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6篇
  免费   110篇
  国内免费   317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42篇
  2021年   44篇
  2020年   37篇
  2019年   64篇
  2018年   48篇
  2017年   37篇
  2016年   48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64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60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59篇
  2008年   45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40篇
  2005年   37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31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2篇
  1962年   2篇
  1958年   2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摘要 目的:探讨肝细胞肝癌(HCC)组织G蛋白信号调节蛋白2(GPSM2)、谷氨酰胺果糖-6-磷酸转氨酶2(GFPT2)、核仁小RNA 51(SNORA51) mRNA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8年12月于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诊断并经手术切除治疗的HCC患者60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qPCR)检测HCC组织、癌旁组织中GPSM2 、GFPT2 、SNORA51 mRNA表达情况,分析GPSM2、GFPT2 、SNORA51的mRNA表达与HC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随访3年,应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不同分组HCC患者预后情况,并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HCC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HCC组织中GPSM2、GFPT2 、SNORA51 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癌旁组织(P<0.05)。HCC组织中GPSM2 mRNA高表达组、GFPT2 mRNA高表达组、SNORA51mRNA高表达组血管侵犯、TNM分期Ⅲ期比例显著高于GPSM2 mRNA低表达组、GFPT2 mRNA低表达组、SNORA51mRNA低表达组(P<0.05)。Kaplan-Meier法分析显示GPSM2 mRNA低表达组、GFPT2 mRNA低表达组、SNORA51mRNA低表达组3年生存率显著高于GPSM2 mRNA高表达组、GFPT2 mRNA高表达组、SNORA51mRNA高表达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结果显示,血管侵犯、TNM分期Ⅲ期、GPSM2 mRNA高表达、GFPT2 mRNA高表达、SNORA51 mRNA高表达是HCC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GPSM2 、GFPT2、SNORA51在HCC组织中异常高表达,且与血管侵犯、TNM分期等临床病理特征有关,GPSM2 、GFPT2 、SNORA51高表达是HCC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2.
摘要 目的:分析联合检测EB-IgG、IgM,EB-DNA在鼻咽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我院自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接诊的100例鼻咽癌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同期的10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使用化学发光免疫夹心法检测血清EB-IgG、IgM,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血浆EB-DNA表达水平;比较两组EB-IgG、IgM和EB-DNA的阳性率,分析不同临床分期的鼻咽癌患者EB-IgG、IgM和EB-DNA的阳性率及EB-DNA表达水平,使用AUC评价EB-IgG、IgM联合EB-DNA对鼻咽癌的诊断效能,计算单独和联合应用上述指标诊断鼻咽癌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观察组EB-IgG、IgM和EB-DNA的阳性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B-IgG、IgM和EB-DNA的阳性率及EB-DNA表达水平在不同临床分期的鼻咽癌患者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均随着临床分期升高而升高;经ROC曲线分析,EB-IgG、IgM联合EB-DNA诊断鼻咽癌的AUC为0.930,大于单一指标EB-IgG的0.755、IgM的0.740和EB-DNA的0.7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B-IgG、IgM联合EB-DNA诊断鼻咽癌的敏感度为97.00 %,特异度为96.00 %,准确度为96.50 %。结论:EB-IgG、IgM和EB-DNA均对鼻咽癌具有一定的临床诊断价值,联合检测有助于提高鼻咽癌的诊断效能,值得予以重视应用。  相似文献   
33.
摘要 目的: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下右美托咪定联合七氟醚对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患者苏醒质量、血清氧化应激指标和神经损伤标志物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我院2019年3月-2021年6月期间收治的80例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患者分为研究组(BIS监测下右美托咪定联合七氟醚,n=40)和对照组(BIS监测下七氟醚,n=40),观察两组血流动力学、苏醒质量、血清氧化应激指标和神经损伤标志物水平变化。记录两组围术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状况。结果:气管插管后1 min(T1)~拔管后10 min(T4)时点,两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升高后下降,但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同时点(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苏醒时间、恢复呼吸时间、拔管时间较短(P<0.05)。T1~T4时点,两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水平下降后升高,但研究组较对照组同时点高(P<0.05)。术后1 d,两组人脑髓鞘碱性蛋白(MBP)、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茁水平升高,但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同时点(P<0.05)。对照组、研究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组间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BIS监测下七氟醚联合右美托咪定应用于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患者中,可提高苏醒质量,减轻氧化应激水平和神经损伤程度,稳定血流动力学波动。  相似文献   
34.
二氢叶酸还原酶结合底物的去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分析了应用氨甲蝶呤(MTX-Agarose)亲和层析法提纯的鸡肝二氢叶酸还原酶的组成和性质.建立了用平面粒度胶等电聚焦法去除与酶紧密结合底物的方法.讨论了结合底物对酶构象研究的影响,并指出,用未完全去除结合底物的酶研究酶在变性过程构象变化会得到错误的结论.  相似文献   
35.
一种球形芽孢杆菌的选择性培养基袁志明,陈宗胜,刘娥英,张用梅,蔡全信(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武汉430071)球形芽孢杆菌(BacillussphaericusNeide)是一种孢子囊末端膨大、芽孢球形的好氧性芽孢杆菌。其中DNA同源型ⅡA型,血...  相似文献   
36.
桑白皮中抗人爱滋病病毒(HIV)成分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从中药桑白皮(MorusalbaL.)的根皮中分离到6个成分,它们是:morusin(1),mulberrofuranD(2),kuwanonH(3),mulberroforanK(4),kuwanonG(5),mulberrofuranG(6);并制备了它们的乙醚化合物和葡萄糖成;还测定了这些化合物的体外抗人爱滋病病毒(HIV)活性和对人淋巴细胞的细胞毒活性,发现其中黄酮morusin,kuwanonH和morusin4'-glucoside具有一定的抗HIV活性。  相似文献   
37.
脑内微透析采样技术及其在神经科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作为一种新的在体化学采样技术,脑内微透析引起了神经科学家的关注。它与迅速发展起来的高灵敏度的微量分析技术相结合,实现了对体内细胞外环境中化学物质变化的动态监测,从而在神经科学领域获得应用。本系统地介绍了这一新技术的原理和方法,并扼要地介绍了一这一技术在神经科学中的应用及其取得的新进展,并结合本实验室的工作经验,对该技术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8.
青蛙视觉中枢定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39.
衡量间质细胞机能的组织化学指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抗精子发生药物和方法的研究中,除抗精子发生效应外,关键的问题是该药物或方法是否影响间质细胞的雄激素合成和分泌功能。这也是检验该药物能否使用的重要条件之一。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内雄激素水平,是  相似文献   
40.
植物同工酶研究的某些进展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同工酶最初在英文文献中出现时是两个词:isozyme和isoenzyme,后来统一为isozyme。鉴于在动、植物的研究中同工酶受到普遍重视,现将植物同工酶的研究进展作一粗略介绍。一、概况 (一)同工酶的发现历史动物学研究的发展往往先于植物,同工酶的发现也是如此。追朔到五十年代Meister(1950)报导从牛心中提取的乳酸脱氢酶(LDH)有异质性。二年后Neiland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