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2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14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4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1998年10月6日,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委会现任主席、瑞典卡罗琳医学院的StainGrilner教授应邀到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做了题为“生理学或医学诺贝尔奖”的报告。在会上,他首先介绍了诺贝尔奖的起源和诺贝尔的生平等背景知识。他强调指出诺贝尔...  相似文献   
52.
基因芯片技术检测重要人兽共患病病毒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建立能对25种重要人兽共患病病毒进行筛查及鉴定用的基因芯片技术,本实验首先设计针对每种病毒的寡核苷酸探针并进行探针特异性的生物信息学验证.然后探索病毒核酸随机扩增方法,优化杂交动力学条件,建立本芯片标准的数据处理分析方法.最后用细胞培养的病毒和模拟临床标本验证芯片的敏感性与特异性.结果表明,锚定随机PCR扩增法适合于本芯片病毒核酸的扩增;芯片杂交前用0.25% NaBH4进行封闭,最优杂交条件为51 ℃,2 h及50%甲酰胺浓度;芯片具有较好的敏感性及检测特异性.初步结果表明,本实验所建立的基因芯片技术可应用于对25种重要人兽共患病病毒进行筛查及鉴定.  相似文献   
53.
[目的]探讨双酚AF胁迫对斑马鱼早期发育的影响。[方法]采用半静态染毒的方式暴露受精卵7d(0、5、50和500μg/L),通过显微观察与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孵化率及相关基因表达量变化。[结果]50、500μg/L BPAF暴露影响斑马鱼胚胎72 h孵化率,分别下降44.97%、49.44%;下丘脑trh基因在各暴露组无明显变化,而下丘脑crh基因在胚胎(幼鱼)期各暴露组分别上调了44.14%(40.45%)、38.55%(95.17%)、70.65%(83.25%);胚胎期垂体tsh-β基因表达水平在50、500μg/L浓度组显著上调,而幼鱼期tsh-β基因表达水平仅在50μg/L暴露组显著上调。[结论]双酚AF胁迫能够降低斑马鱼胚胎72 h孵化率,crh基因对BPAF胁迫较敏感,最低有影响浓度LOEC为5μg/L。  相似文献   
54.
本文介绍了植物耐虫性的研究方法, 包括植物功能损失指数(耐虫指数)、产量损失率、植株被害率、存活率、根系体积(受害程度)、植株和害虫干重、叶片叶绿素荧光特性、保护酶活性和主茎伤流液量等生理生化指标以及害虫的种群发展和取食行为等方法, 并提出植物耐虫性机理的研究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55.
白背飞虱对水稻抗虫品种N22的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室内连续用感虫品种TN1和抗虫品种N22单管饲养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种群,研究它对抗虫水稻品种的适应性及其体内保护酶的变化,结果表明,白背飞虱在感虫品种TN1和抗虫品种N22品种上饲养1至2代,其卵历期、若虫期和全世代历期均无明显差异,从感虫品种TN1转移到抗虫品种N22上饲养1代,白背飞虱的若虫存活率、雌成虫寿命、体重、蜜露量、产卵量和内禀增长率等均低于在抗虫品种上连续饲养2代,而后者又低于在感虫品种上饲养的指标,白背飞虱在抗虫品种上连续饲养2代后,体内保护酶中超氧化物岐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逐渐接近于感虫品种上连续饲养的结果,说明白背飞虱从感虫品种转到抗虫品种在开始时并不适应,经过连续繁殖多代后白背飞虱逐渐适应,最后导致抗虫品种的抗性丧失。  相似文献   
56.
陕西省黄河湿地冬季鸟类群落初步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1998~2008年,采用直接计数法对陕西省黄河湿地冬季鸟类群落组成、鸟类物种多样性及数量变化进行了调查.在预先设置的5条调查样带中共记录到鸟类14目33科117种.观察结果表明,该地区鸟类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分别为4.497和0.654.栖息地可分为人工渔塘、芦苇沼泽、滩涂湿地、农田和人工林5种类型.这些生境中鸟类组成及物种多样性差异均较大,其鸟类多样性指数分别为2.826、3.571、3.202、1.205、2.496,以芦苇沼泽中的鸟类多样性指数最高,滩涂湿地中鸟类数量最多,农田中鸟类优势度最高.通过对该地区鸟类群落组成及多样性分析研究以及黄河湿地冬季鸟类栖息地现状评价,为湿地鸟类资源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7.
马鹿茸血酶解肽体内免疫功能及抗氧化功能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别选用由木瓜蛋白酶水解天山马鹿茸血获得的肽Ⅰ、肽Ⅱ以及原血为受试样品,研究天山马鹿茸血及其酶解肽对小鼠免疫功能和抗氧化功能的影响,其中肽Ⅰ、肽ⅡDH分别为18.1%、12.2%时,清除OH·能力最强,清除率为50.8%。分别测定了脏器指数,脾细胞增殖实验,血清中溶血素和抗体生成细胞的含量以及小鼠血清总抗氧化能力、SOD活力和MDA含量。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较,肽Ⅱ组能极显著提高小鼠体液和细胞免疫功能,加强小鼠的抗氧化功能(P〈0.01或P〈0.05)。此外,具有较强抗氧化活性的肽显示出了很强的免疫活性(P〈0.05)。  相似文献   
58.
环境因子对大亚湾人工鱼礁上附着生物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伟  李纯厚  贾晓平  陈丕茂  方良 《生态学报》2009,29(8):4053-4060
通过对深圳大亚湾人工鱼礁区7个月(2008-04~2008-10)挂板实验,同时监测相应的环境因子指标.以附着生物丰度数据进行了除趋势对应分析(DCA),并根据附着生物丰度数据和7个环境因子进行了典范对应分析(CCA).共鉴定出附着生物54种,物种鉴定结果表明实验试板上的常见种有华美盘管虫 (Hydroides elegans)、三角藤壶( Balanus trigonus)、细肋肌蛤(Musculus mirandus)等.DCA种类排序图可明显地看出每种附着生物都有自己的分布中心和分布区域;CCA分析结果表明深度、透明度、溶解氧是影响附着生物群落变化的最主要环境因子,其次是盐度和温度.CCA排序图较好地反映了人工鱼礁上附着生物分布与各环境因子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59.
褐飞虱体内酵母类共生菌的形态观察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试验采用冷冻切片技术结合显微摄像系统观察研究了褐飞虱雌成虫体内酵母类共生菌的形态特性和在寄主虫体内的存在状态.光学显微镜观察证实,褐飞虱雌成虫的头部和胸部均未观察到共生菌,在其腹部脂肪体中却发现大量酵母类共生菌的存在,且有大量的菌胞出现.菌胞已经成为褐飞虱特有的细胞器,其发育可划分为发育初期、共生菌增殖适应期、对数增殖期(高峰期)、释放期和衰竭期5个阶段.按照形态划分,褐飞虱体内的酵母类共生菌有4大类型,即长梭形、杆状、卵形和球状.其中,长梭形和杆状个体最多、占绝大多数,卵形和球状个体很少见.此外,还发现具假膈梭形和不规则共生菌的存在.同时观察到该类共生菌通过多边芽殖进行无性繁殖,且以顶端芽殖(包括两端芽殖)为主.  相似文献   
60.
根据对北部湾生态环境综合调查所采集的浮游动物样品,对北部湾秋、冬季浮游介形类组成及群落结构进行了多元分析.结果表明,测区内浮游介形类种类为11种,分属于低盐暖水类群、广温广盐类群和高温高盐类群3个生态类群;海区内的平均丰度较低,其中针刺真浮萤数量最多,为海区的绝对优势种,左右着整个北部湾浮游介形类的数量.聚类分析和MDS分析表明,北部湾浮游介形类为一个结构相对稳定的群落,秋、冬季可看成是一个群落的2个亚群;对各聚类组的丰度与水温、盐度相关分析表明,水温、盐度对浮游介形类群落结构变化所产生的作用较小,但存在一定的规律性;在冬季,底层温盐对群落Ⅱ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