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3篇
  免费   69篇
  国内免费   125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5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6年   2篇
  1974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正>截止2011年6月28日,SCI共收录昆虫学期刊89种;其中核心或内圈期刊42种,扩展或外圈期刊47种,总数比2010年同期增加3种。核心期刊的数量与期刊均与去年相同,扩展期刊新增了南非的《非洲无脊椎动物》、马来西亚的《亚洲蚁学》及新西兰的《新西兰昆虫学家》3种期刊。2010年各昆虫学期刊的影响因子见表1;表中各刊的名字按字母顺序排列,部分近2年新加入的期刊尚未有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82.
目的:探讨血清半乳甘露聚糖(GM)抗原检测对于血液病患者侵袭性曲霉病(invasive aspergillosis,IA)的早期诊断和疗效评价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137例具有侵袭性真菌病IFD高危因素患者的468份血清标本,进行GM试验,检测抗真菌治疗前后GM抗原水平的变化,同时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并评价GM检测对于血液病患者IA的诊断价值。结果:以GM检测单次I≥1.0作为阳性界值时,本试验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0.91%,95.65%95.24%和91.67%,与试剂盒提供的血清GM试验结果的单次I≥1.5的阳性界值相比敏感性明显提高,而特异性无明显降低,因此能够有效区分临床诊断和拟诊两个IA级别。在其他实验室检测和影像学检查的基础上加入GM试验后,IA临床诊断组的人数明显增加。诊断级别与I值总体均数的分布具有相关性,回顾性确诊IA组、回顾性可疑IA组、回顾性排除IA组的I值呈现明显的由高到低的群落分布,且三个诊断级别的I值分布范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根据阳性界值标准I≥1.0,GM试验阳性早于痰培养阳性平均7.73±8.71 d,也早于CT影像学证据平均6.89±8.02 d。基于GM值阳性时的抢先抗曲霉治疗组的有效率明显提高(P=0.039)。结论:血清GM抗原检测是早期诊断IA的一种有效方法,将单次I≥1.0作为阳性界值具有较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在阳性检出率和阳性检出时间方面较主要影像学表现和微生物学证据具有一定优势。在高危血液病伴粒细胞缺乏患者中根据GM试验阳性进行抢先抗曲霉治疗,可提高治疗有效率,监测血清GM浓度的动态变化具有评价疗效的重要价值。该研究成果对临床侵袭性曲霉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3.
目的:探索老年良性前列腺增生夜尿病因特点及相关因素。方法:选取49~84岁年龄段并已明确诊断为前列腺增生(BPH)的男性患者及没有进行过治疗或服用药物者120例。所有患者按照IPSS评分中夜尿频率从0~5分为6组,记录和测量研究对象的各项指标,包括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生活质量(QOL)、剩余尿量(PVR)、最大尿流率(Qmax)、前列腺体积(TPV)和排尿量(V)。结果:夜尿频率为0~1次者共38例(31.7%),平均QOL评分为2.43;夜尿频率为2~3次者共50例(41.7%),平均QOL评分为3.87;夜尿频率为4次以上者共32例(26.7%),平均QOL评分为5.23。不同组的夜尿频率BPH患者间的QOL评分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BPH患者的年龄和PVR是夜尿频率增高的危险因素(P0.05),而TPV和Qmax与夜尿频率的关系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夜尿频率的增多明显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并且随着老年人的年龄、残余尿量的增加,夜尿频率出现增加的趋势;但前列腺的体积和最大尿流率与夜尿频率无关。  相似文献   
84.
目的:评价改进耳廓假性囊肿手术方法后治疗耳廓假性囊肿的疗效。方法:选择2011年2月至2012年7月在我科住院治疗耳廓假性囊肿患者56例,并将其随机分为常规手术组和改进手术组,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治疗后的痊愈率、显效率及总有效率。结果:所有病人经门诊随访半年以上。常规组1例痊愈(4.6%),4例显效(18.2%),16例有效(72.3%),1例无效(4.6%),总有效率95.5%(21/22);改进组24例痊愈(70.6%),9例显效(26.5%),1例有效(2.9%),总有效率100%(34/34),两组的痊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改进手术组的痊愈率显著高于常规手术组;两组的显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改进手术组的显效率显著高于常规手术组;两组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没有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改进耳廓假性囊肿手术方法后,术后术腔的渗液明显减少,缩短了换药时间,加快了伤口愈合的速度,避免了手术后因反复换药刺激引起耳廓机化、皮肤增厚而导致的耳廓变形。  相似文献   
85.
基因组印迹与种子发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文伟  曹少先  江玲  朱速松  万建民 《遗传》2005,27(4):665-670
胚乳介导营养物质从母体到胚的转运过程,是开花植物中发生印迹的重要部位。胚乳的发育异常会导致胚的败育。在拟南芥中已鉴定到三个FIS (fertilization-independent seed) 基因,能制止无需受精即形成种子的发育过程,即FIS1/ MEDEA、FIS2和FIS3/FIE。其中MEDEA基因是胚乳发育的主要调控基因,在胚乳中被印迹。FWA基因也在胚乳中被印迹。系统阐述了植物基因组印迹的机理以及MEA和FWA印迹机制的研究进展,并介绍了印迹发生的亲本冲突学说、印迹的方式及其它已报道的印迹基因。  相似文献   
86.
随着基因组学的发展 ,产生了这样一个研究模式 ,通过微生物基因组DNA序列信息指导其生化及功能的研究[1] 。同时 ,抗菌素的研制也越来越依赖于此模式。1 .致病菌抗药性提高 ,寻找新药势在必行现在 ,大多数抗菌素都是临床上用了 30多年的药物 (或是存在于自然界更长时间的天然物质 )的衍生物 ,微生物进化和适应的能力又极强 ,因而耐药性成了最大威胁[2、3] 。在青霉素使用早期 ,耐药菌仅靠一种耐药机制 ,而现在 ,临床中的许多菌株都有多种耐药机制[4、5 ] ,其中最具威胁性的机制是 ,改变抗菌素作用的靶位点 ,使所有具有相同抗菌机制的化合…  相似文献   
87.
本文从植物生长发育的机理发出,从理论推导出植物主茎传导能力与主茎长度、导管长度的关系式,导管越长,榈传导能力越大,香樟主茎长度大于18cm、枸树大于12cm时,传导能力随样品长度线笥变化;较知时,传导能力随样品长度的缩短迅速增加,出现短路现象。试验测定了香樟、枸树主茎水分长距离运输的传导能力分布,结果与理论预示的安全一致,表明理论分析是正确可靠的,这一规律具有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88.
冬虫夏草[Cordyceps Sinensis (Berk.)Sacc.],通称虫草,是我国名贵的真菌药物和高级滋补品。主要产于青海、西藏、四川等地区的高原或高山地带。繁殖生长在海拔3000m以上至雪线附近的高山灌丛和高山草甸带。甘肃陇南山区的高山亦有虫草出产,其质量较好,药用年代久远。近些年来国内外对虫草的研究较多。目前随着对冬虫夏草需求量  相似文献   
89.
啮齿动物捕食和搬运蒙古栎种子对种群更新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晶虹  刘丙万 《生态学报》2014,34(5):1205-1211
2010-2011年,在东北林业大学城市林业示范基地研究了啮齿动物对蒙古栎种子的捕食和搬运。结果表明,蒙古栎种子捕食率在年际间无显著差异,但2010年的蒙古栎种子搬运率显著高于2011年,存留率显著低于2011年。啮齿动物在胡桃楸林、樟子松林、水曲柳林和白桦林内对蒙古栎种子的总捕食率和总搬运率分别达到(5.7±13.5)%和(27.1±37.1)%。蒙古栎种子在樟子松林内的捕食率和搬运率均最高,胡桃楸林内蒙古栎种子存留率最高;2010年蒙古栎种子在与蒙古栎林边缘距离0,10,20,30,40,50m组间的捕食率无显著差异,搬运率和存留率有显著差异,但2011年蒙古栎种子在不同距离组间的捕食率呈显著差异,搬运率和存留率无显著差异。与蒙古栎林边缘距离20m处蒙古栎种子的捕食率最高。2010年和2011年,分别有(37.8±49.7)%和(27.7±49.8)%的蒙古栎种子被啮齿动物利用,这表明啮齿动物是林业示范基地内蒙古栎地表种子的主要捕食者。冬季食物匮乏秋季贮藏种子是造成啮齿动物对蒙古栎种子有较大捕食、扩散压力的主要原因。因此,啮齿动物对蒙古栎种子的捕食和搬运影响了蒙古栎林的种群更新。  相似文献   
90.
自内蒙古自治区的草原革蜱(D.Nuttalli)中分离到一株斑点热立克次体。用微量酶标染色方法进行血清学鉴定表明,系西伯利亚(Rickettsiaesibirica种血清型。G+Cmol%含量为32.4%。对其核酸进行聚合酶链扩增/限制性核酸内切酶消化(PCR/RFLP)分析DNA长度多态性,分别引用立氏立克次体蛋白抗原基因Rr190序列作为扩增引物Rr190.70p~602n和Rr190.4442p~5664n,扩增后分别用Pst1和Rsal限制性核酸内切酶消化。其电泳图谱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