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膜上tRNA结合蛋白的分离与初步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TritonX-114分相法分离啤酒酵母的膜总蛋白,经过酵母tRNA分子交联的Sepharose4B亲和层析,用0-0.8mol/L(NH402SO4梯度缓冲液洗脱tRNA结合的蛋白质。凝胶阻滞电泳实验室鉴定出两种主要的与tRNA分子特异性结合的蛋白质。  相似文献   
52.
以科尔沁沙地樟子松与赤松人工林为对象,分析不同器官、凋落叶和土壤的C、N、P化学计量,比较研究两个树种的养分保存与利用机制。结果表明:樟子松叶C含量及C∶N、C∶P和N∶P、枝N含量以及根N和P含量显著高于赤松,而叶P含量、枝C∶N、根C含量及C∶N和C∶P显著低于赤松。樟子松N和P含量随枝叶年龄增加而下降,而赤松P含量表现为当年和二年生枝叶显著高于一年生枝叶。樟子松凋落叶C、N、P含量均显著高于赤松,C∶P和N∶P显著低于赤松。赤松叶片P重吸收效率显著高于樟子松,并且两个树种的P重吸收效率显著高于N重吸收效率。樟子松林土壤P含量显著低于赤松林,而C∶N和C∶P显著高于赤松林。樟子松养分主要供给新生组织器官,而老年枝叶的养分保存能力下降,凋落叶更易于分解,不利于土壤养分保存,土壤P含量较低。赤松养分保存能力更强,通过维持较高养分重吸收效率,提高体内养分利用效率,降低对土壤P的消耗。  相似文献   
53.
分析凤尾蕨的挥发性成分,为其开发利用提供实验依据。利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凤尾蕨(PterisCreticaL)挥发油,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挥发油进行分析。共分离出85个化学成分,鉴别出68个化学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81.40%,其中相对百分含量大于2%的分别确定为庚醛(5.480%),,壬醛(4.470%),甲基丁香酚(3.880%),柏木脑(3.797%),正己烷(3.607%),2-己烯醛(3.061%),3,5-二甲氧基甲苯(2.822%),(+).香橙烯(2.624%),芳樟醇(2.539%),异黄樟脑(2.312%),3-辛醇(2.243%),丹皮酚(2.165%),2-正戊基呋喃(2.119%)。本文首次采用GC—MS联用技术对凤尾蕨的挥发性成分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54.
为探索黄土高原旱地覆盖栽培模式下糜子田土壤蓄水保墒和节水增产效果,于2011—2013年连续3个糜子生长季在陕西横山县小杂粮试验示范基地,研究了不同覆盖栽培方式对农田土壤水分、糜子生长发育、光合特性、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试验设置4种覆盖栽培处理,分别是“W”垄覆地膜+垄间覆秸秆(SG)、垄覆地膜+垄间覆秸秆(LM)、双垄面覆地膜+垄间覆秸秆(QM)、秸秆覆盖(JG)处理,以传统平作无覆盖(CK)为对照.结果表明:各覆盖处理均较CK显著提高了糜子各生育期0~10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其中以SG处理蓄水保墒效果最好,其次依次为LM、QM和JG处理,且各覆盖处理间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在各覆盖处理中,SG处理对糜子生长发育和光合能力的影响最大,增产效果最显著,3年平均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较CK提高55.9%和64.9%,其中各覆盖处理之间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因此,“W”垄覆地膜垄间覆秸秆的二元沟垄集雨覆盖种植模式提高糜子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效果最为明显,适宜在黄土高原旱地糜子生产中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55.
以马身猪、大白猪、长白猪和杜洛克猪四个品种共190头猪为实验动物,成功扩增出猪H-FABP基因intron 3的全序列,全长1 350 bp,已向GenBank提交,检索号为DQ 002993。根据序列测定结果设计引物P2,扩增其中255bp的片段,应用PCR-SSCP分析发现P2-SSCP多态位点,该位点上具有两个等位基因A和B。在4个猪种中,AA基因型频率最高,A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B等位基因频率。序列测定的结果表明,P2-SSCP的变异是由碱基A→G的替换造成的。  相似文献   
56.
本文涉及了双向电泳过程中的染色方法,即先用考马斯亮蓝染色,将胶上可见蛋白切下再银染的方法。这种方法可最大限度的减少胶中蛋白质点的损失,不仅避免了单一用考马斯亮蓝染色由于灵敏度不高而导致的低丰度蛋白的损失,也避免了单一用银染而使高丰度的蛋白因染色过度导致的损失。同时两种传统的染色方法结合完美,形成的新方法经济实用。  相似文献   
57.
目的:探讨人类白细胞抗原G(human leucocyte antigen-G,HLA-G)在子宫腺肌病(adenomyosis,AM)患者在位、异位内膜中的表达及其生物意义,为AM的病因研究和治疗展望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免疫组化和RT-PCR法检测36例AM患者和30例正常子宫内膜在位、异位内膜HLA-G蛋白及基因表达情况.结果:AM在位、异位内膜HLA-G蛋白及基因表达量显著高于正常子宫内膜(P<0.05);AM在位与异住内膜HLA-G蛋白表达量无显著差异(P>0.05);AM在位、异位内膜腺体细胞HLA-G蛋白的表达量呈正相关(r=0.948,P<0.05);AM在位、异位子宫内膜间质细胞HLA-G蛋白的表达量也呈正相关(r=0.863,P<0.05).结论:HLA-G在AM在位、异位内膜中呈高表达,参与了AM的发病机制,HLA-G阳性的子宫内膜更容易逃避免疫细胞的攻击而浸润肌层生长.  相似文献   
58.
目的:探讨宫颈癌患者行保留盆腔自主神经的根治性子宫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入选的48例宫颈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两组,每组患者各24例,其中对照组患者均采用传统的宫颈癌根治手术治疗,而试验组患者则采用保留盆腔自主神经的根治性子宫切除术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情况和术后恢复情况等。结果:两组患者的子宫切除出血量和术中总出血量以及术中输血率均无明显差异(均P0.05),但是试验组患者的子宫切除时间和手术总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患者(t=2.934,P0.05;t=3.121,P0.05)。两组患者之间的术后排气、排便时间均无明显差异(均P0.05),提示两组患者术后直肠功能无明显差异;对照组患者的术后残余尿量100ml时间与术后残余尿量50ml时间均显著高于试验组患者(t=2.891,P0.05;t=3.092,P0.05)。术后试验组患者的首次排尿感和急迫排尿感以及最大腹压等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t=4.283,P0.05;t=4.027,P0.05;t=3.137,P0.05);而最大膀胱压和最大尿流量以及最大逼尿肌压等则显著高于对照组(t=3.192,P0.05;t=2.938,P0.05;t=3.572,P0.05)。结论:采取保留盆腔自主神经的根治性子宫切除术能够较好地减少宫颈癌患者临床并发症的出现,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值得加以推广和运用。  相似文献   
59.
为了研究酵母分子量为 4 3kD的tRNA结合蛋白的基因来源 ,通过溴化氰部分化学裂解此蛋白 ,产生的 18kD肽段经过蛋白质氨端序列测定 ,测得 18kD肽段氨端部分序列为AFTFKK .针对序列AFTFKK设计简并引物 ,利用简并PCR方法和cDNA的 3′末端的快速扩增方法 (3′RACE) ,成功克隆 4 3kD蛋白mRNA的 3′端序列 .DNA序列测定结果表明 ,该序列位于 3 磷酸甘油酸激酶 (PGK1)基因 10 0 3位— 170 0位 ,长度为 6 98bp ,编码 3 磷酸甘油酸激酶羧基端的 180氨基酸残基以及 3′端非翻译区 .结果证实 ,4 3kD蛋白的基因就是PGK1酶的基因  相似文献   
60.
目的了解铜绿假单胞菌(PAE)临床感染特点和耐药特性,为医院感染的监测与控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的API鉴定系统及VITEK2系统进行细菌鉴定,用K-B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用WHONET 5.4软件分析PAE的耐药性。结果10年来共分离出2479株PAE,主要来源于病房的呼吸道标本,其对23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逐年上升,只有美罗培南、亚胺培南、头孢他啶和环丙沙星的耐药率〈30%,多重耐药PAE共有188株,主要分布在重症监护病房、呼吸内科。结论PAE的耐药性已十分严重,必须进行严密监控,以预防PAE导致的医院感染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