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99篇
  免费   119篇
  国内免费   307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61篇
  2017年   244篇
  2016年   115篇
  2015年   226篇
  2014年   350篇
  2013年   243篇
  2012年   216篇
  2011年   180篇
  2010年   15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45篇
  2002年   1059篇
  2001年   1304篇
  2000年   83篇
  1999年   112篇
  1998年   54篇
  1997年   31篇
  1996年   59篇
  1995年   27篇
  1994年   29篇
  1993年   92篇
  1992年   46篇
  1991年   23篇
  1990年   41篇
  1989年   36篇
  1988年   117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8年   1篇
  1965年   2篇
  1963年   7篇
  1960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1986年11月下旬,武昌某养殖场鱼种池内的鱼种突然大量死亡,成千上万的水鸟飞临池面觅食,上百群众,抡捞漂浮在水面的死鱼,这样的严重死鱼现场实属罕见。除了无数漂浮于水面的死鱼外,还有一些濒临死亡的鱼正处于昏迷状态与急剧地翻转和挣扎,为了查明死鱼原因,我们进行了现场调查和实验室研究和分析。  相似文献   
92.
钛离子对大型蚤的毒性研究表明,其24、48、96h的半数抑制浓度EC50为6.2,5.1,0.26mg/L。半数致死浓度LC50为6.3,6.0,0,1.5mg/L。长期实验表明,0.0001mg/L浓度是对大型蚤的生长和繁殖均有影响的最低浓度。本研究为制订饮用水水质卫生标准提供水生生物毒理学方面的资料。  相似文献   
93.
茶刺蛾颗粒体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茶刺蛾[Darna trima(more)]*属鳞翅目刺蛾科,危害多种果树林木。1985年我们从四川珙县某茶园内自然罹病死亡的茶刺蛾幼虫中,分离到一种茶刺蛾病原物。通过纯化后,经感染试验、电镜形态观察、超微结构研究等,结果确定该病原物为一种颗粒体病毒。  相似文献   
94.
草鱼出血病病毒对其它鱼的感染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草鱼出血病病鱼分离出的草鱼出血病病毒(Grass carp hemorrhage virus,GCHV)感染其它常见鱼并用ELISA方法检查感染鱼组织提取液,结果表明:青鱼、鲢鱼、布氏鳌条对GCHV抗体呈阳性反应;鲤鱼、鳙鱼、鲫鱼、团头鲂、泥鳅则呈阴性反应。综合感染鱼发病症状及死亡特征,初步认为:青鱼对GCHV是易感的,GCHV能在鲢鱼、布氏蟹条体内增值,但毒力较低,鳙鱼、鲫鱼、团头鲂、鲤鱼、泥鳅能抗GCHV感染。  相似文献   
95.
几种昆虫病毒交叉感染玉米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银纹夜蛾NPV(P_aNPV)、柞蚕NPV(ApNPV)和赤松毛虫CPV(D_aCPV)可感染玉米螟。D_aCPV对玉米螟1龄幼虫的ID_(50)为5.9×10~5PIB/ml饲料,对幼虫的生长发育、蛹重、羽化率和成虫寿命有显著影响。D_aCPV主要侵染幼虫中肠柱状细胞,在细胞质中增殖;P_aNPV和A_pNPV主要侵染幼虫的体壁细胞和气管壁细胞。D_aCPV在玉米螟幼虫体内增殖后,多角体形态由正六角形变为锥形或四方形;成虫羽化时排出的蛹便可观察到多角体,病毒可传递给子代。利用其他昆虫病毒有防治玉米螟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96.
采用Southern Blot分子杂交方法检测了9例外阴皮肤营养不良组织中人乳头瘤病毒DNA的存在情况。结果显示8例增生型营养不良组织中,2例HPV-16阳性,1例HPV33阳性,在3例组织中探测到HPV16相关序列,在1例混合型中也检测到HPV16相关序例,HPV DNA的总检出率为77%。结果提示外阴皮肤营养不良的发生可能与HPV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97.
目的 分析职业风险要素并应用于医师薪酬分配体系中,合理补偿因承担医疗风险带来的健康及经济损失。方法 采用文献法和Delphi法对以往研究进行文献分析提炼要素并征询意见,专家评分法对试点医院各科室职业风险进行评价。结果 职业风险三个要素分别是职业暴露、医疗纠纷及医疗暴力,Delphi专家意见一致。各科室职业风险评价结果中,风险最高的部门是PICU、骨科急诊、外科急诊,最低的是皮肤科门诊、康复科门诊、成人门诊、中医门诊及儿童保健门诊。结论 评分结果与以往职业风险相关的定量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职业风险系数可以适度调整科室之间奖金分配。  相似文献   
98.
本研究采用温室盆栽试验,利用丛枝菌根(AM)真菌摩西管柄囊霉Funneliformis mosseae进行接种试验,研究了在Cd胁迫下(0、5、15和30mg/kg)接种AM真菌对高羊茅Festuca elata ‘Crossfire II’的生物量、防御酶活性、磷和镉(Cd)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Cd浓度的增加,高羊茅的菌根侵染率和菌根相对依赖性有所增加。接种AM真菌改善了磷从植株根系向地上部的转运,有助于植株在地上部积累更多的磷。此外,AM真菌和Cd胁迫对高羊茅植株抗氧化酶活性都有显著影响,在镉胁迫下,与未接种植株相比,接种AM真菌显著提高了植株的过氧化氢酶活性,而显著降低了植株的丙二醛含量。与未接种植株相比,接种摩西管柄囊霉显著提高了寄主植物对Cd的富集能力,有利于重金属在根部的积累,同时降低了地上部的Cd含量。本研究表明,高羊茅-丛枝菌根共生体在Cd污染土壤的修复中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9.
丛枝菌根真菌在外来植物入侵演替中的作用与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来植物入侵不仅是环境、经济和社会问题,也是一个生理学和生态学问题,尤其是入侵植物与本地植物、入侵植物和本地土壤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外来植物入侵程度。丛枝菌根真菌(AMF)作为土壤中一类极为重要的功能生物,在外来植物入侵演替过程中发挥多种不同作用。文章系统总结了AMF对入侵植物个体和群体的影响,入侵植物与本地植物竞争中AMF发挥的促进和抑制作用;探讨了AMF与入侵植物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及环境因子对AMF一入侵植物关系的影响:对AMF在外来植物入侵演替中的作用机制进行了讨论。旨在为探索控制生物入侵的新途径、为我国开展外来植物入侵研究与防控实践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