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7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99篇
  36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5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5年   2篇
  1963年   1篇
  1962年   2篇
  1960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21.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1,25-二羟基维生素D_2纳米乳注射液含量。方法:采用C18-STⅡ色谱柱(4.6×250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水=85:15(V/V);流速:1.5 m L/min;检测波长:274 nm;温度:室温;进样量:200μL。结果:该方法专属性好,平均回收率99.96%(RSD为0.63%,n=9);溶液在冷藏(2~6℃)保存24 h稳定(RSD=0.98%,n=7);在0.06μg/m L~4.0μg/m 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其回归方程为:Y=201098 X-8412.5(R2=0.9998,n=9)。结论:该方法简便、快捷、灵敏度高、专属性强,可用于该注射液的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322.
植物提取物的微生物检测是保证植物产品安全性的重要手段,制定严格的植物提取物质量控制标准体系,特别是功能性食品、食品添加剂和植物源日用化学品等产品中微生物的检测和控制,对产品的质量及安全保证具有重要作用,是影响植物提取业实现全面发展的关键问题.本文主要介绍了部分国家植物提取物的微生物限量标准和植物提取物微生物检测的国内外现状与发展趋势,并就如何建立植物提取物微生物检测行业标准体系提出了若干建议.希望对我国植物提取业实现新时期跨越式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23.
为了评价解酒护肝饮解酒效果及其对急、慢性酒精性肝损伤保护作用机制,本研究通过建立醉酒模型,确定致醉剂量;通过醉酒睡眠实验比较解酒护肝饮解酒特性;通过测定醉酒小鼠血乙醇含量的变化,研究解酒护肝饮对乙醇代谢的影响;通过建立急慢性酒精性肝损伤模型,测定AST、ALT、SOD活性,GSH、MDA水平,HE染色切片观察肝组织形态学的变化。研究发现小鼠最佳致醉剂量为11 m L/kg;与模型组比较,解酒护肝饮高(HD)、中剂量组(MD)均可延长醉酒时间、缩短醒酒时间(p<0.05),高、中剂量组可降低酒精灌胃后2 h、3 h时间点血乙醇含量(p<0.05);与模型组比较,急慢性酒精肝损伤模型各剂量组均能显著降低血清AST、ALT活性(p<0.05),急性酒精性肝损伤模型中,各剂量组肝组织SOD、GSH水平上升(p<0.05),MDA水平下降(p<0.05),而在慢性酒精性肝损伤模型肝组织中,低剂量组(LD)的SOD、GSH及MDA水平没有统计学差异;病理切片观察可见,急慢性酒精肝损伤模型高、中、低剂量组均能显著改善肝组织因乙醇而导致的肝损伤,并且高、中剂量组效果较好。本研究表明解酒护肝饮可显著延长醉酒时间,缩短醒酒时间,降低血乙醇的含量,对酒精诱导的肝损伤有较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24.
糖尿病已经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目前已有研究证明肠道菌群在糖尿病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肠道菌群在人体中处于动态平衡,但容易受到饮食、环境、细菌的相互作用以及抗菌药物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肠道菌群的变化可以导致肥胖、胰岛素抵抗、肠道渗透压改变以及代谢性内毒素血症等,从而促进糖尿病(1型及2型)的发生、发展,而益生菌在预防糖尿病的发生和改善糖尿病预后中的作用不可小视。本文从糖代谢、脂代谢、免疫及并发症等方面分析肠道菌群影响糖尿病发生发展的机制。  相似文献   
325.
目的:观察壳愈宁(壳聚糖生物喷膜剂)对混合痔术后肛缘水肿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肛肠外科2007年1月.2010年12月混合痔术后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治疗组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常规换药,治疗组加用壳愈宁外喷治疗,疗程1周。结果:治疗组治疗后肛缘水肿的减轻程度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壳愈宁对于混合痔术后水肿有确切的治疗效果,适合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326.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参与肾脏发育过程的新基因相继被发现,肾脏发育过程中复杂的分子信号调控机制也得到进一步的研究,为阐明肾脏疾病的发病机制及从基因水平开展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文章对肾脏发育的3个阶段,即输尿管芽的发生和分支形成、生后肾原基的早期上皮性分化、肾小球血管球的发生和发育的分子信号调控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主要涉及多种转录因子、生长因子及细胞因子,同时细胞外基质和黏附分子也参与其调控。  相似文献   
327.
扬州芍药栽培品种表型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于2015年对扬州大学芍药种质资源圃中170个芍药(Paeonia lactiflora Pall.)栽培品种进行了全面调查,记录和分析了11种性状多样性。结果表明,芍药栽培品种具有丰富的表型多样性,平均多样性指数为1.538,总体上数量性状形态多样性指数大于质量性状。通过主成分分析,筛选出特征值大于1的前5个主成分,贡献率大小依次为花瓣宽度、株高、雄蕊数量、叶色和茎粗。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芍药栽培品种间的平均遗传距离约为10.0,其聚类组群结果与芍药的株高有较大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328.
芽期耐冷性是华南双季稻地区水稻育种的一个重要目标。虽然水稻芽期耐冷QTL的标记定位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这些QTL/基因尚未在水稻育种中得到有效的应用。定位稳定表达的芽期耐冷QTL,开展QTL聚合育种是水稻芽期耐冷性育种取得突破的关键。在本研究中,利用以粳稻IR65598-112-2为供体,籼稻华粳籼74为受体构建的单片段代换系(SSSL)开展芽期耐冷QTL定位,并进行聚合育种。通过评价SSSL与受体华粳籼74的芽期耐冷性差异,定位了2个稳定的芽期耐冷QTLs(qCTBB-3和qCTBB-12)。试验表明,分别携带有耐冷QTL qCTBB-3和qCTBB-12的SSSL在冷处理后都比华粳籼74表现出更高的幼苗成活率。通过代换作图,发现在qCTBB-3区间存在2个紧密连锁的耐冷QTLs(qCTBB-3a和qCTBB-3b)。利用本研究携带qCTBB-3a/qCTBB-3b的单片段代换系和前期研究鉴定出的芽期耐冷QTL qCTBB-6的单片段代换系为亲本进行杂交,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获得了2份含有这3个QTL的聚合系。耐冷性评价表明,来源于两个供体/亲本的QTL不存在显著的上位性效应,聚合系的芽期耐冷性较亲本显著增强。可见,通过聚合芽期耐冷QTLs qCTBB-3a/qCTBB-3b和qCTBB-6能显著提高水稻芽期的耐冷性,获得的QTL及三耐冷QTL聚合系为水稻芽期耐冷性分子育种提供了优良的基因资源和亲本材料。  相似文献   
329.
水产动物体色色素组分及着色剂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综述了近几年来水产动物着色剂的研究成果,指出了水产动物着色的关键是选择合理的养殖条件和优良的增色饵料,增色饵料的研究和开发急待解决的问题是真正弄清水产动物体内色素的代谢途径,明确代谢过程中的调控因子和调控点,本文将为水产动物增色饵料的开发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30.
随着分子生物学和植物基因工程的迅猛发展以及分子医药和现代农业等学科的交叉融合,植物生物反应器已成为分子医药农业的核心内容。利用植物生物反应器生产抗体、疫苗和功能性食品,具有规模化、成本低、安全性高、周期短等优势。2022年2月,加拿大卫生部批准了新型冠状病毒疫苗Covifenz®,这是世界首款植物源人体疫苗,标志着以植物生物反应器为代表的分子医药农业时代的来临。综述植物叶片和种子等代表性的植物生物反应器类型,分析瞬时表达系统和稳定表达系统的构建原理和应用,探讨通过启动子和密码子优化、糖基化过程“人源化”、基因沉默抑制和蛋白酶作用抑制等优化植物生物反应器的策略,总结国内外抗体、疫苗和功能性食品等植物源产品的开发进展,以期为我国植物生物反应器的研究及其在分子医药领域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