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69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5篇
  1978年   19篇
  1977年   28篇
  1976年   15篇
  1975年   27篇
  1974年   20篇
  1973年   3篇
  1965年   3篇
  1964年   5篇
  1960年   2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2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01.
自1973—1974年以来,在湖北荆州地区微生物站筛选出一批棉铃虫病毒毒株,其毒力均为80%以上,有的高达100%。其中毒力较强而又比较稳定的VHA-273,经病虫组织切片观察,确定其为核多角体病毒。1974—1975年除对棉铃虫病毒病的组织病理变化作了初步观察外,又继续在室内外对病毒的毒力、剂量与虫龄、温度的关系,及寄主饲料对病毒产量的影响等,进行了一系列的试验,并用VHA-273生产部分病毒,为大田防治试验作了准备。 1975年7—9月,用VHA-273生产的病毒,在湖北公安县雷州公社约102亩的早发棉田进行示范试验,对第2代及第4代棉铃虫的防治效果,先后调查了5次,最后对试验田、对照田及邻田又作了天敌调查,结果均表明试验田的虫口下降率,花、蕾及青铃受害率等,均低于1605+DDT及西维因的对照田,为棉田的生物防治提供了有希望的微生物农药。 VHA-273棉铃虫核多角体病毒,对烟青虫的毒力很强,对两种害虫能交叉感染。因此,它可用于烟青虫的防治。  相似文献   
102.
最早实现灵芝室内栽培研究记实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灵芝是大型真菌,我国古代就有用灵芝治疗某些疾病之记载。近年来由于中医药学的发展,灵芝的深入研究和开发迫在眉睫。本文是关于最早成功地实现了灵芝室内栽培的记实,经两次较大数量和一定规模试验证实,空气湿度在灵芝正型结盖中起着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03.
104.
105.
从胜利油田±壤中分离了一株革兰氏阳性,无芽孢,无鞭毛,好气的细菌S114。它在普通牛肉汁培养基上菌落圆形,边缘细齿状,呈法螺红至芙蓉红色。菌体短杆状至棒状,单个或“V”字形排列。能由葡萄糖、果糖、甘露糖、蔗糖、甘露醇、海藻糖和甘油产酸不产气,能以柠檬酸盐和其它多种有机酸盐作为唯一碳源。能以无机氮为氮源并以石油或液体石蜡为碳源发酵产生粘多糖。经鉴定认为S114是棒状杆菌属的一个新种。命名为产胶棒状杆菌(Corynebacteriumgummiferum nov. sp. Wang et Yang)。  相似文献   
106.
金褐霉素是从我国土壤中分离得到的链霉菌R-22所产生的一种抗真菌物质,对多种酵母型及菌丝型真菌有作用,但对细菌无作用。链霉菌R一22经分类鉴定证明为一株新的链霉菌,命名为金褐链霉菌(Streptomyces aureofuscui n. sp.)。金褐霉素经理化性质的研究证明是一个新的四烯类抗菌素。它的急性毒性:对小白鼠LD,。腹腔注射为2{.68土2.36毫克/公斤,静脉注射为28.27±2.49毫克/公斤。金褐霉素目前在临床上用于冶疗真菌性角膜溃疡,有明显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7.
本文报道了从桂林湖泥中分离得到的一株小单孢菌(实验室编号S-190)的形态、培养特征和生理生化特性的研究结果,发现与已知的相近种都不相同,是一个新种。鉴于它产建力复霉素s,定名为力复霉素小单孢菌(Micromonospora rifamycetican sp.)。  相似文献   
108.
一般认为,一个细胞内线粒体的来源,可以有多种途径。在细胞分裂吋,线粒体同时大致相等地分摊到每个子细胞中去;在细胞不进行分裂的时候,线粒体本身可以一分为二进行增  相似文献   
109.
110.
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京郊广大革命干部、贫下中农积极开展“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全面贯彻农业“八字宪法”,实行科学种田,农业生产有了很大发展。在农作物地下害虫防治工作上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局部地区地下害虫为害仍较重,如1973年通县侉店公社西庄大队、延庆城关公社解放街大队分别有20亩和30亩春玉米因蛴螬为害而改种。1974年通县、大兴县等县区也有小面积的小麦和玉米遭受严重为害。至于少量缺苗、断垄的,仍常可遇见。 早在1951—1953年,有人曾对京郊地区蛴螬做过调查研究(见《昆虫学报》1960年10卷2期)。近年来,我们和广大群众一起,对蛴螬的种类、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和防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