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2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探讨压疮管理的方法和路径。方法:制定并应用神经外科压疮管理路径表。选择2010年3月至2011年3月神经外科入院的140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观察组755例,入院后常规护理基础上应用路径表;对照组为645例,常规护理。结果:对照组645例患者中,发生压疮例数Ⅱ期压疮5例;观察组755例患者中,发生Ⅰ期压疮1例。P<0.05,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压疮管理路径表可以预防神经外科患者压疮的发生,有效降低患者压疮发生率。  相似文献   
32.
李培广  周海燕  陈翠云  赵昕  刘扬 《生态学杂志》2012,31(12):3018-3023
研究了阿拉善荒漠天然植被区优势植物梭梭、白刺、霸王、红砂和珍珠叶片的葡萄糖、果糖、蔗糖和可溶性总糖含量在不同生长季节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梭梭和珍珠的可溶性总糖含量在季节变化中呈明显的“V”型特征;白刺和红砂的可溶性总糖含量在不同生长季节的变化特征为“N”型;霸王可溶性总糖含量的季节变化呈明显的“W”型.在不同的生长季节,红砂和珍珠的蔗糖/己糖比>1,并且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荒漠优势植物在不同生长季节积累的可溶性糖中,蔗糖所占的比例最大,其次是果糖,葡萄糖所占的比例最小.本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荒漠植物的生理调节机制和适应方式.  相似文献   
33.
六合遗址位于百色盆地右江南岸第4级阶地上, 于2005年6月至11月进行了抢救性发掘, 揭露面积1000㎡。遗址地层分为5层, 其中第①、②和③层为次生堆积, 第④层为原生的网纹红土, 第⑤层为砾石层。本次发掘出土71件文化遗物, 包括磨制石器2件、打制石器69件; 此外还发现1件玻璃陨石。打制石器以大型和中型为主, 包括石核、石片、工具、断块等, 以断块居多; 工具类型有砍砸器和手镐。石制品原料采自遗址附近第4级阶地砾石层, 有石英岩、角砾岩、细砂岩、硅质岩、中砂岩和石英, 以石英岩为主。根据出土的玻璃陨石, 并结合地层、石制品特征比较, 六合遗址打制石器的年代可能为中更新世早期。  相似文献   
34.
东北刺人参茎次生木质部结构植物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北刺人参为五加科植物,本文对其茎次生木质部进行结构植物学研究,发现其为环孔材,射线为异形Ⅱ型。在离析材料中,发现其导管分子穿孔板有单穿孔板和梯状穿孔板2种。具不同穿孔板的导管分子可分为8种。还有维管管胞、纤维管胞和韧型木纤维。8种导管分子是只有中央具1个单穿孔的导管;中央有2个穿孔的导管,其中一个孔是单穿孔,另一个是梯状穿孔;一端是梯状穿孔板,另一端为孔纹增厚的导管;一端是单穿孔。另一端是孔纹增厚的导管;一端为单穿孔板。另一端为梯状穿孔板的导管;两端都是梯状穿孔板的导管;侧壁具有3个穿孔的导管;两端都具单穿孔的导管。在东北刺人参的个体发育中重演了系统发育过程中导管分子穿孔板的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35.
抗逆蛋白查询系统的初步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生物信息学的手段从NCBI获得不同的植物抗逆基因,对基因的名称,功能,该基因的数据来源,及相关文献作整理,初步建立了抗逆蛋白查询系统。此系统与很多生物软件兼容,利用这些软件可方便的在该数据库中进行序列比对、抗逆蛋白同源性的比较、未知蛋白功能预测、绘制分子树等多项功能。  相似文献   
36.
本文对鄂尔多斯乌兰木伦遗址2010年第2次试掘和2011-2012年正式发掘出土石制品中的136件经过修理的工具进行研究。这些修理工具的类型以锯齿刃器、凹缺器和刮削器为主,比例均在20%以上。其他如钻具、尖状器、石镞、琢背石刀、雕刻器、鸟喙状器等器型的比例偏少。原料以等级较好的石英岩为主(92%)。毛坯以石片为主(99%),且以完整石片居多(74%)。多数修理工具的个体较小,分布于20-50mm之间。修理主要采用锤击法修理;修理方式以单面修理为主(91%),其中又以正向修理为多(80%)。刃缘多为直刃,修疤层数多为一层,修疤进深偏短,修理长度指数较高。这批修理工具的整体特点,特别是修铤的出现反映出遗址古人类在狩猎、屠宰等方面的明显需求。  相似文献   
37.
经过地质调查发现,鄂尔多斯乌兰木伦遗址石制品的原料来源于遗址周边的白垩系基岩砾石层中。通过与遗址周边4个调查点样品的比较表明,这些调查点的砾石在岩性、尺寸大小及保存状况等方面区别不大,乌兰木伦的原料主要来自于距遗址约2km的白垩系基岩砾石层中,可获性较好。此外,能选择性地利用不同的原料,体现出古人类对原料开发具有一定的组织性。  相似文献   
38.
高等植物光系统Ⅱ中强光照射产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自旋捕捉电子顺磁共振(ESR)的方法对从菠菜叶绿体中分离提纯的光系统Ⅱ(PSⅡ)颗粒产生Q2的机理进行了直接检测.通过对样品充氧、加入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抑制剂四氰乙烯(TCNE)以及原位光照检测ESR信号等手段,在PSⅡ中检测到O2与DMPO加合物的特征ESR信号.而在没有SOD抑制剂的情况下,光照时PSⅡ中O2与DMPO加合物浓度显著下降.进一步实验发现PSⅡ中O2产率与氧分子浓度直接正相关.O2产率还具有pH值依赖性,在pH值为6.0~6.5范围内,O2产率最高,大于此范围时则呈显著下降趋势.而PSⅡ颗粒的Tris处理也将导致O2产率的急剧减少.以上结果证实水裂解放氧十分活跃的PSⅡ也是高等植物叶绿体在光照下产生活性O2的主要部位,通常大部分的O2能被内源SOD清除,且O2的生成与PSⅡ的电子传递活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9.
应用PCR技术分别扩增出编码白喉毒素氨基端 389个氨基酸 (DT3 89)的基因片段及人IL 2全基因 ,将两基因串连插入 pET3a载体 ,构建成含有DT3 89 IL 2融合基因的表达载体 ,转化大肠杆菌BL2 1,经表达、纯化后 ,用3 H Leucine掺入法测定其对HUT 10 2细胞的蛋白合成抑制作用。SDS PAGE电泳分析表明 ,表达产物分子质量 (Mr)约为 5 8kD ;重组嵌合毒素能够特异性地抑制高表达IL 2受体的HUT 10 2细胞的蛋白生物合成 ,且有一定的剂量反应关系 ,其细胞半数抑制浓度 (IC50 )约为 3 3× 10 -11mol/L。为进一步研制特异性的抗IL 2受体高表达肿瘤和相关疾病的药物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40.
乌兰木伦遗址是继上世纪20年代发现萨拉乌苏和水洞沟遗址以来,在鄂尔多斯高原时隔近90年新发现的重要旧石器遗址。自2010年发现以来,该遗址已进行了5个年度的连续性发掘,发现了丰富的石制品、动物化石以及用火遗迹等。光释光和碳14年代测定表明古人类在该遗址活动的时间为距今5~6.5万年。本文对乌兰木伦遗址1号地点2010-2012年发掘出土的11934件石制品进行拼合研究,辨别出28个拼合组,含64件石制品,拼合率约为0.53%;其拼合形式可分为拼对(conjoin)和拼接(join)两种类型。石制品拼合组空间分布等相关信息显示,乌兰木伦旧石器时代中期遗址为原地埋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