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7篇
  免费   39篇
  国内免费   16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5年   1篇
  1965年   3篇
  196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本文分析了以阴道超声检测子宫肌瘤74例,子宫腺肌病50例的诊断,其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1.9%,83.3%。本文综合分析子宫肌瘤,腺肌病的鉴别诊断要求,并重视共它合并症同时并存的诊断要点分析,以提高诊断率。  相似文献   
42.
RNA病毒感染性转录体的制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构建感染性转录体已成为研究RNA病毒复制,表达,致病机制等的有力工具。感染性转录体可通过cDNA克隆经体内或体外转录获得,也可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产物直接转录获取。DNA聚合酶引起的点突变、cDNA克隆的稳定性,转录体长度多态性、病毒基因组的5‘和3’端序列等均可影响转录体的感染性。  相似文献   
43.
目的:探讨重楼/七叶一枝花(Paris polyphylla)的醇提物单体pp-10诱导人胃癌BGC-823细胞凋亡和自噬及其分子机制。方法:采用MTT法和克隆形成抑制实验观察不同浓度的重楼单体pp-10对人胃癌BGC-823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Hoechst33342染色法检测pp-10作用于人胃癌BGC-823细胞后细胞核形态的改变;Annexin V-FITC/PI双染法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ting检测重楼单体pp-10对细胞凋亡和自噬相关蛋白Caspase-3、Caspase-9、(ADP-核糖)聚合酶(PARP)、Bax、Bcl-2、LC3、P62以及PI3K/Akt信号通路相关蛋白(Akt、p-Akt、m TOR、p-m TOR、P70s6k、p-P70s6k)表达的影响。结果:重楼单体pp-10能显著抑制BGC-823细胞的生长,作用呈时间-效应关系及剂量-效应关系;克隆形成抑制实验表明随着pp-10浓度的增加,细胞克隆形成逐渐减少,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可见其细胞核固缩、边聚、裂解等细胞凋亡形态学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显示,随着作用药物浓度的增高,其凋亡率逐渐升高;Western blotting结果表明,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线粒体相关凋亡信号通路蛋白Caspase9、Caspase3及PARP均出现酶切活化条带,细胞促凋亡蛋白Bax的表达水平增加,抗凋亡蛋白Bcl-2减少,自噬相关蛋白Ⅱ型LC3增加,P62蛋白减少,p-Akt蛋白的表达水平下降,Akt下游蛋白p-m Tor、p-p70S6K表达减少。结论:重楼单体pp-10通过抑制BGC-823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和自噬,与下调P13K/Akt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44.
胶内酶切是蛋白质组研究中衔接电泳分离和质谱鉴定的重要环节,对最终的蛋白质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有显著的影响。该技术自1992年初步建立以来,一直处于不断完善中,出现了种类繁多的改进方案。为了更有效地利用胶内酶切技术,从凝胶脱色、杂质去除、蛋白酶切、肽段提取4个方面归纳整理了近年来蛋白质胶内酶切技术的主要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45.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是我国重要的水稻病害之一,但是在水稻种质资源中尚未发现抗细菌性条斑病单个主效基因。利用农杆菌介导的转化系统将从玉米中克隆的细菌性条斑病非寄主抗性基因Rxo1转入我国2个杂交稻恢复系和2个常规水稻品种。转基因植株的PCR和Southern分析结果表明Rxo1基因已整合到受体基因组中,Rxo1基因单拷贝整合的转化体在自交T1代呈现抗感3∶1分离。人工接种实验和病菌的生长曲线表明携带Rxo1的转基因植株对水稻细条病菌可以产生过敏性抗病反应。上述结果为利用非寄主抗性基因防治该病害提供了有用的信息。  相似文献   
46.
为分析澜沧江流域北部人食用蜂蜜中毒的原因,于2013年6—9月份,对该区域蜜蜂和蜜源植物的分布情况进行了调查,观察蜜蜂采集有毒蜜源植物的行为,并进一步调查了蜜蜂巢内蜂蜜、蜂花粉的储存情况,采集了中华蜜蜂蜂蜜样品,进行蜂蜜孢粉学与营养生态位分析。该区域有大量采用传统方式进行人工饲养的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及少量野生中华蜜蜂、黑色小蜜蜂(Apis audreniformis)、黑色大蜜蜂(Apis laboriosa smith)群体分布;人工饲养的中华蜜蜂蜂巢内部结构与野生中华蜜蜂蜂巢相似,为自然蜂巢,内有充足的蜜粉储存,部分蜂群蜂巢内虫害严重。该区域内主要蜜源植物为荞麦(Fagopyrum esculentum Moench),其他零星辅助蜜源较多,部分地点南烛(Vaccinium bracteatum Thunb)、昆明山海棠(Tripterygium hypoglaucum(Levl.)Hutch)连片集中分布。对中华蜜蜂蜂蜜进行孢粉学和营养生态位分析,结果表明:中华蜜蜂蜂蜜标本中含有有毒蜜源植物南烛、昆明山海棠花粉,部分样品中南烛、昆明山海棠的花粉含所占比例较高;中华蜜蜂的营养生态位宽度为0.22,比其他地区中华蜜蜂生态位指数小,推测澜沧江水电枢纽的修建等人为原因已对蜜蜂种类、蜜源植物的物种组成、群落结构造成了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47.
目的了解江西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蛇类资源现状。方法 2014年7月22日~8月4日采用样线法对江西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资源展开调查。结果本次调查记录蛇类动物14种,隶属1目3科12属,以游蛇科为主,占遇见蛇类物种总数的78.6%。大眼斜鳞蛇(Pseudoxenodon macrops)为江西省蛇类新纪录。调查过程中蛇的遇见率为0.88条/km,数量较多的福建竹叶青蛇、山溪后棱蛇和黄链蛇,遇见率分别为0.31条/km、0.24条/km和0.11条/km。结论江西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福建竹叶青蛇、山溪后棱蛇和黄链蛇等常见种的数量较为丰富。  相似文献   
48.
中微量元素和有益元素对水稻生长和吸收镉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中微量元素和有益元素对水稻生长和吸收镉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所有测试的元素和施用方法中,硅酸钠叶面喷施显著增加稻谷产量,而碳酸钙、硼酸、硅酸钠土施和亚硒酸钠显著降低了稻谷产量。镁、锌、铁的盐酸盐形态对水稻籽粒的增产效果优于硫酸盐形态,而钙、铜的硫酸盐形态增产效果略高于盐酸盐形态。在钙、镁、硫三种中量元素中,钙增加了水稻籽粒中的Cd浓度和吸收量,而镁和硫则降低了籽粒中的Cd浓度和吸收量,以硫磺粉处理为最低。稻草中的Cd浓度和总量均以氯化镁处理为最高,硫磺粉处理最低。镁能有效抑制Cd从秸秆向籽粒的转移,其盐酸盐优于硫酸盐。在微量元素中,锌对水稻Cd的吸收抑制作用最为显著,其次是铜,而有益元素肥料硅酸钠叶面喷施则显著增加了稻谷中的Cd浓度和吸收量。硫酸亚铁、氯化锰、氯化铜、硼酸和硼砂处理都能有效地抑制Cd从秸秆向籽粒的转移,而硅酸钠叶面喷施和锌处理则促进了Cd的转移,表明硅酸钠抑制水稻吸收Cd的机制很可能发生在土壤中,而非在植株体内或地上部分。在Cd污染土壤上选用适宜的中微量和有益元素肥料及其施用方法,能有效降低水稻对镉的吸收和稻米中的Cd含量。  相似文献   
49.
以红曲菌丝体为原料,通过单因素实验及Box-Behnken设计响应曲面分析优化了红曲色素的提取工艺条件。通过实验,得到了提取率的回归方程Y=0.923-0.011X1-0.011X2-0.017X12-0.027X22-0.026X32-0.028X1X2-0.019X1X3,通过对模型解逆矩阵得优化方案:乙醇浓度X1=66%、超声功率X2=200 w、提取温度X3=52℃,模型预测结果为92.5%。在该工艺条件下进行验证实验,提取率达到92.1±0.6%(n=3)。  相似文献   
50.
目的:利用MassARRAY分子量阵列分析系统检测胃癌组织PIK3CA基因突变。方法:从胃癌石蜡包埋组织中提取基因组,PCR反应扩增目的基因片段,MassARRAY分子量阵列分析系统检测PIK3CA基因突变;焦磷酸测序验证检测结果。结果:中国西部地区144例胃癌组织样本中PIK3CA_E542K(1624G>A)突变携带率为77.6%,PIK3CA_E545K(1633G>A)突变携带率为84%。MassARRAY分子量阵列分析系统检测结果与焦磷酸测序结果达到100%吻合。结论:建立了MassARRAY分子量阵列分析系统检测基因突变的方法,初步建立了中国西北地区汉族人群胃癌组织PIK3CA基因PIK3CA_E542K(1624G>A)和PIK3CA_E545K(1633G>A)位点突变频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