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0篇
  免费   47篇
  国内免费   217篇
  734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5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2篇
  1975年   3篇
  1965年   1篇
  1963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背联体贻贝棘尾虫的每一虫腹面含有相当于正常棘尾虫的腹面纤毛系统,背联两虫任意一侧属于一虫的背面有4列背触毛,它们的排列分布相似于正常棘昆虫的第1—4列背触毛,另一虫背面打2列背触毛,它们相似于正常棘尾虫的第5、6列背触毛。结果表明,背联体棘尾虫是其中两虫各以背面第4列和第5列背触毛之间的皮层区相联接形成的。也有的背联体中背部皮层联接区有变化。无性分裂中背联两虫皮层纤毛结构的形态发生相似于正常棘尾虫,并且两者其皮层纤毛器如口围带、额腹横棘毛、左、右缘棘毛和背触毛等相应结构的发育是同步进行的,推测背联两虫的皮层发育既是相对独立的,又有某种机制控制着相互间的协调。背联体棘昆虫在无性生殖周期中总是经历着一个调节成单体的过程,认为这于背联两虫都具有一套结构功能正常的运动胞器(特别是口围带),而产生向不同方向运动的“不协调”的力有关。  相似文献   
102.
微生物感染之后,在起一次性作用的抵抗因子中,除血清中的抗体之外,还有溶菌酶,β-细胞溶素等若干杀菌因子。抗体特异性地跟抗原结合之后,能使血液中的补体活性化,从而杀伤带抗原的细胞或促进吞噬细胞(如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溶菌酶、β-细胞溶素等杀菌因子不同于抗体,它们不借助补体,而是直接作用细  相似文献   
103.
一株新的拮抗细菌SL19及其抑菌活性物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防菌SL19对多种植物病原菌有抑菌活性。通过形态观察、生理生化实验和基于16S rDNA同源性序列分析构建系统发育树,鉴定该菌为Bacillus velezensis。利用对峙实验测定了该菌的抑菌谱,发现该菌对大丽轮枝菌、尖孢镰刀菌、灰葡萄孢菌、立枯丝核菌、疮痂链霉菌等多种植物病原微生物有明显的抑菌作用。利用硫酸铵盐析法分离纯化活性物质,并对其理化性质进行初步探索显示:抑菌活性物质经60°C、80°C处理20 min后的抑菌活性不变;经100°C处理20 min,活性降低为原来的75.3%;经120°C处理20 min后抑菌活性完全丧失。对胰蛋白酶、胃蛋白酶、蛋白酶K、氯仿、紫外光均不敏感,SDS-PAGE检测发现该抑菌活性物质中含有分子量约为50 kD的蛋白质,初步推测该菌分泌的抑菌活性物质主要是蛋白质类物质。实验表明,该抗菌蛋白能够抑制大丽轮枝菌菌丝的生长及孢子的萌发,为该菌用于生物防治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4.
遥感在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33,自引:7,他引:33  
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 (简称NPP)是指绿色植物在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所累计的有机物数量 ,是由光合作用所产生的有机质总量中扣除自养呼吸后的剩余部分。它直接反映了植物群落在自然环境条件下的生产能力。据研究 ,在假使生态系统的呼吸作用保持恒定的条件下 ,植被NPP每增长 2 %就会净吸收 1Gt(10 15t)的C(碳物质 ) [3 8] 。所以 ,近几年来各国学者对NPP的研究倍受重视 ,尤其在国际生物学计划 (IBP)期间进行了大量的植物NPP的测定 ,并以测定资料为基础联系环境因子建立模型对植被NPP的区域分布进行评估 ,极大地促进了…  相似文献   
105.
建立稳定表达人RANTES基因的夏枯草细胞克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在中药细胞中表达人源有用基因 ,以增强其特异药理活性 ,将克隆自人外周血淋巴细胞 (PBL)mRNA的RANTES基因经Ti质粒衍生的中间表达载体pROKII导入携带pAL44 0 4质粒的根癌农杆菌LBA44 0 4菌株中 ,并采用叶盘共培养法转化离体培养夏枯草细胞 ,经Southern杂交确认RANTES基因在转化细胞基因组中的整合 ,用RT -PCR扩增、Western印迹杂交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ELISA)分析转化细胞中RANTES基因的表达 ,以PBL的过氧化物酶活性作为重组RANTES对细胞趋化性诱导的检测指标。结果表明 ,RANTES基因已在转基因夏枯草细胞中整合 ,并已形成稳定表达RANTES基因的细胞克隆 ,为进一步培育具有特异药理活性的转基因夏枯草植株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6.
目的:研究阿托伐他汀联合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冠心病合并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从2011年1月到2013年1月,在我院共有96例病患被诊断为冠心病合并脑梗死。以数字法随机分成观察组(48例)和对照组(48例)。对照组每天口服苯磺酸氨氯地平,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口服阿托伐他汀钙片。对比两组疗效及病患血脂水平。结果:观察组疗效为优者占比62.50%(30/48),优良率为91.67%(44/48),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9.58%(19/48),75.00%(36/4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治疗后TC(4.74±1.20)mmol/L,显著性低于对照组(5.22±1.15)mmol/L,TG(1.06±0.30)mmol/L,显著性低于对照组(1.51±0.28)mmol/L,LDL-C(3.19±0.51)mmol/L,显著性低于对照组(3.87±0.25)mmol/L,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冠心病合并脑梗死,不仅可明显提升治疗效果,还可减少病患的并发症的发生。方便安全,值得临床推荐。  相似文献   
107.
目的 研究香叶挥发油对白色假丝酵母生物膜形成的影响。方法 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香叶挥发油,GC-MS分析其成分,测定其对白色假丝酵母的MIC、MBC,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白色假丝酵母生物膜的形成,制备小鼠白色假丝酵母菌阴道病模型,观察香叶油治疗效果。结果 香叶挥发油提取率为1.83%,分析出22个成分,主要成分为5-甲基-2-异丙烯基环己酮、3,7-二甲基-2-辛烯-1-醇、(顺)香叶醇、异香叶醇、香叶醇和甲酸香茅酯,MIC值为0.3625%,MBC值为0.6250%,激光共聚焦结果显示不同浓度香叶油均可显著抑制白色假丝酵母生物膜形成,动物实验结果显示香叶油可抑制小鼠阴道炎症改变。结论 香叶油用于治疗白色假丝酵母引起的阴道炎机制可能与其影响细菌生物膜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108.
大学教育应以建设创新型国家为己任,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服务。根据分子生物学课程的特点,从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两方面同时入手,结合教师的科研情况、学科的前沿动态以及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等几方面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行尝试,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09.
斯氏油脂酵母在以百草枯作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中能降解百草枯,但其机制尚不清楚。为分离鉴定斯氏油脂酵母中降解百草枯的相关基因,本研究通过构建斯氏油脂酵母的Fosmid文库,用百草枯作为筛选标记,成功筛选到7个百草枯抗性的大肠杆菌克隆。对阳性克隆插入片段进行了测序分析,并对真核基因进行注释。结果在插入片段中发现了nmrA基因及氮代谢相关基因,nmrA是真菌在限氮的条件下才激活的氮代谢相关基因,能调控激活下游的次级氮代谢基因家族,分解那些不常见的氮源。这提示斯氏油脂酵母可能也具有氮的次级代谢调控机制,在百草枯作为唯一氮源的环境下斯氏油脂酵母能激活次级氮代谢相关基因,分解代谢百草枯。  相似文献   
110.
中国社会经济快速转型背景下土地利用变化所引发的环境问题被广泛关注。以土地利用现状遥感监测数据和统计资料为数据源,借助ArcGIS和SIMCA-P软件平台,基于"三生"空间视角,通过生态环境质量指数测度了1980—2018年甘肃省土地利用转型的生态环境效应,并运用偏最小二乘法揭示生态环境质量演变的驱动机制。研究发现:(1)"三生"空间结构演化和地域分异显著。生产、生活空间集中分布于河西走廊、陇中和陇东黄土高原并呈扩张态势;生态空间主要分布于陇南山地、甘南高原、祁连山地和河西走廊以北地带且整体呈缩减趋势;生产、生活空间的增长源于对生态空间的侵占。(2)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和恶化趋势并存,整体上经历了先下降后上升的"U"形演化过程;空间上呈"东南高-西北低"的分布特征,空间格局演化具有明显的集聚性。(3)生态建设、科技进步等对生态环境改善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人口增加、社会消费水平提升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生态环境压力;对外贸易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具有双面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