ,质粒可存在和持续表达 14d以上。抑瘤试验结果证实 ,凋亡素可抑制S180细胞的生长 ,抑瘤率达 2 7.2 %。TUNFL染色法检测结果表明 ,试验组的TUNEL阳性细胞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上述结果显示 ,所注射的凋亡素基因可诱导人骨肉瘤S180细胞株凋亡。  相似文献   
72.
大白菜-结球甘蓝5号和8号单体异附加系的筛选和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建立成套的大白菜-结球甘蓝异附加系,以大白菜-结球甘蓝异源三倍体(AAC,2n=3x=29)与二倍体大白菜(AA,2n=2x=20)回交世代BC1为材料,对其进行细胞学观察并从中筛选单体异附加系。结果表明,BC1群体植株发生了染色体数目变异,变异范围为2n=20~29,其中以2n=23~24的非整倍体植株居多,占总观察株数的51.44%;对2个2n=21的植株进行核型分析,初步鉴定为大白菜-结球甘蓝5号和8号单体异附加系,分别命名为CO-5—1和CO-8—2。  相似文献   
73.
刘畅  徐宁  宋靖达  胡尚春 《生态学报》2017,37(10):3561-3569
选择黑龙江省森林植物园内景观差异性较大的4个样地。实地测量各样地空气温度、相对湿度、风速等小气候要素数据,问卷调查游人热舒适感受,观察记录游人空间选择及行为特征。旨在寻找小气候要素与人体热舒适感受的关系,以及游人空间选择与热舒适感受评价的关联程度。结果表明:各小气候要素均对游人热舒适感受有一定的影响,其中空气温度对游人热舒适感受影响最大,其次是相对湿度和风速;不同样地内游人对热舒适感受变化的敏感程度不同,水体和植物群落除了通过増湿降温作用调节空间热舒适感受外,其观赏作用也可以降低人们对热舒适感受变化的敏感性;遮荫是夏季游人选择休憩空间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4.
【背景】已有研究表明,微生物在宿主肠道中的定殖受宿主、肠道环境、微生物物种特性和菌株来源等多个因素的影响。一般认为,来源于同类宿主的微生物菌株,在该类宿主肠道中具有定殖优势,但缺乏在物种和菌株水平上研究微生物自身特性在宿主肠道中定殖的研究报道。【目的】将不同来源(同类宿主肠道、非同类宿主肠道和非肠道环境)、具有不同生物学特性的3株香坊肠球菌(Enterococcus xiangfangensis)和4株罗伊氏乳杆菌(Lactobacillusreuteri)对无菌猪肠道进行定殖,在物种和菌株2个水平上探究物种特性和菌株来源对宿主肠道定殖的偏好性,揭示影响微生物定殖效率的关键因素。【方法】在本项研究中,将从藏猪(Tibetan pigs)、小鼠(ob/ob mice)、食蟹猴(Macaca fascicularis)和发酵食品中分离得到的多株香坊肠球菌和罗伊氏乳杆菌,制成混合菌剂对无菌巴马香猪(Bama miniature pig)进行为期4周的饲喂,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这7株菌在无菌猪肠道中的定殖情况。【结果】在物种水平上,香坊肠球菌和罗伊氏乳杆菌在无菌猪体内具有相近的定殖...  相似文献   
75.
禽腺病毒(Fowl Adenovirus,FAdV)是一组血清型众多及致病性多样的病原体,多数呈亚临诊性长期潜伏带毒,部分毒株可造成禽群包涵体肝炎、心包积液、肌胃糜烂症、产蛋下降、生长迟缓等病症,严重威胁养禽业健康发展。为分析血清10型禽腺病毒(FAdV-10)全基因组序列特征,本研究将分离自外表健康鸡泄殖腔拭子的FAdV-10 AHFY19株经卵黄囊途径接种8日龄SPF鸡胚扩繁,从死亡鸡胚肝组织中提取病毒基因组,采用illumina二代基因测序技术和特殊结构区二温式PCR扩增测定病毒全基因组并分析其遗传特征。结果显示,AHFY19株(103.1EID50/0.1 mL/枚)接种的鸡胚于18~21日龄全部死亡。全基因组测序显示,AHFY19株病毒基因组全长为45 757 bp(GenBank登录号:MN542422),其G+C含量为54.63%,末端重复序列(ITR)长为56 bp,共有52个开放阅读框(ORF)。基因组比对分析显示,AHFY19株属I群FAdV C种FAdV-10型,与C2-B-FAdV-10株(MK572851)全基因组同源性最高(99.91%),但AHFY19株基...  相似文献   
76.
刘畅  刘安 《生物信息学》2018,16(2):105-112
针对RIPK4(Receptor-interacting serine/threonine kinase protein 4)结构与功能的报道较少且矛盾。本研究使用生物信息学手段,对RIPK4蛋白的理化性质、组织表达、亚细胞定位、信号肽和跨膜区、空间结构、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及序列同源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人RIPK4蛋白是酸性不稳定的亲水蛋白,无信号肽和跨膜区域,定位于细胞质的可能性最大,主要二级结构为α-螺旋和无规则卷曲,属于PKc_like和ANK超家族。经GO分析和KEGG通路分析可知,与RIPK4相互作用的蛋白PHLPP1、PHLPP2、ACACA、ACACB、CNOT6L和CNOT6值得深入研究,预示RIPK4存在更为复杂的分子功能和作用机制。为进一步研究RIPK4的功能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77.
刘畅  刘安 《生物信息学》2018,16(3):196-202
FOXD3(Forkhead box D3)作为一个有价值的肿瘤预后标志物,其抑癌机制和预后价值仍未被完全阐明。为了全面认识FOXD3,本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学手段,对FOXD3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理化性质、组织表达、亚细胞定位、空间结构及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进行了预测和分析。结果表明:人FOXD3蛋白是酸性不稳定的亲水蛋白,在进化过程中高度保守,无信号肽和跨膜区域,属于FH超家族。该蛋白定位于细胞核的可能性最大,主要二级结构为无规卷曲。经GO分析和KEGG通路分析可知,与FOXD3相互作用的蛋白主要是转录因子,参与调控细胞干性的蛋白质和调控肿瘤细胞特性的蛋白质。本文结果为进一步研究FOXD3的功能及抑癌机制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78.
基于Illumina平台对朱砂根和红凉伞叶绿体全基因组进行测序,利用生物信息学比较叶绿体基因组结构特征与变异程度,旨在明确朱砂根(Ardisia crenata)及红凉伞(Ardisia crenata var. bicolor)叶绿体基因组特征及差异,并与同科其他物种叶绿体全基因组进行比较分析,确定其在紫金牛属系统发育位置。结果表明,朱砂根和红凉伞均为由一个大单拷贝区(LSC)、一个小单拷贝区(SSC)和一对反向重复区(IRa/IRb)构成的环状四分体结构,注释得到132个基因,其重复序列的类型与分布模式相似,但数量有所差异。其中psbAmatKrpoC2ropBndhKaccDndhFndhDndhHycf1等基因的编码区存在差异,这些位点为朱砂根分子鉴定提供新位点。朱砂根及红凉伞叶绿体基因组具有较高保守性,叶绿体基因组之间没有重排或倒置,IR区序列变异最低,SSC区变异程度最高。系统发育树分析表明紫金牛科和报春花科为两个分支,朱砂根和红凉伞归为紫金牛科,且朱砂根与红凉伞亲缘关系最为密切,从分子水平为红凉伞作为朱砂根变种提供了科学解释。本研究解析了朱砂根及变种红凉伞叶绿体基因组结构,探讨了紫金牛科属间系统发育关系,也为紫金牛科药用植物分类鉴定、系统进化及资源开发利用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9.
小麦中T—2毒素的污染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lSA),调查了我国部分地区1990年国产小麦T—2毒素的污染状况。调查结果表明,在330份样品中,有264份检出T—2毒素,占样品总数的80%。样品中毒素含量最高达1122.Oppb,平均含量为53.3ppb。在引起食物中毒的48份小麦样品中,检出高含量的T—2毒素(84.5—1064.4Ppb)。我国小麦中T—2毒素的污染水平与小麦赤霉病的流行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0.
王沫  刘畅  李晓璐  高俊宏  李霞  董丽 《生态学报》2022,42(20):8254-8264
城市绿地为城市动植物提供了重要栖息地,对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传统社区公园绿地("传统绿地")主要围绕安全、景观和游憩功能,植物种类偏少,群落结构单一,为城市野生动物提供食源和栖息地的资源有限。北京市以2035规划"留白增绿"为政策背景,在中心城区建设一系列小型近自然社区公园绿地("近自然绿地"),在植物物种组成、群落结构和管理方式上有别于以往的传统绿地。一般认为生物多样性在一定范围内随面积的增大而提高,那么对于受到高度干扰的小型绿地,"近自然"特征是否能够显著提高其包括昆虫、鸟类在内的生物多样性?为探究这类近自然绿地的生物多样性特征,在2020年8月至2021年3月,综合采用样方法、样线法,对北京市西城区2个近自然绿地及4个传统绿地的植物、昆虫和鸟类进行调查,分析比较其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近自然绿地的灌木和草本层丰富度和多样性显著高于传统绿地,均匀度则无显著差异;近自然绿地的昆虫和鸟类的丰富度、多样性显著高于传统绿地,均匀度则无显著差异。与传统绿地相比,近自然绿地具有更丰富的鸟类食源、蜜源植物,以及更为复杂的植被垂直结构。根据以上结果,近自然绿地具有比传统绿地更为显著的生物多样性优势,建议在进行城市绿地建设时,应增加植被结构复杂的近自然绿地的比例,增加绿地的灌木和草本层多样性。研究成果不仅丰富了小面积绿地的生物多样性内涵,且可为大都市近自然绿地营建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还将为今后公园设计、改造和管理提供新的思路,引导绿地向基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方向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