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7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分析增强剂量CTOP方案联合放疗治疗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的疗效.方法:我院从2005年5月至2008年5月期间初治43例非何杰金氏淋巴瘤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采用常规剂量(THP40mg/m2)和增强剂量(THP60mg/m2)CTOP方案治疗6-8个疗程,第4-6个疗程后放疗一次,观察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CR+PR)为81.82%,观察组的总有效率(CR+PR)为85.71%,疗效有所提高.两组毒副作用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增强剂量CTOP方案结合放疗治疗非何杰金氏淋巴瘤有较好的疗效,与常规剂量CTOP方案相比毒副作用相仿.  相似文献   
12.
BM,并实现了融合基因在大肠杆菌BL21(DE3)pLysS中的表达.研究结果表明,融合酶Umcel5N-CBM与结晶纤维素(avicel)以及滤纸粉末的结合能力比原始酶Umcel5N提高了约一倍,但未显示出降解结晶纤维素的新活性,说明在结晶纤维素的降解过程中,纤维素酶的催化功能域起到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Rh(D)血型的IgG类抗体适体的筛选方法,为后续合成适体并进行新生儿溶血病的防治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利用SELEX技术,构建含有52个随机序列的单链DNA文库,利用硝酸纤维素膜法筛选与IgG类抗体分子高亲和力结合的核酸分子,同时探索并优化将其扩增为双链DNA核酸库的PCR反应条件;通过膜结合实验检测核酸分子的富集效果并用凝胶阻滞实验初步测定所得核酸适体与Rh(D)血型IgG类抗体的亲和力。结果:随着筛选的进行,核酸分子的富集库向着与靶分子亲和性增强的方向进化,经过了11个循环,筛选出与Rh(D)血型IgG抗体结合力较强的核酸分子,与核酸结合的IgG分子在凝胶阻滞实验中显示出阻滞带。结论:初步建立了利用SELEX技术筛选人类Rh(D)血型IgG抗体适体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杨广明  郅军锐  李顺欣  刘利 《生态学杂志》2016,27(11):3698-3704
为探讨乙基多杀菌素和印楝素对西花蓟马的亚致死效应,采用浸叶法确定了它们对西花蓟马2龄若虫的亚致死浓度(LC25),并研究了该浓度下两种生物源农药对西花蓟马生长发育和繁殖力的影响.结果表明: 两种生物源农药亚致死浓度处理对西花蓟马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在两性生殖方式下,乙基多杀菌素对西花蓟马产卵前期、雌成虫寿命和产卵量均无显著影响,但雄成虫寿命显著缩短;印楝素处理后,西花蓟马产卵量显著降低,产卵前期明显延长.在孤雌生殖方式下,不论乙基多杀菌素和印楝素处理,西花蓟马产卵前期均明显延长,但只有印楝素使雌成虫寿命缩短和产卵量显著降低.两种生物源农药对西花蓟马次代各虫态的发育历期影响不同,无论在何种生殖方式下,乙基多杀菌素处理后西花蓟马的未成熟期均明显短于印楝素处理.乙基多杀菌素处理后西花蓟马的内禀增长率(rm)和周限增长率(λ)均高于对照,而印楝素较对照低.以上结果说明,两种杀虫剂对西花蓟马生长发育和繁殖影响不同,乙基多杀菌素亚致死浓度对西花蓟马种群的增长有一定的刺激作用,而印楝素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两种杀虫剂的影响程度还与西花蓟马的生殖方式有关.  相似文献   
15.
谭波  吴福忠  杨万勤  余胜  刘利  王奥  杨玉莲 《生态学报》2012,32(21):6670-6678
川西亚高山/高山森林土壤通常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冻融特征。为深入了解川西亚高山/高山森林冬季土壤生态过程,于2008年11月-2009年10月,在土壤初冻期、冻结期和融化期及生长季节,研究了不同海拔(3582 m、3292 m和3023 m)岷江冷杉林的土壤氧化还原酶活性及其对土壤冻融的响应。土壤冻结时间和冻融循环次数随海拔的增加而增加。冻融格局显著影响了土壤氧化还原酶活性,但不同土壤酶在不同海拔表现出明显差异。土壤过氧化物酶和脱氢酶活性受初冻期冻融循环和温度降低影响显著下降,而过氧化氢酶活性明显上升。3种土壤氧化还原酶活性在土壤温度相对稳定的冻结期变化不显著,但在融化期随着土壤温度急剧增加经历一个明显的活性高峰后快速降低,且冻结时间最长和冻融循环次数最多的3582 m变化更为显著。此外,海拔和土层的交互作用显著影响了过氧化物物活性,但对脱氢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不显著。脱氢酶活性与土壤温度极显著相关,但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与土壤温度的相关性随海拔差异而不同。这些结果表明川西亚高山/高山森林冬季土壤氧化还原酶仍然具有较高的活性,但受到季节性冻融及其变化的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6.
应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来自黄河下游区域(山东省和河北省)的46个鲁桑[Morus alba var. multicaulis (Perrott. ) Loud. ]地方品种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并基于遗传相似系数、采用UPGMA法对这些地方品种的遗传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用15个ISSR引物从46个鲁桑地方品种的总DNA中共扩增出109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81条,多态性条带百分率为74.31%,表明供试的鲁桑地方品种间存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46个地方品种间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602~0.898,相对偏高.聚类分析结果显示,46个鲁桑地方品种被分为2类,其中,第1类包含来自河北的品种'冀丰'和'冀黄鲁选',第2类包含其余44个品种;后者还能进一步分成9个亚类,其中A、E、F、G、H和I亚类所包含的36个品种均来自山东,组成B、C和D亚类的品种分别来自河北和山东;此外,E亚类仅包含'白条擗桑'1个品种,是46个品种中惟一的三倍体品种.研究结果显示,基于ISSR标记分析的46个鲁桑地方品种的遗传关系与地理分布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鸭绿江口湿地沿边沿海,生物入侵形势严峻,本文旨在探究其外来入侵植物特征的基本信息,为我国北方滨海湿地入侵植物防控提供支持和参考。【方法】基于植物地理学理论和外业实地踏查法,同时结合文献查阅和咨询法,研究鸭绿江口湿地外来入侵植物区系、生活型和种类特征。【结果】鸭绿江口湿地外来入侵植物共有33种,隶属11科26属,其中菊科、豆科和苋科是入侵植物的优势科,占总种数的57.57%;植物科的区系以世界分布型为主,属的区系以泛热带、世界分布型占主导地位;原产于美洲的种类最多,占总种数的51.52%;生长型以草本植物为主,占总种数的90.91%;生活型以地面芽和一年生植物种数最多,占总种数的87.87%;果实以瘦果类型居多,占总种数的27.27%;扩散方式以混合传播和风力传播为主,占63.63%;湿地内入侵植物危害等级以恶性入侵(Ⅰ级)和严重入侵种(Ⅱ级)为主,占总种数的39.4%。【结论】鸭绿江口湿地外来入侵植物种类以菊科、豆科和苋科为主;原产美洲最多,以草本植物为主,混合传播和风力传播占优,危害严重的种类多。应加强入侵植物监测和预警,并结合河口、海岸等生境治理,采取相应措施予以防除。  相似文献   
18.
植物吸收、转运和积累镉的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重金属镉(Cd)虽然不是植物生长的必需矿质元素,但依然能被植物吸收。且部分植物具有富集镉的特点,从而导致农产品镉含量超标,并通过食物链危害人类健康。研究植物吸收、转运和积累Cd的机理,对于培育低镉作物品种、降低农产品镉含量,以及选育超富集镉植物,修复镉污染土壤具有重要意义。从影响植物吸收Cd的因子,植物吸收、转运和积累Cd的机理以及植物拒Cd和富集Cd的分子机制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低镉作物的研究以及Cd污染土壤的综合治理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9.
采用区系调查、多样性指数、相关分析及数学聚类等方法,研究了白石砬子植物区系的特点及与邻近区系的关系.结果表明:(1)辽宁白石砬子保护区的植物种类丰富多样,共有维管植物114科,442属,1 056种;植物科、属组成优势现象明显;区系具有一定的古老性,但特有程度低;温带成分优势明显,热带成分比较少.(2)白石砬子区与邻近山地植物区系多样性比较,Shannon-Wiener指数差异明显(1.547~2.042),其中徂徕山和泰山较高,白石砬子、长白山和大兴安岭较低,而Simpson指数差异并不显著(0.711 4~0.818 9).(3)经相关性分析,不同山地植物区系之间相似程度显著,相关系数达到0.835~0.994.聚类分析支持长白与华北植物区系地理分界在凤凰山和白石砬子之间;建议加强植被管理和保护,维护和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国家生态安全.  相似文献   
20.
摘要 目的:探究ADSCs联合Exendin-4治疗糖尿病大鼠创面愈合的效果及可能机制。方法:通过高脂饲料喂养和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45 mg/kg)建立糖尿病SD大鼠模型。使用直径1 cm的皮肤打孔活检器在大鼠背部制作创面。将72只建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糖尿病组、ADSCs组、Exendin-4组和ADSCs+Exendin-4组,每组18只。未建模的20只大鼠作为对照组。皮肤创伤后1天,按照指定给药方案进行给药,每天给药1次,共14天。检测治疗后大鼠的血糖、创面愈合率、微血管密度、创面组织学改变和血管生成因子(VEGF-A、VEGFR-2、PDGF-BB、PDGFR-β和HIF-1α)的蛋白表达水平。另外,将HUVEC细胞分为对照组、高糖组、ADSCs组、Exendin-4组和ADSCs+Exendin-4组,并对各组细胞进行相应的处理。检测了ADSCs和Exendin-4对缺氧和高糖培养的HUVEC的增殖、迁移和血管生成的影响。结果:ADSCs和/或Exendin-4治疗组大鼠的血糖水平与糖尿病组无显著差异(P>0.05)。与单独治疗组相比,ADSCs+Exendin-4组的创面愈合率、微血管密度和创面组织中VEGF-A、VEGFR-2、PDGF-BB、PDGFR-β和HIF-1α的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与单独治疗组的HUVEC相比,ADSCs+Exendin-4组的HUVEC的增殖、迁移和血管生成能力显著提高,并且血管生成因子的表达水平明显上调(P<0.05)。结论:对糖尿病大鼠创面组织局部施用ADSCs和Exendin-4可明显促进创面愈合。ADSCs和Exendin-4通过促进内皮细胞的增殖、迁移及血管生成因子的分泌来促进血管生成和创面愈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