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1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48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寡核苷酸微阵列技术是检测细胞或组织中miRNA表达谱的有效方法。目前应用于微阵列分析的miRNA标记技术主要有直接标记法、加尾标记法、基于逆转录反应的标记方法和基于miRNA克隆扩增的标记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各个方法的优缺点来选择最符合实验要求的标记方案。  相似文献   
72.
目的 探讨左归丸含药血清对化疗损伤性颗粒细胞和膜细胞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 制备左归丸含药血清,培养大鼠卵巢颗粒细胞和膜细胞,使用磷酰胺氮芥造模分组后给药。CCK-8法测定颗粒细胞和膜细胞存活率,实时荧光定量PCR法(RT-PCR)及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分别检测卵巢自噬启动因子Beclin-1、微管结合蛋白轻链3(LC3B)、自噬受体蛋白p62、凋亡蛋白Bax、Caspase3在转录水平和翻译水平上的表达。结果 10%左归丸含药血清对于细胞存活的挽救率最高。Beclin-1、LC3B、Bax、Caspase3在磷酰胺氮芥作用的颗粒细胞和膜细胞中,相对于空白对照组有高表达(P<0.05),10%左归丸含药血清可下调上述蛋白质在模型组中的表达(P<0.05);然而受体蛋白p62较空白对照组升高(P<0.05),10%左归丸含药血清可上调模型组p62的表达(P<0.05)。此外,在颗粒细胞实验组中,激活或抑制自噬途径后,自噬相关蛋白的表达在发生相应改变的同时,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也会发生相应改变。结论 磷酰胺氮芥可通过促进凋亡、激活自噬/溶酶体降解途径的机制损伤颗粒细胞和膜细胞。10%左归丸含药血清能缓解由此带来的损伤,同时影响了颗粒细胞和膜细胞自噬和凋亡过程。在磷酰胺氮芥损伤颗粒细胞的过程和10%左归丸含药血清缓解其损伤过程中均存在自噬与凋亡串流(cross-talk)。  相似文献   
73.
明确干旱区农田开垦过程中土壤有机碳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对评估其固存特征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乌兰布和沙漠东北部不同开垦年限(2~5、12~15、25~30、40~50年)农田为对象,以未开垦的自然土壤为对照,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研究方法,探究农田开垦过程中0~2 m土层内土壤有机碳密度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 随开垦年限的增加,浅层(0~0.4 m)土壤有机碳密度呈持续增加趋势,但农田土壤有机碳密度均处于较低水平(0.990~1.983 kg·m-2)。深层(1.2~2 m)土壤有机碳密度在开垦年限较长(25~30和40~50年)的农田中有所增加,而在开垦年限较短(2~5和12~15年)的农田中无增加趋势。未开垦土壤和各耕作年限农田深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在0~2 m土层中占比较大(28.9%~38.6%)。不同耕作年限农田中土壤有机碳密度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均呈先减小后增大的二次函数关系,且拟合度较高(R2为0.757~0.972)。土壤黏粒和粉粒含量是影响0~2 m土层有机碳密度的关键因素,且耕作年限对浅层(0~0.4 m)土壤有机碳的积累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4.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丁岙杨梅果实挥发油,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分析其化学成分,同时使用MTT法检测其对肿瘤细胞的体外增殖的抑制活性。从丁岙杨梅果实挥发油中分离得到33个峰,鉴定出了其中的27个化合物,已鉴定的化合物占总组分的92.37%,其主要成分为:石竹烯(20.80%)、邻苯二甲酸己烷-3-醇异丁醇酯(9.73%)、棕榈酸(26.55%)、2,2'-亚甲基双-(4-甲基-6-叔丁基苯酚)(6.55%)、邻苯二甲酸二异辛酯(4.23%)、β-谷甾醇(3.23%)等。丁岙杨梅果实挥发油表现出了较好的抗肿瘤活性,浓度为200μg/m L时,对肿瘤细胞MGC-803、MCF-7和A549体外增殖的抑制率分别为57.3%、42.0%和42.4%。丁岙杨梅果实挥发油化学成分复杂,含有大量的有机酸、酯、萜、酚、甾体、烷烃等,同时也对肿瘤细胞的体外增殖表现了较好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75.
硒对盐胁迫下耐盐常夏石竹生物量和渗透物质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培养基中加施适量外源硒能够显著提高能耐盐的常夏石竹生物量,过氧化物酶(POD)活性,K^ /Na^ 比值,K^ 、Na^ 、叶绿素和游离脯氨酸含量;降低质膜透性和可溶性糖含量;植株叶细胞质膜和液泡膜V-H^ -ATP酶的活性增加。  相似文献   
76.
1990年3月~2007年8月在山东西部(聊城市及周边)地区所记录的猛禽分布情况中,共记录到猛禽2目3科18种,其中优势种有黑耳鸢Milvus lineatus、大鵟Buteo hemilasius、普通鵟Buteo buteo、红隼Falco tinnunculus、长耳鸮Asio otus;常见种有燕隼Falco subbuteo、东方角鸮Otus sunia、纵纹腹小鸮Athene noctua、短耳鸮Asio flammeus;另外,有9个稀有种:凤头蜂鹰Pernisptilorhynchus、雕鸮Bubo bubo、游隼Falco peregrinus、灰背隼Falco columbarius、阿穆尔隼Falco amurensis、雀鹰Accipiter nisus、鹗Pandion haliaetus、白尾鹞Circus cyaneus和黄爪隼Falco naumanni,其中后4种是21世纪以来见到的.各种猛禽有明显的栖息地选择差异和季节性分布密度变化,总体密度有些微回升趋势.  相似文献   
77.
制备复合生长因子的缓释微球并考察其对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制备复合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可降解缓释微球,考察其生物活性保存情况,以及其对上皮细胞的作用。方法:采用改良的乳化冷凝法交联制备明胶缓释微球,将其加入上皮细胞的培养液中,用细胞计数法、四甲基偶氮唑盐微量反应比色法(MTT法)测定细胞增殖情况。结果:缓释微球平均粒径12.36±3.56μm;培养1 d后各组细胞计数、吸光度(D)值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5d后,缓释微球组细胞计数、吸光度(D)值明显高于对照组;7 d后,缓释微球组值仍高于其它组,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复合生长因子的缓释微球制备工艺简便,成球性好;能较长时间持续释放活性生长因子,明显促进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78.
月桂酸生物印迹对脂肪酶酯化活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物印迹是改良酶学特性,扩大脂肪酶工业应用领域的新兴技术。本研究结合溶胶-凝胶脂肪酶固定化工艺,以甲基三甲氧基硅烷(MTMS)和四甲氧基硅烷(TMOS)为前驱体,月桂酸为印迹分子,考察了月桂酸生物印迹对脂肪酶PS酯化活力的影响。脂肪酶酯化活力测定及扫描电镜观察表明生物印迹能显著提高脂肪酶的活性及稳定性。印迹体系经正交试验优化获得的最优条件为:水和硅烷摩尔比(R)为12,聚乙二醇(PEG)加入量为120μl,月桂酸加入量为0.15mmol。在最优反应条件下,印迹酶相对于游离酶比活力提高了44.3倍,相对于未印迹固定化酶提高了2.4倍;印迹酶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在80℃下处理0.5h后,残余酶活分别为58%,而游离酶未检测到活性。  相似文献   
79.
微尾鼩冬季肥满度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野外捕获 2 2 2号微尾标本进行肥满度研究。结果表明 ,不同生境肥满度差异不显著 ,雌雄微尾肥满度之间无显著差异 ,不同年龄组间肥满度差异显著 ,未成年个体肥满度明显高于成年个体 ;冬季各月份肥满度与种群数量呈负相关 ,r =- 0 96 4 6 <0 ,P <0 0 1,差异极显著  相似文献   
80.
模拟油藏条件下内源微生物群落空间分布规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背景】油藏内源微生物群落是开展内源微生物驱油技术的物质基础,由于油藏多孔介质取样技术难度大、成本高,实施内源微生物驱油后从注入端到产出端多孔介质中的内源微生物空间分布规律尚不明确。【目的】通过室内长岩心连续驱替实验模拟油藏内源微生物驱油过程,分析实施后不同空间位点油砂上吸附的内源微生物群落结构,揭示从注入端到产出端内源微生物群落的空间分布规律。【方法】借助高通量测序技术及荧光定量PCR技术解析不同空间位点油砂原位微生物群落信息。【结果】注入端到产出端不同空间位点生态环境的差异及菌属间的相互作用造成油藏内源微生物群落空间分布差异,存在明显的好氧、厌氧空间演替变化规律。岩心前端主要存在一些好氧类的产生物表面活性剂类微生物如假单胞菌属,岩心中部主要存在兼性和厌氧类的微生物如地芽孢杆菌、厌氧杆菌属,岩心末端主要分布严格厌氧类细菌和产甲烷古菌,厌氧类微生物代谢产生的H2、CO2和乙酸分子可以为产甲烷古菌提供代谢底物。【结论】通过室内物模油砂研究,首次明确了内源微生物群落在多孔介质中从注入端到产出端的空间分布规律,证实油藏内源微生物的好氧、厌氧空间接替分布规律,深化了对油藏内源微生物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