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3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169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6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61.
林可霉素生物合成过程中后期的调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用林可链霉菌发酵生产林可霉素的过程中,采用FUS-50L多参数全自动发酵罐,通过在线参数、离线参数等的关联分析,发现中后期的调控非常关键.从80h开始补入适量的玉米浆和碳酸钙,可增加三羧酸循环的通量,强化菌体的维持代谢和次级代谢,184h时,发酵液的生物效价由4792 μg/mL(原工艺)增加到7543 μg/mL,(优化工艺);同时,结合生产实际,将50L罐的优化实验结果应用到60 t生产罐实验,184 h时,发酵液的生物效价由4536 μg/mL(原工艺)增加到6582 μg/mL(优化工艺).有效解决了生产后期生物效价增幅很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2.
华南4种乡土阔叶树种枯落叶分解能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浩    庄雪影   《生态学报》2008,28(5):2395-2395~2403
采用分解袋法,研究了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 (L.) Presl)、米老排(Mytilaria laosensis Lec.)、火力楠(Michelia macclurei Dandy)和黎蒴(Castanopsis fissa Rehd. et Wils.) 4种华南乡土阔叶树种枯落叶在阔叶混交人工林和湿地松人工林下的分解能力.4个树种枯落叶的分解速率大小依次为:樟树>米老排>火力楠>黎蒴,它们在混交林中的分解速率均大于松林.4个树种枯落叶的分解动态符合Olson指数模型,分解系数(K)在混交林中均大于人工林,且在两种林地中均表现为樟树>米老排>火力楠>黎蒴.不同时间枯落叶养分动态分析结果显示,4个树种枯落叶的N元素分解均出现先富集,后释放的特点,但仅在松林下出现N元素的净释放;K元素释放方式表现为先释放,后富集,仅在阔叶林下出现K元素净释放;Ca、Mg和B元素均表现为分解前期少量富积,之后开始大量释放的变化趋势,它们在阔叶林和松林下均出现净释放.4个树种在P元素释放方式上差异较大,趋势不明显.  相似文献   
163.
利用氧化还原电位调控乳酸发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控制不同氧化还原电位(oxidation—reduction potential,ORP)对乳酸发酵过程的影响。通过5L发酵罐分批发酵实验发现ORP水平控制在-170mV时最有利于乳酸生成,乳酸最高质量浓度达176g/L,糖酸转化率为94%,其平均乳酸产率3.7g/(L·h),比ORP控制在-220mV和-120mV时分别高19%,37%;通过对发酵过程胞外有机酸浓度及代谢流分析发现氧化还原电位是通过影响细胞内代谢流分布来影响乳酸合成的。  相似文献   
164.
目的:研究超敏C反应蛋白(hs-CRP)、D-二聚体和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与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6年12月在我院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和血管内超声检查的患者106例,按照检查结果分为易损斑块组、稳定斑块组和对照组。检测和比较三组患者的血清hs-CRP、D-二聚体和Lp-PLA2水平,并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其与纤维帽厚度、斑块偏心指数和血管重构指数的相关性。结果:易损斑块组和稳定斑块组的血清hs-CRP、D-二聚体和Lp-PLA2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易损斑块组的血清hs-CRP、D-二聚体和Lp-PLA2水平明显高于稳定斑块组(P0.05)。hs-CRP与纤维帽厚度呈负相关(r=-0.712,P0.05),与斑块偏心指数和血管重构指数呈正相关(r=0.813,0.756,P0.05);D-二聚体与纤维帽厚度呈负相关(r=-0.654,P0.05),与斑块偏心指数和血管重构指数呈正相关(r=0.912,0.853,P0.05);Lp-PLA2与纤维帽厚度呈负相关(r=-0.796,P0.05),与斑块偏心指数和血管重构指数呈正相关(r=0.836,0.729,P0.05)。结论:hs-CRP、D-二聚体和Lp-PLA2与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具有较高的相关性,可作为评估冠状动脉粥样斑块不稳定性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65.
通过实地调查和文献查证,确证广东惠东莲花山白盆珠自然保护区内共有940种(含变种)药用植物,隶属于188科578属,包括蕨类植物66种、裸子植物16种和被子植物858种。对区内药用植物习性特点、药用部位和优势科的分析表明,药用植物功能类型以清热解毒为主,占21.56%;珍稀保护植物23种,包括15种兰科植物;莲花山白盆珠药用植物种数比面积为0.07,与邻近的象头山相近,低于鼎湖山、南昆山和罗浮山。此外,文中列出了区内具有较好应用前景的常见药用植物种类及其药用功能和自然生境。  相似文献   
166.
在FUS-50L发酵罐内,用林可链霉菌发酵生产林可霉素。研究发现,NH4^+对林可霉素发酵过程具有显著的调控效应:补入硫酸铵前,发酵液中的NH4^+浓度由3.0mmol/L消耗至1.0mmol/L以下的控制过程非常关键,这样可能使林可霉素合成酶大量合成,同时,解除了NH4^+对谷氨酰合成酶(GS)的阻遏效应;20~24h,尽可能提高硫酸铵的平均补入速率,但最高NH4^+的瞬时浓度应控制在19.0mmol/L以下,一方面可缩短生物量的积累时间,另一方面可避免过高浓度的NH4^+对GS的抑制作用;24h后逐渐降低NH4^+的平均补入速率,使主代谢流转入次级代谢;在发酵中期和后期,应将最低NH4^+浓度控制在3.0~4.0mmol/L的范围内,避免铵离子对GS的阻遏效应,GS比活力与林可霉素的产量呈正相关关系。最终建立了动态的硫酸铵补加工艺。  相似文献   
167.
对大肠杆菌DH5α发酵培养表达人载脂蛋白ApoA I的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研究。结果表明 :将重组质粒pBV220-ApoA I转化不同的大肠杆菌宿主菌 ,筛选得高表达水平的E. coliDH5α pBV220-ApoA I表达系统 ,摇瓶发酵表达率为 22.2 % ,BL2 1 (DE3)的表达水平与其相当 ,而TG1的表达率只有11%。在FMG-5L发酵罐进行发酵条件优化 ,认为细胞生长培养的最适pH为70 ,重组ApoA I表达时的最适pH为74。分批发酵的初始糖浓度为 3 0g·L 1  相似文献   
168.
鸟苷发酵过程的多尺度问题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鸟苷发酵为对象,在生物反应器中以多尺度问题的角度,对在线计算机数据进行相关分析,结合中间代谢物及有关酶活性的检测,建立了以代谢流为核心的多尺度调控方法;又通过与代谢流迁移有关的动态化学计量分析,实现了对批式发酵过程的时变系统估算,建立了主体代谢与产物形成的支路代谢间,包括能量与物质流的关系模型;最后,把具有不同生产能力菌株的关键基因与基因库数据进行了序列比较,发现了本文研究的菌株已具备高产能力,即编码sAMP合成酶的基因发生移码突变以及pur操纵子的多处突变,而中心代谢流迁移是过程优化的关键。对开展微生物功能基因组学的研究和工业过程优化的问题进行了探讨,作者提出有必要从生物反应器的系统生物学高度来认识和解决所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9.
动脉粥样硬化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对人类的健康危害很大。应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在不同刺激药物作用下对动脉粥样硬化大耳白家兔的脑血管形态进行了活体的实时动态观察。从脑血管的荧光图像和血管横截面的荧光强度分布可获取正常与异常状态血管内血流状态的相关形态学和流变学参数,从而提供对血管的阻塞状况以及形成机理进行研究的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70.
报春苣苔的生态生物学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报春苣苔是苦苣苔科多年生喜Ca草本植物,因分布区极窄而被列为第一批国家I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基于其生态生物学特征探讨报春苣苔的濒危机制及解濒措施。报春苣苔生于海拔约300m的石灰岩山洞口附近的植物群落中,群落主要由一些喜Ca及耐阴湿植物组成。其伴生植物为苔鲜。从洞口向里,植物种类越来越少,报春苣苔的数量却越来越多。植株个体越来越小,开花的比例也越来越少。洞口的报春苣苔种群呈均匀分布。深处则呈集聚分布,洞穴的壁顶的报春苣苔群落为单一种且呈集聚分布。报春苣苔需要偏碱性的硬质水才能生长。其生存土壤太薄且营养贫乏,PH值为7.5,有机质、全N、全P和全K含量分别为1.8%、0.87%、0.16%和0.71%。因而植物的生长极为缓慢,一般一株的年生长量为30g左右。报春苣苔分布点CO2平均浓度为0.09%,高于洞外约2倍。其相对湿度终年保持在97%左右。报春苣苔仅生于相对弱的光环境下,且只在散射光线能到达的地方出现,大约只忍受正常光强的1/4以下。作为洞穴植物,其生态分布的限制因子是光源和特殊的大气环境。生境的特殊性导致其分布狭窄,3a的移栽实验表明迁地保护转术日前环不成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