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吉林省发现绯鼠耳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吉林省集安市采到绯鼠耳蝠 (Myotisformosus)样本 5只 ,为吉林省蝙蝠科新记录。对其体型与头骨进行了测量。对回声定位声波进行了录制和分析 ,发现其回声定位声波为FM型 ,一次完整声波包括1~ 2个谐波 ,主频率 (5 4 5 4± 6 3 9)kHz,通过回声定位声波特征推测 ,绯鼠耳蝠在较简单的环境中捕食中等大小的昆虫。  相似文献   
22.
研究了飞行状态下的四种菊头蝠回声定位声波的识别方法.通过小波包分解得到各个频带能量作为识一别特征向量,用主成分分析法优化特征空间.提取少数几个主成分,这些主成分彼此不相关,符合特征优化的要求,以主成分向量作为BP神经网络的输入对蝙蝠的种类进行识别.个体识别正确率达到了80%以上,表明基于小渡包分解和神经网络识别的方法对蝙蝠回声定位声波进行识别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3.
八种菊头蝠回声定位声波频率与体型的相关性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菊头蝠回声定位声波中含有强的恒频(con-stant frequency,CF)组分,通常在开始和结尾伴有短的FM组分(Schnitzler,1968).飞行状态能影响回音信号(张树义等,1999).在飞行中,蝙蝠发出的频率变低以补偿由飞行速度引起的多谱勒变化,返回的回声接近于蝙蝠停止时的声波频率(Schnitzler,1968).回声定位声波的频率随蝙蝠年龄和季节的变化会产生一些变动,但如果频率被身体结构制约,CF组分频率在蝙蝠静止时会保持相对恒定(Vater,1987;Heller et al.,1989;Joneset al.1994).Francis et al.(1998)对19种菊头蝠、Heller et al.(1989)对26种菊头蝠进行了体型测量和回声定位声波信号的测定,得出结论为:菊头蝠回声定位声波中CF组分的频率与体型大小成负相关.但Jones(1992)和Jones et al.(1993)认为体型大小对菊头蝠回声定位声波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24.
同一山洞中五种蝙蝠的回声定位比较及生态位的分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对同一山洞中5种蝙蝠的回声定位叫声和外部形态作了比较分析,根据蝙蝠回声定位叫声,形态特征与捕食策略之间的联系,并结合部分的野外观察研究,推断其捕食生境及捕食策略,并对洞中5种共栖蝙蝠的生态位分化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如下:(1)南蝠(Ia io)在地面或树冠中间的开阔空间捕食个体较大的昆虫;(2)大鼠耳蝠(Myotis myotis)主要以掠食性方式(gleaning) 捕食森林或草地地表面的昆虫;(3)黄大蹄幅(Hipposideros pratti)主要在树冠周围或树冠上方进行捕蝇器式(Fly-catching)(即倒挂于一固定枝条或地点,探索周围飞行或接近的昆虫,探索到后捕捉回原倒挂地点再进食)或飞行捕食,它主要捕食个体较大的甲虫;(4)角菊头蝠(Rhinolophus cornutus)主要在较密集树木中(枝叶间),农田及树木周围捕食型较小的翼拍动昆虫;(5)三叶蹄幅(Aselliscus wheeleri)是在树木,灌丛或在其周围空间内捕食较小的翼拍动昆虫,但其食性可能菊头蝠不同,根据以上研究结果,认为这5种蝙蝠的取食生态位存在着明显的分化。  相似文献   
25.
对虾暴发性流行病的群体感染及投饲蝇幼的抗病机制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对虾的室内人工感染和野外群体感染,建立了对虾暴发性流行病的群体感染模型,分析了投饲绳幼的抗病机制。结果表明,合理投饲蝇蛆的对虾,50%死亡时间较对照组延迟3-5倍;病毒感染对虾7-10d前投喂蝇幼,蝇幼激活了对虾酚氧化酶系统,酚氧化酶活力较对照组提高约3倍;对虾群体感染模型的建立,直观地说明了蝇幼在提高对虾抗杆状病毒感染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6.
普通长翼蝠福建亚种不同行为状态下回声定位声波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普通长翼蝠福建亚种为中国的地方性亚种。采用超声波监听仪和Batsound3 10软件对其回声定位声波进行录制和分析,发现回声定位声波为中等长度的FM型,伴有1~2个谐波,声波主频率为49 35±4 24kHz,一次完整声波的声脉冲时间为3 46±1 63ms,两次声波间的声脉冲间隔为96 09±33 84ms。分析表明,普通长翼蝠福建亚种在飞行和手持状态下的回声定位声波声脉冲时间均小于其悬挂状态,飞行状态下声脉冲间隔时间是各种状态中较小的,而飞行状态下回声定位声波的主频率则为所有状态中最高的,说明蝙蝠在飞行中要面临复杂的环境,辨别较多的障碍物,因此利用高频率声波进行回声定位,才能实现灵活复杂的飞行。  相似文献   
27.
冯江  李振新  陈敏  刘颖  张喜臣  周江  张树义 《生态学报》2003,23(9):1712-1718
大足鼠耳蝠(Myotisricketti)是中国特有蝙蝠,其回声定位声波和捕食策略国内外均无报道,对大足鼠耳蝠该方面的研究报导是国内首次。大足鼠耳蝠体型较大,具有强大的后足,足上有强而有力的弯曲的爪,尾膜和距很长。大足鼠耳蝠回声定位声波为FM(调频)型,一般具有1~2个谐波,主频率较低(37.78±1.04kHz),调频带较宽(第一谐波频带宽为42.02±6.98kHz,第二谐波频带宽为25.79±7.89kHz),声脉冲时间较长(2.91±0.54ms),声脉冲间隔时间变化较大(32.30±15.10ms),能率环较高(11.27±5.84%);野外观察发现,大足鼠耳蝠主要在低水面上空飞行,利用大足从水面捕食猎物(拖网式捕食),猎物主要由鱼类组成。即分析和讨论了大足鼠耳蝠形态特征、回声定位特征和捕食策略的相互适应性。  相似文献   
28.
南蝠回声定位叫声的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蝙蝠科是翼手目中种类最繁多、分布最广泛、进化最成功的科之一 ,全球共有 42属 35 5种(Nowak ,1991)。该类群的大多数物种都以超声波回声定位来进行捕食 ,其回声定位行为的多样性以及捕食策略的多样性 ,一直都是动物生态学中的研究热点。南蝠 (Iaio)属蝙蝠科南蝠属 ,为单型种 ,主要分布于我国 (罗蓉等 ,1993)。它是蝙蝠科中体形最大者 ,以前对其生态学方面的研究非常少 ,而对其回声定位的研究则未见报道。南蝠捕食时的叫声与飞行及悬挂状态下的叫声的基本特征一致 (声谱图及谐波等 ) ,仅在叫声次数上有一定差异。因此本文将录制南…  相似文献   
29.
30.
大棕蝠江南亚种回声定位声波特征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自建录音棚内录制大棕蝠汀南亚种Eptesicus serotinus andersoni不同状态下的同声定位声波,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方法埘小同状态下的声波参数进行显著性差异分析和均值的多重比较,结果表明,大棕蝠江南亚种回声定位声波为短的、宽带的且能量大部分集中在第1谐波的调频型声波,伴有3~4个谐波.并且飞行、悬挂和手持状态的各声波参数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悬挂状态同声定位声波的声脉冲持续时间大于飞行和手持状态,飞行状态下回声定位声波声脉冲间隔最小,但同声定位声波的主频率为所有状态中最高的.回声定位声波的这些特征及差异体现了与其捕食策略和捕食生境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