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1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48篇
  22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5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N- 乙酰转移酶NAT10 在软组织肿瘤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观察N-乙酰转移酶NAT10蛋白在软组织肉瘤中的表达及与类型、分级的关系。方法:通过原核表达NAT10蛋白免疫制备特异性多克隆抗体,并经免疫印迹鉴定;以组织芯片一免疫组化检测166例软组织肉瘤和28例良性肿瘤及瘤样病变中NAT10蛋白的表达。结果:制备多克隆抗体经Western印迹鉴定与NAT10具有特异结合性。免疫组化显示166例软组织肉瘤中NAT10蛋白阳性95例,阳性率为57%(95/166),28例良性肿瘤及瘤样病变中4例阳性14%(4/28)。两者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NAT10表达的主要分布为:滑膜肉瘤76%(13/17)、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75%(15/20)、原始神经外胚叶瘤(PNET)70%(16/23)、横纹肌肉瘤70%(7/10)、恶性外周神经鞘膜瘤50%(11,/22)、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50%(7/14)、平滑肌肉瘤43%(6/14)、脂肪肉瘤42%(8/19)、黏液性纤维肉瘤38%(6/16)。统计比较显示:滑膜肉瘤与黏液性纤维肉瘤和脂肪肉瘤,以及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与黏液性纤维肉瘤之间NAT10表达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其它各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同时,NAT10蛋白强阳性表达(≥++)多存在于滑膜肉瘤(53%,9/17)、横纹肌肉瘤(40%,4/10)及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40%,8/20)。在FNCLGC分级中,19例I级肉瘤中NAT10阳性表达率为42%(8/19),44例Ⅱ级肉瘤为43%(19/44),70例Ⅲ级肉瘤为73%(51/70)。Ⅲ级NAT10阳性率显著高于Ⅱ级组和Ⅰ级组(均为P〈0.05)。结论:研究表明N-乙酰转移酶NAT10表达于多种人软组织肉瘤,尤其在高度恶性肉瘤,因此有可能为软组织肉瘤的分级及预后因子。  相似文献   
52.
越来越多古人类学和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的发现与研究成果极大地改变了我们对现代人类起源、演化和适应理论问题的看法。中国作为东亚一个幅员辽阔的地理区域,已经成为这项研究的热点地带。来自该地区新的人类化石和石器组合对基于非洲和欧亚大陆西部记录构建的“现代人出自非洲说”(Recent Out-of-Africa)提出了挑战。新的古人类学研究结果表明,早期现代人出现于约100 kaBP的中国南方,可能(至少部分)是由那里的土著居民演化而来。一些古老型智人表现出了与早期古人类镶嵌或过渡性的体质特征,并可能与尼安德特人和丹尼索瓦人杂交混合。同时一些遗址出土的打制石器表现出了早期现代人类技术和行为的复杂性。中国北方的小石片石器主工业和南方的砾石石器主工业贯穿于整个更新世,然而从约40 kaBP开始,石叶技术开始出现在中国北部,紧随其后的是这些地区骨制工具和个人装饰品的出现,这表明,更新世晚期西伯利亚和中亚地区与我国北部可能存在着紧密的文化关系,东北亚地区可能存在着由西北向东南的迁移路线。人类化石和考古学证据表明,中国现代人类起源和适应的过程与机制可能与欧亚大陆西部有所不同。本文对有关中国现代人类起源与演化的考古学研究所取得的新发现和进展进行了总体回顾,从考古学角度阐述了对相关重要学术问题的看法,并为未来的研究提出了方向性建议。  相似文献   
53.
水洞沟遗址第7地点发现于2002年,位于水洞沟遗址核心区,2003年至2005年共进行三次系统发掘,揭露35个水平层,面积25m2,出土包含石制品、动物化石、鸵鸟皮及装饰品等文化遗物上万件。遗址埋藏在边沟河左岸第二级基座阶地,文化层为灰白-灰黄-灰绿色粉砂及黏土质粉砂,厚度在3m以上,遗址堆积后期局部受到小规模水流改造,但石制品组合基本保留了制作完成后的总体面貌。石制品原料取自附近的河流和湖泊成因的砾石;石制品是一个包含石核、废片、石器、砸击品和打制工具但以废片为主体的组合,个体以小型居多;锤击法为剥片的基本方法,砸击法被偶尔使用,刮削器为石器的主要类型,石器为锤击法简单修理而成。石器工业总体显示北方小型石片石器传统。光释光年代初步测定表明古人类在该遗址活动的时间大致发生在27~25ka BP,属旧石器时代晚期。  相似文献   
54.
2011年10月—2012年7月对渔山列岛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优势种、群落结构、丰度和生物量进行了调查,分析了浮游动物丰度、多样性指数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调查共鉴定浮游动物8类45种,其中原生动物类14种,占31.1%;桡足类次之13种,占28.9%。主要优势种有中华哲水蚤(Calanussinicus)、根状拟铃虫(Tintin—nopsisradix)和桡足类幼虫(Copepoditenauplinua)。多样性指数(H')7月(3.324)最高,10月(2.988)最低。结合多样性指数及丰富度指数可见,调查期间渔山列岛浮游动物的生物多样性7月最高,物种较丰富。相关性分析表明,浮游动物群落分布与营养盐、水温、盐度等环境因子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55.
城市林业概述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环境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城市林业在城市建设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从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地域范围与层次的角度介绍了城市林业的基本概念和内涵,并比较了城市林业与传统林业、现代园林在属性、经营管理和功能方面的差别。借助已有的研究数据和成果,阐述了城市林业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提出了现代城市林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6.
研究植物整体和地上、地下部分生物量和氮利用效率(NUE)对氮添加的响应,有助于了解全球氮沉降背景下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植物碳、氮循环的变化。然而氮添加对植物生物量和NUE的影响是否一致,影响这种响应的主要因素仍不清楚。该研究收集整理了94篇已发表论文中有关中国氮添加实验的相关数据,使用meta分析定量评估了氮添加对植物生物量分配和NUE的影响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氮添加在显著增加植物整体、地上和地下生物量的同时,也显著降低了不同部分的NUE,但植物地上生物量的增加幅度(34.0%)高于地下生物量(5.3%),而地下部分NUE(29.9%)的下降幅度高于地上部分NUE (15.4%);(2)植物整体和不同部分生物量及其NUE对氮添加的响应在不同生态系统类型、氮肥形式、施氮水平、持续时间和水分条件下均存在显著差异,且草地和荒漠生态系统对氮添加的响应明显高于其他生态系统类型;(3)影响植物整体、地上和地下生物量效应值的最主要因素均为土壤总氮含量,植物整体和地上部分NUE的最主要影响因素均为施氮量,而影响地下部分NUE效应值的最主要因素为氮肥形式。总之,植物生物量和NUE在氮添加条件下...  相似文献   
57.
本文探讨了F1小鼠生态条件(鼠龄和免疫状态)对Friend小鼠白血病病毒(Fr.MuLV)感染的影响。利用对Fr.MuLV抗性的Fv4小鼠(含Fv4抗性基因纯合子的BALB/C小鼠)与对Fr.MuLV敏感的BALB/C小鼠交配,获得含Fv4抗性基因杂合子的F1小鼠(BALB/C×Fv4)。然后经小鼠腹腔接种Fr.MuLV病毒液进行攻击,并检查不同鼠龄和免疫状态下的F1小鼠对Fr.MuLV的敏感性,以阐明F1小鼠的鼠龄和免疫状态对Fr.MuLV感染的影响。结果表明,新生F1小鼠可发生Fr.MuLV感染,脾脏中有大量病毒增殖,并引起白血病;免疫抑制剂Fk506投与下的成年F1小鼠亦可发生Fr.MuLV的感染,脾脏中有病毒增殖,但不引起白血病;而新生或成年Fv4小鼠以及成年F1小鼠可抵抗Fr.MuLV的感染,脾脏中无病毒增殖,不发病。说明F1小鼠的鼠龄和免疫状态等生态条件可影响其对Fr.MuLV感染的敏感性,并且可影响Fv4基因抗病毒作用。  相似文献   
58.
短小芽孢杆菌degQ基因的克隆与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degQ基因编码一个由46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能增强许多芽孢杆菌胞外酶基因的表达,以PMK4作克隆体构建短小芽孢杆菌基因库,并用DNA探针原位杂次法从中钓出degQ基因,对克隆基因的DNA序列进行了分析并证明克隆的短小芽孢杆菌degQ基因具有增强枯草杆菌蛋白酶和果聚糖蔗糖酶基因表达的能力,degQ基因克隆有助于研究芽孢杆菌的正调控机一并可望提高外源基因在芽孢杆菌中表达。  相似文献   
59.
目的了解本地区质粒介导的耐药机制在产AmpC酶肺炎克雷伯菌多重耐药中的作用、氨基糖苷修饰酶(AMEs)基因类型及转移方式。方法头孢西丁三维试验方法,检测产AmpC酶菌株;采用接合转移试验了解肺炎克雷伯菌耐药基因转移方式。采用K-B纸片测定产AmpC接合子对4种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敏感性,并采用PCR技术检测AMEs基因。结果临床分离的820株肺炎克雷伯菌共筛选出108株疑产AmpC酶菌株,阳性率为13.17%。经接合转移试验、AmpC酶表型确认试验共获得53株产AmpC接合子。其中67.9%的接合子(36/53)检出氨基糖苷修饰酶基因,aac(3)-I和aac(6′)-II未检出,对4种常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奈替米星)耐药率分别为37.7%、68.0%、43.4%和62.3%。结论本地区质粒介导AmpC酶是肺炎克雷伯菌产生多重耐药的重要原因,产酶株对氨基糖苷类高度耐药,其耐药性与AMEs密切相关,耐药基因质粒的转移可导致耐药性的传播扩散。  相似文献   
60.
食管癌是一种全球性的恶性肿瘤,由于其进展迅速并缺乏早期发现和有效预后的生物标志物,造成了患者较高的死亡率和较差的预后情况。近些年来,在精准肿瘤诊疗的大背景下,液体活检作为一种新兴的非侵入性检测方法,在食管癌疾病进展中可以实现动态监测,逐渐在临床上引起关注。液体活检通过从体液中获取肿瘤相关的生物标志物,如循环肿瘤DNA、循环肿瘤细胞、外泌体内容物等,来评估肿瘤的存在、特征和预后等。对食管癌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预后评估有助于改善其临床结局,故该文将对液体活检在食管癌的诊疗和预后中的科学研究及临床应用现状进行详细阐述,并指出目前液体活检中存在的挑战及其未来发展方向,期望能为食管癌的早期和超早期诊断、疗效动态监测、预后评估、个体化精准治疗决策的制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