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0篇
  免费   56篇
  国内免费   22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25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5篇
  1978年   2篇
  1965年   2篇
  1959年   2篇
  1958年   2篇
  1957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目的调查福建省龙岩市第二医院伤口分泌物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情况,为合理应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3年5月患者伤口分泌物标本,采用常规方法进行分离培养,用VITEK-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系统进行鉴定及药敏分析。结果送检503份标本,培养阳性272份,阳性率为54. 1% ;病原菌检出343株,其中革兰阴性菌189株占55. 1%,革兰阳性菌151株占44.0%,真菌3株占0.9% ;前5位的病原菌分别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鲍曼不动杆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的检出率分别是30.4%、82. 1%。粪肠球菌中耐高浓度氨基糖苷类肠球菌(HLAR)的检出率为55%。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替加环素、利奈唑胺未出现耐药菌株。铜绿假单胞菌、肠杆菌科细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5. 6%、0。大肠埃希菌中超广谱P-内酰胺酶(ESBL)的检出率是42.9%。鲍曼不动杆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最低为25.0%,对其他抗菌药物耐药严重,多数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45%。结论伤口感染的主要病原菌是革兰阴性菌,多重耐药菌株比例较高,临床应根据药敏结果合理选用抗生素,减少新的耐药菌株出现。  相似文献   
42.
旨在探讨青年和老年小鼠肩胛骨间棕色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Brown adipose-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BADSCs)生物学特性的比较。用细胞流式检测第3代BADSCs表面抗原表达,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7-ADD-AnnexinV双染色观察细胞凋亡情况和β-半乳糖苷酶染色法检测细胞衰老情况,比较两组细胞的成骨和成脂分化差异。结果显示,第3代BADSCs表面抗原CD29、CD105和CD44的表达均为阳性、CD73为低表达。MTT法显示老年小鼠的BADSCs增殖能力与青年小鼠相比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7-ADD-AnnexinV双染色显示青年小鼠的BADSCs早凋比例4.63±0.87%,老年的BADSCs早凋比例9.88±0.81%,且有显著性差异(P0.05)。β-半乳糖苷酶染色法显示青年组染成蓝色细胞数为2.33±0.3,老年组染成蓝色细胞数为6.66±1.2,有显著性差异(P0.05)。青年组成骨分化OD值为1.26±0.046,老年组成骨分化OD值为0.88±0.047,有显著性差异(P0.05)。青年组成脂分化OD值为0.9808±0.066,老年组成脂分化OD值为0.769±0.035,有显著性差异(P0.05)。青年组的BADSCs更倾向于成骨分化,老年组的BADSCs更倾向于成脂分化。老年组小鼠凋亡和衰老细胞比例增加;成骨和成脂分化能力下降。  相似文献   
43.
不同大豆连作年限对黑土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株秀  刘俊杰  徐艳霞  张武  米刚  姚钦  王光华 《生态学报》2019,39(12):4337-4346
大豆连作导致作物产量下降、病原微生物富集和土壤退化等问题日趋严重。然而,目前关于大豆连作对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组成及多样性分布的影响及发生机制尚不清楚。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大豆连作(不同年限)和大豆-玉米轮作下的黑土细菌16S rRNA基因进行测序分析。结果表明:轮作5年(CR5)和13年长期连作(CC13)处理显著增加了土壤pH、全氮(TN)、全磷(TP)和速效养分(AN、AP和AK)含量。与短期连作相比,CR5和CC13处理均提高了细菌群落的OTUs数量、PD值、Chao1指数和Shannon指数。聚类分析图谱结果显示细菌群落结构组成受到轮作和连作年限的双重影响,而土壤pH、TN、TP、AN、AP和AK是细菌群落结构发生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P0.05)。此外,VPA分析发现上述土壤因子中,土壤pH对细菌群落结构变化的贡献度最大。本研究证明大豆长期连作提高了土壤养分含量和细菌群落的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从分子生物学的角度证实大豆长期连作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土壤环境,为大豆连作障碍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4.
探明生物入侵的影响因素能够有效防治生物入侵,减少其对生态系统的破坏,但现有的入侵研究主要集中于动植物入侵,对微生物入侵关注较少。本文综述了外来微生物自身属性、入侵地生物和非生物状况以及外来种和土著种之间差异等对微生物入侵的影响,比较了微生物入侵与动植物入侵、微生物定殖之间的差别,提出了今后需要进一步加强的研究内容。外来微生物入侵受其自身种系、形态、大小等特性,入侵地生物多样性、天敌、有效资源等生物或非生物因子,以及外来-本地种谱系距离、生态位差异、相对适应性差异等三方面因素共同影响,但不同因素之间的关联度、交互性及相对贡献仍不清楚。外来微生物入侵过程与动植物入侵过程、微生物定殖过程有诸多类似之处,但同时也存在不少差异。今后,需加强研究外来微生物独特性状(如:持留状态和群体感应等)对其入侵影响,关注微生物进入新环境的存活数量、扩散范围和影响程度,加强利用定殖研究中常用的微生物作为入侵物种验证经典入侵理论,以及注重观察全球变化下外来微生物的入侵趋势和区分微生物在不同入侵阶段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5.
摘要 目的:探讨妊娠早期流产的阴道超声影像表现及与血清瘦素、融合素 -α(ADAM12)、糖类抗原 -125(CA-125)的相关性。方法:选取 2017年 7月 -2020年 9月于我院就诊的 419例具有早期先兆流产征象的孕妇患者,按妊娠结局分为妊娠早期流产组(流产组,61例)和正常早期妊娠组(正常组,358例)。所有患者均进行阴道超声检查,观察卵黄囊的大小和形态。测定胎儿冠臀长(CRL)、胎囊直径(GSD)、卵黄囊直径(YSD)和胎心率(FHR)。同时检测患者血清瘦素、ADAM12、CA-125水平。采用 Spearman秩相关分析评价阴道超声影像学表现与血清瘦素、ADAM12、CA-125水平的相关性。结果:正常组孕妇超声影像表现可见孕囊形态饱满,孕周和胎芽大小相符,可清晰显示原始心管、卵黄囊和胎心波动。流产组孕妇部分超声影像表现可见卵黄囊过大、过小或未见显示,胎芽略小,卵囊位置位于宫腔中下段,孕囊外形稍欠规则,同时可见原始心管或胎心波动。流产组孕妇平均 CRL、GSD、FHR均显著低于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流产组患者平均 YSD稍低于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流产组孕妇各孕周 CRL、GSD、FHR均显著低于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流产组患者第 6-7周 YSD高于正常组、第8-9周和第 10-11周 YSD低于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流产组患者血清瘦素、ADAM12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妊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流产组患者血清 CA-125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妊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早期流产患者阴道超声参数 CRL、GSD、FHR与血清瘦素、ADAM12呈正相关(P<0.05),与 CA-125水平呈负相关(P<0.05)。结论:妊娠早期阴道超声及血清瘦素、ADAM12、CA-125可作为早期流产的有效预测因素,阴道超声参数 CRL、GSD、FHR与血清瘦素、ADAM12、CA-125水平具有相关性,临床可通过测定这些指标以提高妊娠早期流产预测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46.
真菌感染作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传染性疾病之一,是普遍的全球性问题。本研究通过在黑曲霉的孢子悬浮液中添加不同浓度的银杏内酯,收集黑曲霉菌丝体,评估黑曲霉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考察不同银杏内酯B和C对黑曲霉的抗真菌效果。透射电子显微镜扫描发现经银杏内酯B处理后的黑曲霉线粒体表现出明显的空泡化,基质结构被破坏;线粒体三羧酸循环中关键酶琥珀酸脱氢酶和苹果酸脱氢酶活性下降,线粒体膜电位降低,丙二醛和活性氧水平显著升高。研究结果初步揭示了银杏内酯以剂量依赖的方式损坏线粒体膜的完整性,破坏线粒体结构,进一步损害线粒体功能;银杏内酯B的抗黑曲霉效果要显著高于银杏内酯C。  相似文献   
47.
长非编码RNA KCNQ1OT1在多种肿瘤中高表达,但是在胃癌中的研究较少并且研究结果不一致,其在胃癌中具体的作用机制也缺乏相关研究。通过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 TCGA)公共数据库分析发现:KCNQ1OT1在胃癌中普遍高表达,且高表达KCNQ1OT1的胃癌病人预后不良,它与胃癌多种临床因素密切相关,尤其是与TP53的突变有明显的相关性,而且其表达与免疫细胞浸润明显相关;KCNQ1OT1在胃癌肿瘤细胞系中普遍高表达,敲低后可抑制胃癌肿瘤细胞的增殖能力,共表达网络分析发现,其表达与肿瘤代谢有密切的相关性;谷氨酰胺酶1(glutaminase 1, GLS1)在胃癌中普遍高表达,与预后不良密切相关,KCNQ1OT1与GLS1的表达具有明显的相关性,敲低KCNQ1OT1的表达可抑制GLS1 mRNA的表达,而过表达GLS1可以部分逆转敲低KCNQ1OT1造成的胃癌细胞增殖能力的下降,因此推测KCNQ1OT1可能通过GLS1调控胃癌肿瘤细胞的生长。本研究通过大数据及实验验证了KCNQ1OT1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功能,提示KCNQ1OT1有可能通过调控谷氨酰胺代谢来促进了胃癌的发生发展,这为分子靶向治疗胃癌的临床研究提供了新的靶点和思路。  相似文献   
48.
[目的] 研究桑椹肥大性菌核病菌分生孢子的生物学特性,诱导菌丝产生分生孢子的方法及产生途径,为桑椹肥大性菌核病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显微镜下面观察病果形成不同阶段以及人工诱导产生的分生孢子形态特征;测定不同温度和湿度对菌丝产生分生孢子的影响;分别用病果和人工诱导产生的分生孢子悬浮液接种健康的桑椹,统计其发病率;以不同发病阶段的病椹在PDA、诱导培养基上产生的菌丝和菌核为材料,通过qPCR方法检测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研究cAMP途径对于分生孢子形成的影响。[结果] C.shiraiana在温度为20℃-30℃,相对湿度为50%-80%条件下可以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人工诱导产生的分生孢子和病果中的分生孢子形态差异较大;病果中分生孢子悬浮液侵染健康的桑椹,其发病率为37%,而人工诱导产生的分生孢子对桑椹不具有侵染能力;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可在马铃薯片上被诱导产生;外源添加的cAMP影响菌丝的形态和分生孢子的形成,但不影响菌核的形成。AC含量在桑椹发病的第2阶段增长迅速,在发病的第3阶段和第4阶段迅速下降,PKA在发病的桑椹中始终没有表达。[结论] 桑椹肥大性菌核病病果可通过分生孢子造成再次侵染。分生孢子的形成对cAMP途径中的AC和PKA表达量起负调控作用。研究结果能够进一步增加我们对病原菌侵染桑果所需外界环境条件的理解,同时也进一步完善了C.shiraiana的侵染循环和分生孢子形成途径。  相似文献   
49.
拟双角斯氏线虫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拟双角斯氏线虫D-4-3品系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50.
伏令夏橙与宁波金柑属间体细胞杂种变异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伏令夏橙(Citrussinensis(L.)Osbeck)+宁波金柑(FortunelacrasifoliaSwingle)属间体细胞杂种在田间生长6年,树势较弱,新梢经常枯死,树冠参差不齐。染色体检查发现,除了四倍体之外,还存在其它倍性的细胞,呈嵌合体状态。酯酶同工酶图谱上,多数单株出现一条双亲没有的新带。RAPD分析结果表明,部分植株丢失了亲本的标记带型,表现出遗传上的不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