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2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7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3篇
  1973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21.
122.
近年来,中医药治疗甲型H1N1流感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尽管目前临床对甲型H1N1流感的治疗仍以西药为主,但西药抗病毒药存在副作用大,易引起耐药性等缺点,限制了治疗的效果。中医治疗甲型H1N1流感则具有独特的思路,根据甲型H1N1流感不同进展阶段的不同证型,选择不同的中药进行"辨证论治",不仅能减轻西药的不良反应,而且在疾病的治疗上也有独特的功效。我们总结了近来学者们对中医成药治疗甲型H1N1流感的临床及基础研究,将甲型H1N1流感分为轻、中、重三种,并分别根据症状与中医证型相匹配,梳理了临床用于治疗甲型H1N1流感的中医成药的适应证型与作用机制。因此,在西药进行抗病毒治疗的同时,根据疾病进展不同阶段的中医的证型,选用不同的中医方药,可有效减少西药的不良反应,取得更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23.
不同模式对虾养殖的自身污染及其环境效应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虾养殖污染主要来源于过量的饵料,对虾排泄物、粪便和生物遗骸溶出或分解产生的N、P营养盐和有机质,以及在养殖过程中所投放的化学或抗生素类药物残留。本文根据有关调查和研究的资料,阐述对虾养殖自身污染的机制,着重分析目前我国南方较为普遍的高位池和低位池对虾养殖模式的特点与自身污染的关系及其环境效应,并提出针对这两种养殖模式的污染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24.
4 种不同脂肪源对太平洋鲑生长和体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日粮中添加11.5%的4 种不同来源脂肪饲养180 尾初始重约为110g 的太平洋鲑(Oncorhynchus spp.)于水泥池中56d。实验分4 组,每组3个平行池,每池15尾鱼。研究日粮中4 种不同来源脂肪对淡水养殖太平洋鲑生长性能、体组成与品质的影响。4 组脂肪源分别为鱼油(实验1 组)、大豆油(实验2 组)、大豆磷脂(实验3 组)和玉米油(实验4 组)。实验表明:(1) 实验各组太平洋鲑存活率相似,但大豆磷脂组的特定生长率显著好于鱼油组、大豆油组和玉米油组(P0.05)。大豆磷脂组、大豆油组和玉米油组的饲料效益显著好于鱼油组(P< 0.05); (2) 大豆油组、大豆磷脂组和玉米油组太平洋鲑肠系膜脂肪与肝脏脂肪含量不同程度低于鱼油组,而肌肉中脂肪含量不同程度低于鱼油组; (3) 实验各组太平洋鲑肝脏脂肪、肌肉脂肪和肠脂中总多不饱和脂肪酸组成基本相似,但玉米油组、大豆磷脂组和大豆油组太平洋鲑总n-3 多不饱和脂肪酸比例较鱼油组显著下降,而总n-6 系多不饱和脂肪酸比例显著提高(P<0.05);(4) 玉米油组、大豆磷脂组和大豆油组太平洋鲑血浆中脂肪分解酶、甘油三酯和高密度脂蛋白指标较鱼油组不同程度上升;(5) 实验各组太平洋鲑解剖组织学检查未见异常病理变化。实验结果表明,淡水养殖条件下,太平洋鲑日粮中脂肪以添加大豆磷脂的生长性能最好,大豆油、玉米油和鱼油效果相似,添加玉米油、大豆磷脂和大豆油均不影响太平洋鲑健康状况和品质。    相似文献   
125.
126.
向筑  张竞男  宋平  胡珈瑞  钟扬 《遗传》2006,28(2):171-178
应用RT-PCR, 从真骨总目(Teleostei)5目15种鱼类中首次克隆了核糖体大亚基蛋白L15 (RPL15, ribosomal protein L15) 的完整cDNA序列。以海鲢形亚组(Elopomorpha)的鳗鲡作为外类群, 对这些真骨鱼类的核糖体蛋白L15 cDNA序列进行了系统发育分析, 结果表明: (1)RPL15基因在真骨鱼类等许多真核生物进化中高度保守; (2)系统树中各物种之间的关系与形态分类一致。RPL15编码区适合于真骨鱼类目以上分类阶元的分子系统学研究。   相似文献   
127.
目的观察局部转染早期生长反应因子-1(Egr-1)的特异脱氧核酶(ED5)对球囊损伤颈总动脉后内膜增生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表达的影响,并初步探讨ED5抑制球囊损伤后内膜增生的机制。方法96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24只。除假手术组外均应用2F球囊导管行颈总动脉内膜球囊损伤术,术中采用转染试剂FuGENE6介导ED5转染至损伤后大鼠血管中,以假手术组、单纯损伤组,FuGENE6组作为对照。术后3、7、14、21d处死动物每组6只。应用HE染色,RT-PCR,Western-blot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后内膜增生情况和TGF-β1的表达及ED5对它们的影响。结果(1)内皮损伤后3d内膜增厚不明显,7d内膜开始增厚,14、21d时内膜明显增厚。(2)TGF-β1mRNA于术后3d开始升高,7d达高峰,14d时下降。TGF-β1蛋白表达于术后3d开始升高,14d达高峰。(3)转染ED5治疗后,在各个时间点内膜增厚程度减轻,TGF-β1表达减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血管内皮损伤后内膜增生过程中TGF-β1表达增加,ED5能抑制TGF-β1的表达,从而减轻血管损伤后内膜的增生。  相似文献   
128.
微波对阿维拉霉素产生菌诱变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阿维拉霉素产生菌SV微波诱变效应的研究发现:菌株SV对微波敏感(微波处理60s,SV菌株存活率低于10%),菌落形态变化大。微波诱变处理最佳作用方式为培养皿不加盖、快速冰上冷却,最佳处理时间为50s(其正突变率25.3%)。通过微波诱变处理、阿维拉霉素推理筛选,最终获得一株稳定性良好,阿维拉霉素产量达到21.5mg/L,较出发菌株提高119.4%的突变株SV-15。  相似文献   
129.
概述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辽宁省食用菌产业生产和管理现状,分析了疫情对辽宁省食用菌产业产前、产中、产后的影响,指出了原辅料准备、菌种(棒)生产、养菌管理、产品销售以及人员用工、交通物流等存在的诸多问题,明确了疫情对食用菌产业结构、销售市场结构、投资市场结构主要的影响因素,提出了应对交通不畅、劳动力匮乏、资金短缺、技术缺乏的具体措施,并对辽宁省食用菌产业健康持续高质量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30.
为明确奇台沙蜥(Phrynocephalus grumgrzimailoi)和旱地沙蜥(P. helioscopus)体况指数的年龄性别特征, 及其与海拔、年均温、年降水量、平均日较差之间的关系, 我们测量了阿勒泰地区84只奇台沙蜥与176只旱地沙蜥的体况数据, 用log体重/log头体长表示体况指数。结果显示: (1)旱地沙蜥与奇台沙蜥间体况指数差异显著。(2)旱地沙蜥体况指数雌雄两性差异不显著, 奇台沙蜥体况指数雌雄两性差异显著。(3)两种蜥蜴成体与亚成体间体况指数均差异明显。(4)以月份为单位, 奇台沙蜥体况指数月份差异明显, 旱地沙蜥体况指数月份差异不明显。(5)年均温对奇台沙蜥体况指数有重要影响, 而年降水量为补充因子, 主要通过与其他生态因子组合发挥作用, 海拔对旱地沙蜥体况指数有影响。这些结果表明两种沙蜥对不同环境因子的反应不同, 在不同环境的适应度也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