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7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157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9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2篇
  1975年   2篇
  1965年   2篇
  196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AFLP技术运用于小麦种子超干燥保存遗传完整性的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小麦种子被干燥和超干燥至9.0%,8.0%,7.0%,6.0%,5.0%,4.0%后,密封包装于江西南昌常温保存。保存五年后,发芽结果表明,小麦种子于亚热带地区常温保存,必须先经过干燥密封包装。种子最适含水量介于7.0%~9.0%之间。不同品种阃有差异。种子经发芽生长至三叶一心期,取幼苗(茎与叶),用AFLP分子技术对其单株及20株的混合样品进行遗传稳定性鉴定。结果表明,每对引物的AFLP图谱谱带丰富,不同引物的清晰带有26至52条,不同品种间差异带在3至6条。同一品种不同的含水量之间AFLP图谱谱带整齐划一,未见明显差异。同一含水量不同混合样品或单株样品间也未见差异,表明小麦种子经干燥、超干燥后于亚热带地区(江西南昌)常温保存五年后。在AFLP分子水平上未见遗传变异。同时本研究也为贮藏种子的遗传完整性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2.
采用随机矩阵理论方法研究了肝癌的基因表达网络。通过标准误差分析,得到了从富含噪声的肝癌基因网络中分离出真实肝癌基因网络的、去躁最充分的关联系数,分析了由此获得的基因表达网络的13个基因功能模块,发现这些模块与肝癌的产生和发展有密切关系。基于随机矩阵理论的方法克服了以往模块识别方法带有主观因素且不能去除噪声因子的缺陷,是一种有效去除随机噪声、识别基因模块、简化基因网络的方法。由于基因数目的众多及细胞生物过程的复杂性,从整体的角度系统研究肝癌基因表达谱,对理解肝癌分子机制和探索新的治疗方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3.
将ICR系雌性小鼠处死并在10℃、15℃、20℃和25℃下依次保存8、14、24和48 h后,采集其体内的卵巢GV期卵,采用常规方法进行体外成熟和体外受精,获得的2细胞期胚经体外培养或胚胎移植观察其发育能力.其结果,在10℃下保存24 h、15℃下保存14 h、20℃下保存8h和25℃下保存4 h后,其体内附有卵丘细胞的GV卵的体外成熟-体外受精后的2细胞率分别为14%、9%、10%和10%,随着保存温度的提高和保存时间的延长,带有颗粒细胞GV期卵的比率明显降低,同时其GV期卵经体外成熟及体外受精后的2细胞率明显降低.在20℃下保存24 h和25℃下保存14 h时,难以获得形态正常的GV期卵;体外受精获得的2细胞期胚经体外培养,总体上有64%的胚胎发育至扩张囊胚,未见有保存温度和保存时间的显著影响,且利用在15℃保存8 h后的GV卵获得2细胞期胚的移植获得正常新生小鼠.上述结果表明,雌性动物室温条件下死亡后,若能短时间及时采集其体内GV期卵并体外成熟、体外受精,体外培养及胚胎移植技术,就有可能获得新生后代.  相似文献   
84.
HBD-3基因的乳腺特异性表达载体的构建及真核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制备高效表达人β-防御素-3基因的转基因奶牛提供可靠的核移植供体细胞,本试验采用RT-PCR从人胎盘组织获得人β-防御素3cDNA,通过双酶切法将目的基因片段hBD插入到质粒pBCP之间,最后再通过双酶切法将目的片段BCD插入到真核表达载体pEGFP-C1中,最终构建乳腺特异性表达载体pEBCD。脂质体介导法转染奶牛胎儿成纤维细胞G418,抗性筛选3~4周后,经PCR、RT-PCR扩增检测和报告基因EGFP表达检测,得到稳定整合外源基因的转基因供体细胞;同时检测稳定转染的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系的上清液,检测到重组人β-防御素-3蛋白可以在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组织特异性表达。  相似文献   
85.
荧光素及其合成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生物发光体内,荧光素作为直接释放光子的物质和能量的传递物质在荧光素酶发光体系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现在已知的荧光素种类繁多,不同来源的荧光素在结构、性质与合成上大不相同,荧光素在生物体内的生成问题是目前研究的焦点。为了更清楚的认识荧光素在体内的生物合成与起源问题,本文对几种主要荧光素的结构性质和有关其生物合成研究的最新报道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6.
目的:将绿色荧光蛋白基因(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重组到胡萝卜愈伤组织细胞中,使其获得表达,为今后利用GFP基因作为植物报告基因提供条件。方法:通过冻融法将含有GFP基因的重组表达载体PBI1121转入到根癌农杆菌EHA105中,再利用根癌农杆菌介导的方法将GFP基因导入到胡萝卜愈伤组织细胞中,经过除菌和抗性筛选后观测转化结果。结果:荧光显微镜观测到被转化的愈伤组织在受蓝光激发后发出绿色荧光,利用PCR法扩增出约740bp的目的基因片断。结论:GFP基因在胡萝卜愈伤组织细胞中获得了表达。  相似文献   
87.
在海南文昌市调查了城市汉族315例(男为150例, 女为165例)和乡村汉族407例(男为216例, 女为191例)成人的73项体质指标, 计算了25项体质指数, 统计了指数分型情况, 与我国族群资料进行了比较, 对海南文昌汉族体质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显示: 1)文昌汉族有上眼睑皱褶, 蒙古褶欠发达,眼裂窄且多呈眼外角高, 鼻根高度中等, 直鼻梁, 鼻基部上翘, 鼻翼高度中等, 鼻孔最大径斜位, 鼻翼宽, 耳垂多为圆形、三角形, 上唇皮肤部高度中等, 红唇较厚, 发色黑, 肤色、眼色较深。2)文昌汉族男女性均为特圆头型、高头型、中头型、中鼻型。男性还为中面型, 女性还为狭面型。3)文昌汉族男女性均为长躯干型、中胸型、中肩型、中骨盆型, 男性还为中腿型, 女性还为亚短腿型。文昌汉族城市、乡村的男性与女性身高均属于中等身材。4)文昌汉族头面部特征更接近于我国蒙古人种北亚类型族群。从体部指标来看。文昌汉族介于北亚类型族群与南亚类型族群之间, 更接近于北亚类型族群。  相似文献   
88.
动物形态特征的地理变异是动物对不同环境条件下长期适应的结果。大壁虎是我国名贵动物药材, 被列为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 具有分布范围广、分布地区不连续以及分布区内环境条件变化剧烈等特点。通过对广西、云南和越南的大壁虎进行深入调查, 采集大量样品分析后发现, 大壁虎随着分布区环境条件的不同, 其色斑特征和疣粒存在明显的差异: 分布在石山环境, 其体表光泽度较好, 斑点较小, 颜色较素净, 疣粒均为钝圆凸起; 而分布在土山(或橡胶林)环境,其体表光泽度较差或无光泽, 斑点较大, 颜色鲜艳醒目, 疣粒为锥状凸起或者钝圆凸起和锥状凸起两种。钝圆凸起的疣粒为白色, 而锥状凸起为桔黄色。这些结果表明可能是当地环境因子选择作用对大壁虎的色斑和疣粒变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9.
泛素-蛋白酶体系统是细胞内蛋白质特异性降解的主要途径,参与并调控细胞周期、免疫应答、信号传递和DNA修复等真核生物体内几乎所有的生命活动。去泛素酶的存在使泛素化修饰成为可逆过程,保证了泛素系统及其相关生理过程的动态平衡,其表达紊乱也是诱发多种疾病的主要原因。对去泛素化酶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是理解其作用机制并将其作为治疗药物靶点的前提。蛋白质组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系统深入研究去泛素化酶提供了条件,特别是在去泛素化酶的相互作用网络和底物特异性研究等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因此,文中结合课题组研究工作,对去泛素化酶的分类及功能进行介绍并总结了蛋白质组学在去泛素化酶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相似文献   
90.
基因治疗是将可具有治疗性的基因导入病变细胞以达到治疗遗传性疾病或获得性功能缺损疾病的治疗手段,是一种极具潜力的新型治疗方法。然而基因治疗面临着一系列一陆床应用障碍,其中缺乏理想的基因输送载体是首要问题。绝大多数基因治疗方案受困缺乏安全有效的基因输送手段,载体要达到目的地发挥作用,需要克服一系列复杂的体内生物屏障,包括细胞外屏障和细胞内屏障。目前基因输送载体主要分为病毒载体和非病毒载体,其中病毒载体天然进化至可进入宿主细胞,具有输送效率高,靶向性好的特点,但存在长期安全性的缺点。非病毒载体主要包括阳离子脂质体和阳离子聚合物,由于易于制备和无免疫原性、安全性好,被认为是更有潜力的输送载体,是目前研究的重点。本文结合基因治疗输送屏障的理论基础及临床研究,对基因输送载体系统的现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