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0篇
  免费   55篇
  国内免费   155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2篇
  1975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7年   2篇
  1956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1.
根据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Nsp2基因的缺失信息,设计了3条特异性引物,以含高致病性PRRSV Nsp2基因的质粒pMDNSP2及普通PRRSV VR2332株RNA为模板,建立了快速诊断高致病性PRRSV RT-PCR方法.通过对临床组织病料的总RNA进行不同稀释倍数检测,结果表明该方法能从0.265 pg的总RNA中检测到PRRSV的基因,说明敏感性高.用该方法对猪瘟病毒(CSFV)、Ⅱ型圆环病毒(PCV-2)、伪狂犬病病毒(PRV),链球菌(Streptococcus)、副猪嗜血杆菌(Haemophilus parasuis)和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同条件检测,结果都为阴性.进一步对36份疑似高致病性PRRSV临床组织病料细胞培养物、2株PRRSV商品活疫苗以及52个猪场所送检的184份临床样品进行了检测应用,结果36份疑似高致病性PRRSV临床组织病料的细胞培养物有5份样品为阳性且都为高致病性PRRSV,2株PRRSV商品活疫苗为普通PRRSV,52个猪场中有42个猪场(123份样品)呈阳性,其中只有1份为普通PRRSV.实验表明该方法能够准确地鉴别诊断高致病性PRRSV和普通PRRSV,且具有快速,敏感和特异的特点,具有临床实用性.  相似文献   
512.
HA基因322位和329位氨基酸对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毒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mallard/Huadong/S/2005(S,IVPI=2.65)和A/mallard/Huadong/Y/2003(Y,IVPI=O),是对麻鸭具有不同致病力的病毒.两病毒的HA裂解位点区有2个氨基酸差异,S病毒在HA裂解位点区322是Leu(L322),329位缺失(-329),而Y病毒322位是Gin(Q 322),329位是Lys(K329).根据这两个位点的差异,利用反向遗传系统,以S和Y病毒各自为骨架,拯救HA基因突变病毒,检测获救的突变病毒对麻鸭的毒力.可以得知,以S病毒为骨架,将S病毒HA基因322位Leu替换为Gln和(或)在329位添加Lys,以及用Y病毒的HA(Q322L,K329-)替换S病毒HA,获救的重组病毒对麻鸭亦完全无致病力;但以Y病毒为骨架,将Y病毒HA基因322位Gln替换为Leu和(或)在329位缺失Lys后,Y重组病毒对麻鸭的毒力上升.结果提示,S和Y病毒HA基因裂解位点区322和329氨基酸残基突变或缺失均影响病毒对麻鸭的致病力,且HA基因与其它基因的匹配性显著影响病毒对麻鸭的致病力.  相似文献   
513.
喉淋巴管的几种组织化学显色法比较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喉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的鉴别提供更好的技术方法。方法采用间接注射法,5′-核苷酸酶-碱性磷酸酶双重显色法(5′-Nase-ALPase),针对基底膜的免疫组化显色法。结果酶组化染色结果显示毛细血管和血管显示有清楚的蓝色轮廓,而附近的毛细淋巴管和淋巴管则呈棕色轮廓,两者易于鉴别。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毛细血管和血管显示清楚的棕色轮廓,而附近的毛细淋巴管和淋巴管轮廓极其浅淡,两者亦可鉴别。结论酶组化和免疫组化显色法是喉内区别毛细淋巴管和毛细血管的一种可靠且特异的方法。  相似文献   
514.
脂肪酶1在毕赤酵母中的高效表达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褶皱假丝酵母脂肪酶CRL中LIP1的成熟多肽序列 ,人工合成了由毕赤酵母 (Pichiapastoris)中偏爱密码子组成的lip1基因序列。该基因以N端融合的方式分别正确插入毕赤酵母诱导型表达载体pPICZαA与组成型表达载体pGAPZαA中。通过电激将线性化的上述两种重组质粒分别转化毕赤酵母SMD116 8H细胞 ,筛选获得两株分别具有诱导型表达和组成型表达生物活性LIP1能力的高产菌株。其中 ,组成型表达菌株CHT II换液后 4 8h上清液中含脂肪酶活力为 2 .0 0× 10 5u/L ,表达产物在pH 4~ 8与温度 30~ 5 0℃范围内具有较高的脂肪酶活性 ;高密度发酵条件下 ,发酵 72h ,上清液中含脂肪酶活力可达 1.395× 10 6u/L ,表明构建的重组菌株具有更大的工业化生产优势。  相似文献   
515.
本实验研究了在闪光条件下绿豆幼苗的生长发育情况。实验发现,与普通的日光生长条件相比,绿豆幼苗在闪光条件下叶的伸长、叶片的扩张生长比较差,但茎的伸长无明显差别;叶重比正常日光下的低,叶绿素含量也比较少。这种差别随闪光处理时间的延长越来越明显。此外,闪光也使UBE强度大大增强了。这些结果表明,闪光处理对绿豆幼苗的生长不利。  相似文献   
516.
红闪光对绿豆幼苗的生长发育有明显影响。实验发现,与普通的日光生长条件相比,经红闪光(加普通绿光和蓝光)处理的绿豆幼苗的茎生长比较快,而叶片生长比较缓慢。同时,叶片叶绿素含量较少,叶重也较轻,示红闪光使绿豆幼苗的干物质积累受阻。这种差别随红闪光处理时间的延长越来越明显。此外,红闪光还大大增强了 1叶的UBE强度。这些结果表明,红闪光处理不利于绿豆幼苗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517.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源动力。医学微生物学各论教学历来存在着记忆性内容多 ,推理性内容少 ;教材对各类病原微生物的叙述方式相似 ,讲多了易搞错搞乱 ,引起学生厌烦情绪的难题。我们在教学实践中除了注意语言的幽默感和趣味性外 ,还在找准学生兴趣的“切入点”上下功夫 ,努力把学生带入奥妙无穷的微生物世界。1 开场白至关重要开场白作为一节课的“切入点” ,要承前启后 ,出奇制胜 ,先声夺人。1 1 提出与病原的生物学特性密切相关的病例教学中我们发现 ,学生常常认为自己将来做医生或护士 ,关于病原的生物学特征的知识似乎与以…  相似文献   
518.
苹果生长前期昆虫群落空间结构分析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在苹果生长的前期 ,将苹果树分为 1 8个区 ,研究每个区立体空间中的昆虫群落结构。结果分析表明 :苹果树中昆虫 (及螨类 )共有 2 7种 ,其中植食性害虫 1 5种 ,种数占总量的 5 5 5 6% ,天敌昆虫 1 2种占 44 44% ;昆虫群落在树上、下、中及内外层差异大 ,而在东、南、西、北 4方位上差异小。通过频次比较的方法与 χ2 检验得出 :梨星毛虫IlliberispruniDyar、山楂叶螨TetrangchusviennensisZacher、顶梢卷叶蛾SpilonotalechriaspisMeyrich均符合负二项分布 ;采用聚集指标法计算得出 :梨星毛虫、山楂叶螨、顶梢卷叶蛾均为聚集型分布 ,另外 ,山楂叶螨的I值最大 ,聚集度最高。以上的研究为苹果园有害生物综合治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19.
双歧杆菌对小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研究双歧杆菌对小鼠急性溃疡性结肠炎模型的影响。方法:葡聚糖硫酸钠(DSS)制备小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应用实体显微镜观察整段大肠的粘膜改变情况;普通粪便涂片观察小鼠粪便中细菌的变化,梯度稀释法行粪便菌群分析,了解几种代表性的菌群的改变;一般病理切片,行HE染色,观察镜下病理变化,结果:双歧杆菌 DSS组相比,血便不明显,镜下组织病理改变轻微,肠道菌群无明显紊乱。结论:双歧杆菌对溃疡性结肠炎发生有预防作用,并能减轻症状和病变。  相似文献   
520.
克隆了伪狂犬病病毒鄂A株囊膜蛋白gD基因并进行了序列分析,与国际标准毒株Rice株相比,两者之间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8%,推导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97%.利用杆状病毒GST融合载体系统对其进行了高效表达,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及蛋白质印迹均证明了表达产物为71 ku的GST-gD融合蛋白,其产量占细胞不溶蛋白量的20%左右.以GST-gD融合蛋白作为抗原进行小鼠免疫保护实验,结果表明表达的GST-gD融合蛋白具有较好的免疫原性,不仅能诱导小鼠产生血清抗体(1∶128),还能部分地保护小鼠免受伪狂犬病病毒Su强毒株的攻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