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4篇
  67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2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1篇
  196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野生动物对生境选择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40,自引:0,他引:40  
野生动物对生境选择的研究概况魏辅文冯祚建王祖望(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北京100080)关键词生境选择野生动物一般而言,生境指动物所生活的地方。除人类以外,所有动物只要环境中其最基本的资源条件如食物、水分和隐蔽场所等得到满足,且与气候、竞争者和捕食者...  相似文献   
22.
1982年,已知麝(麝属Moschus)在中国的分布范围扩展到安徽省。这个新发现的种群被命作一个新的分类单元,即Moschus moschiferus anhuiensis Wang,Hu et Yan,1982。 虽然过去把麝属(Moschus)认作单型属(Ellerman Morrison-Scott,1951),但Flerov(1952)和高耀亭(1963)已把它细分出3个互可区别的麝种。后一作者对这3种麝作了详细的描述,自那时起,评论家们认为那些描述的总的情况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23.
雄风称霸王     
正瑞兽在《兽谱》中,瑞兽竟然占了近六成的比例,如此众多具有传奇色彩的瑞兽,图文并茂地集中在一部图志中,它所蕴藏的深厚的历史、政治、宗教、美学和科技等内涵,值得读者进一步挖掘与探讨。譬如中国历代统治者,往往要借助于一些超自然力量的"瑞兽"的出  相似文献   
24.
在1997~2000年间,甘肃兴隆山麝场的圈养马麝发情交配的时间节律保持相对年间恒定,1996年麝场进行了大规模的圈群间动物调整,导致该年的马麝圈群进入发情较迟,发情持续时间也较其他年份长。总体上,圈养马麝的发情持续时间达3个月,而66%的的发情交配发生于1个月内(从11月21日~12月21日),发情季节(75%的发情完成累计时间)长36天。雌性圈养马麝发情的时间格局受圈养环境的季节性因子影响。饲养人员的饲养风格及各个饲养区内雌性马麝的社会行为的调节效应,各饲养区动物的发情时间格局有显著差异。年龄可影响马麝的发情交配,5.5岁龄以上的马麝发情定时更早。上一年度的繁殖成功与否和当年动物发情迟早无显著相关。野捕圈养麝群和其F1代圈群间的发情时间格局无显著差异。有较多发情周期的个体并不比发情周期仅1~2次的个体更早进入发情。  相似文献   
25.
本文为《兽类头骨测量标准》第四部分,在第一部分基本量度的基础上着重介绍了树目和灵长目各类群特有的量度及测量方法。  相似文献   
26.
普氏原羚昼间行为时间分配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在春(3~4月)、夏(6~7月)、秋(9~10月)3个季节内对385只次个体进行了231092s(64.19h)目标观察。对普氏原羚季节间的行为差异做了比较和方差分析:春、夏及春、秋两季间的采食时间比例差异显著(分别为D=0.1967>D0.05及D=0.2556>D0.05);移动时间比例在夏季与秋季间的差异极显著(D=0.05686>D0.01);在春秋、夏秋间的站立凝视时间比例的差异极显著(分别为D=0.10784>D0.01及D=0.07882>D0.01);卧息时间比例在3个季节间的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27.
圈养马麝夏秋冬活动格局的比较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2000年6月至2001年1月间,在甘肃兴隆山保护区麝场对46只圈养马麝进行扫描取样观察,记录其站立及运动、摄食、反刍和静卧4种行为,并对各行为的发生率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圈养马麝的活动有昼夜节律和季节变化,夏季活动型属于晨昏型偏夜型,秋季偏向昼夜型,冬季也属昼夜型但趋于白昼活动;除季节间分布不一的晨昏活动高峰期外,3个季节均有相对恒定的午夜(22:00-01:30)活动高峰;气温是影响圈养马麝活动格局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28.
西藏东南部兽类的区系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73年5—9月间,我们在西藏东南部进行了一次动物考察。此次考察范围在北纬28°10′—31°30′,东经94°10′—99°00′之间,工作地点主要集中于昌都地区各县(考察路线见图1),共采集标本489号,分隶于7目16科46属80种,其中获得一批国内及西藏自冶区的新纪录,现列示如下。  相似文献   
29.
2000年6月至2001年2月,采用焦点取样连续记录方法,对甘肃兴隆山自然保护区马麝(Moschus sifanicus)繁育中心的雄性马麝进行了行为取样。按马麝爬胯结果,将样本动物区分为爬胯成功雄麝和爬胯失败雄麝,并对两类群雄麝在非交配季节(6—10月)和交配季节(11月—翌年1月)的行为格局分别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单位取样时间(5 min)内,爬胯成功雄麝在非交配季节的摄食行为持续时间显著少于爬胯失败雄麝,而静卧和蹭尾行为的持续时间显著多于爬胯失败雄麝。爬胯成功雄麝在交配季节的静卧时间显著少于爬胯失败雄麝,而攻击行为、蹭尾及粪尿标记的持续时间显著多于爬胯失败雄麝。根据以上结果,在麝类迁地保护和驯养实践中,雄性马麝的静卧和蹭尾行为(尤其是蹭尾)可以作为其爬胯成功度及繁殖性能的行为判别指标。这为马麝驯养实践,尤其是在提高配种雄麝选取的直观性及可操作性方面提供了量化行为参数。  相似文献   
30.
兽类头骨测量标准Ⅰ:基本量度   总被引:20,自引:8,他引:20  
在大量查阅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依据国际上近百年形成的比较通用的测量标准,考虑到数值分类学对测量项目数的要求,根据不同类群形态差异,提出我国兽类学测量标准建议,为测量标准的统一和规范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