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4篇
  免费   95篇
  国内免费   233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36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42篇
  2014年   46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39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44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39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38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3篇
  1965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31.
赵一全  张慧  张晓昱  谢尚县 《微生物学报》2020,60(12):2717-2733
木质纤维素是地球上最丰富的可再生资源。我国每年产生约9亿吨农业秸秆,因得不到有效利用,不仅造成资源浪费,也产生了诸多严峻的环境问题。缺少木质素的高效降解和资源化利用技术是限制木质纤维素产业化的主要瓶颈之一。虽然木质素的降解与转化多年来一直都受到关注,但是由于木质素结构的复杂性及异质性,使其高效利用受限。近年来,微生物具有的“生物漏斗”式转化特性为木质素的高值转化和利用提供了新方向。本文就生物质利用研究以来,微生物在木质素解聚与转化方面的研究历程与最新进展进行了简要的回顾与总结,并初步讨论了目前木质素高值转化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相似文献   
32.
目的:研究超声刀与普通电刀手术治疗乳腺癌的临床效果,为乳腺癌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0月我院收治的112例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超声刀与普通电刀手术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伤口愈合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伤口愈合时间等三项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较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更短,住院费用更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皮下积液、游离皮瓣坏死、术后出血和术中损伤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但组间数据比较,术后出血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刀手术治疗乳腺癌的临床效果较好,是临床治疗乳腺癌的理想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33.
目的:探讨紫杉醇联合铂类方案对中晚期宫颈癌的临床疗效。方法:98例中晚期宫颈癌患者平均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紫杉醇联合铂类方案治疗,对照组采用伊立替康联合铂类方案治疗。分别用电化学发光法、微粒子酶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清中人细胞角蛋白21-1片段(CYFRA21-1)、人鳞状细胞癌相关抗原(SCC-Ag)含量,对比两种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生存质量、副反应。结果:观察组有效率73.5%显著高于对照组42.9%(P0.01)。治疗后两组血清CYFRA21-1、SCC-Ag较治疗前均有明显降低(均P0.05),且观察组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P0.05)。治疗后,两组躯体功能(PF)、情绪功能(EF)、社会功能(SF)、疲乏(FA)、食欲减退(AP)、疼痛(PA)方面均改善,其中,除EF外,观察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副反应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紫杉醇联合铂类方案对中晚期宫颈癌疗效显著,具有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减少副反应、降低血清CYFRA21-1、SCC-Ag水平的优点。  相似文献   
34.
【目的】研究泸型酒酒醅中梭菌(Clostridia)群落的演替规律,探讨梭菌群落在酒醅发酵过程中的潜在功能。【方法】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结合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不同发酵时间泸型酒酒醅中梭菌丰度变化;通过梭菌16S r RNA基因序列高通量测序数据分析揭示梭菌群落演替规律,并运用LEf Se分析找出标志性OTU;通过PICRUSt分析对梭菌功能组成进行预测。【结果】泸型酒发酵过程酒醅中梭菌的生物量在发酵14 d上升至最高(3.46×10~7 copies/g),梭菌占总细菌的相对丰度在发酵20 d达到最高(6.67%);对梭菌群落结构的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发酵7 d的酒醅梭菌群落结构显著区别于其他发酵时间,主要体现为存在17个标志性OTU,其中大部分分类学地位尚不明确;PICRUSt分析显示梭菌主要参与氨糖与核糖代谢、磷酸戊糖途径,其次是果糖和甘露糖代谢、TCA循环、糖酵解途径、丙酸及丁酸代谢。【结论】泸型酒酒醅中梭菌的生物量和占细菌的相对丰度在发酵开始后的2-3周内逐渐达到最高,而梭菌群落的结构则在发酵1周内便发生了显著改变,并在发酵2-3周内趋于稳定。在发酵2-3周时有较多与丙酸、丁酸等风味物质代谢相关的基因在酒醅梭菌中被预测到。  相似文献   
35.
糖尿病心脏病(diabetic cardiomyopathy,DCM)患者心脏病变弥漫、病变程度严重,患病率与死亡率逐年上升,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找到其他的治疗途径已成为一项重要内容。有研究发现,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作为一种具有多分化潜能的细胞,能够通过多种机制作用于DCM的病理改变,提高心脏射血分数、改善心室重塑,是一种富有前景的治疗手段,本文着重就DCM的发病机制、MSCs对DCM的治疗机制及效果做一综述,为MSCs在DCM治疗中的应用提供重要的临床前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36.
目的:探究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胰性脑病(PE)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方法:本研究于2008年3月~2015年3月期间,选择我院收治的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93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是否并发PE临床症状将其分为PE组和非PE组。收集所有患者基本资料、实验室检查指标及病原学培养检查资料,采用logistics回归对PE发病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93例重症急性胰腺炎中23例被诊断为PE,发病率为24.73%,临床主要表现为兴奋性、烦躁不安、谵妄等症状;PE组患者APACHEⅡ评分、MODS发生率、肌酐、甘油三脂水平及真菌感染率均高于非P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s回归显示,高APACHEⅡ评分和高甘油三脂是PE发生的危险因素(OR=3.221,2.973;均P0.05)。结论: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PE的发病率较高,临床有较高的APACHEⅡ评分、MODS发生率、肌酐、甘油三脂水平及真菌感染率,其中高APACHEⅡ评分和高甘油三脂是PE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7.
Survivin是凋亡蛋白抑制因子(inihibitor of apoptosis protein,IAP)家族中的一员,发挥强大的抑制凋亡功能,同时也参与细胞周期调控,使该基因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Survivin基因特异性的表达于大多数常见的恶性肿瘤(如肺癌、乳腺癌、肝癌、胃癌等),而在正常成人组织中不表达或低表达。大量的研究涉及Survivin基因与肺癌的关系,目前的研究认为,Survivin基因可能成为一个提示预后不良的肿瘤标志物,可为肺癌的诊断提供新的方法。而且很多研究已经进入临床试验阶段,使得Survivin基因在肺癌治疗方面的应用前景广泛。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Survivin有望成为肺癌治疗的理想靶点。本文对Survivin基因在肺癌中作用的研究进展作如下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38.
Act0988菌株产对柑橘青霉等多种霉菌具抗菌活性的代谢产物,对菌株进行鉴定、研究培养条件与菌株生长的关系,以为后续开发菌株产抗菌物质的培养基筛选及发酵工艺技术的研究奠定基础。以菌株的形态、培养特征、生理生化特征及16S rDNA序列分析进行菌种鉴定,三角瓶液体振荡培养研究碳氮源、温度、pH及氧与菌株生长的关系。结果表明,Act0988菌株为多产色链霉菌(Streptomyces polychromogenes),菌株生长最佳碳源为可溶性淀粉,发酵液生物量5.8 mg/mL;酵母膏与蛋白胨为最佳氮源,生物量5.7 mg/mL左右。菌株最适温度28℃,生物量6.0 mg/mL。最适初始pH7.0,生物量6.2 mg/mL;最适装液量60 mL/500mL,生物量6.3 mg/mL。Act0988菌株易培养,发酵液抗菌活性强,菌株产抗菌物质具有突出的开发利用潜力。  相似文献   
39.
表面等离子共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SPR)技术旨在检测物体表面附近折射率的变化,其特点是无标记、实时、灵敏和快速,该技术多用于研究分子的相互作用,包括动力学、效率常数和大分子构象变化等。电化学(electrochemical,EC)技术是一项用于定性定量研究电子转移、物质氧化还原、界面吸附等过程的成熟技术,具有简单、低成本和设备小型化的优点。现有的DNA杂交技术,例如光学、电化学或压电转导技术,主要关注于提高DNA杂交检测系统的选择性和灵敏度。传统的SPR在DNA分析方面,由于无法测量折射率的极小变化而在超灵敏检测中的应用受到限制。因此,随着纳米材料的研发和联用技术的飞速发展,SPR与EC联用的生物传感器研究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近年来,关于SPR和EC联用在DNA检测方面的综述鲜有报道。对SPR和EC检测DNA的技术原理、联用方法、应用进展等方面作出了简要的介绍,以期为表面等离子共振和电化学联用的DNA传感器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0.
yggG是从大肠杆菌全基因组文库中钓取并克隆的Era结合蛋白基因,研究表明该基因表达的YggG294(amino acids 1-294)蛋白对宿主菌的生长具有强烈的抑制作用。为了阐明YggG与Era间的相互关系,构建可同时可控性表达Era和YggG294蛋白的双启动子表达载体。利用所构建的双启动子表达载体在同一细胞中同时可控性地表达YggG294与Era蛋白。结果显示,在不表达和少量表达YggG294的细菌细胞内,Era 的表达量与总蛋白量的比值随着诱导时间增加而增高,而YggG294大量表达的细菌内Era 的表达量与总蛋白量的比值基本保持不变;Era 蛋白的预表达对YggG294表达所引起的细菌生长率下降无影响。由此可以推论,YggG294的过表达引起宿主菌生长抑制进而影响了Era蛋白的进一步表达,而YggG294的过表达引起宿主菌生长抑制与YggG和Era蛋白间的相互作用无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