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5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18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4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3篇
  1975年   2篇
  1974年   1篇
  1962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81.
基于Internet网生物信息资源特定基因同源新基因克隆策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基本完成,各类生物信息学数据库和软件层出不穷,利用Internet网上生物信息资源克隆新基因的策略也得到新的发展。作者在简单介绍网上生物信息资源以及新基因克隆策略的同时,着重对基于EST数据库和基因组数据库特定基因的同源新基因克隆策略进行了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182.
黄河三角洲地区人类活动对景观结构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65,自引:12,他引:165  
陈利顶  傅伯杰 《生态学报》1996,16(4):337-344
景观生态学是研究由不同生态系统所组成的景观的空间结构、相互作用、功能及动态变化。研究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对景观结构的影响,探讨人类活动的强弱对生物生境和资源分布格局的干扰,成为景观生态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以我国黄河三角洲地区东营市为研究区域,通过选取景观多样性、优势度、景观破碎度和景观分离度作为评价指标,分析了该区人类活动和景观结构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人类活动对景观具有显著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相似文献   
183.
裂果是果实中普遍发生的一种生理性病害,如番茄、甜樱桃、苹果、枣、石榴、荔枝等均易开裂,这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农业资源浪费。裂果是由多种因素综合导致,内因主要为遗传和果实的自身特性,如果实大小、形状、生长速度、含水量、果皮特性、果实开裂相关基因表达情况等;外因主要为生长环境条件,如温度、光照、降水等,以及栽培管理方式,如灌溉、防晒、矿物质和生长调节剂的施用等。文中从以上方面对果实开裂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裂果机理的进一步研究和裂果的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4.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地统计学研究了河北省遵化市土壤表层(0~20cm)碱解氮、全氮、速效钾、速效磷和有机质等5种养分要素的空间变异规律.应用GIS能够将系统变量的属性数据同地理数据相结合,使大区域范围内进行地统计学分析变得较为方便.研究表明,全氮、碱解氮、速效磷、有机质变异函数曲线的理论模型符合球状模型,速效钾的理论模型表现为指数模型和有基台值的线性模型的套合结构;碱解氮、全氮、速效磷、有机质的空间变异主要是由随机性因素引起的,但程度有所差异,全氮和有机质由随机性因素引起的空间异质性程度较高,碱解氮和速效磷较低;速效钾的空间变异则主要是由结构性因素引起;5种养分要素的空间自相关程度都属于中等的空间自相关,但空间变异的尺度范围不同,碱解氮和速效磷变异尺度基本相近,为5和5.5km;全氮较大,为14.5km;有机质为8.5km;速效钾的变异尺度有两个,0~3.5km主要以指数模型为主,3.5~25.5km范围内以有基台值的线性模型为主.5种养分要素的各向同性的范围不同,碱解氮和速效磷在整个范围(0~28km)都表现出各向同性,全氮和有机质的其次,为0~10km;速效钾的较小,为0~8km.  相似文献   
185.
农业土壤微生物基因与群落多样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介绍了群落基因组多样性、结构多样性与功能多样性相互关系的研究方法 ,重点论述了近年来农业土壤微生物群落遗传、结构与功能多样性的研究进展。同时总结了耕作措施和养分管理对农业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提出微生物序列分析、比较基因组学和微生物芯片技术与传统研究技术结合将有助于对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和生物与环境因素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影响的深刻理解  相似文献   
186.
傅银银  袁增伟  武慧君  张玲 《生态学报》2012,32(5):1578-1586
氮、磷等营养物质过量输入是造成我国湖泊富营养化问题日益严重的根源,磷作为水体富营养化过程关键限制元素,主要来自流域社会经济系统中的人类活动排放,因此,定量刻画社会经济系统内的磷流动路径是追踪水体外源磷来源和进行有效控制磷排放量的前提。以巢湖流域的安徽省含山县为例,构建社会经济系统磷流分析框架,建立磷流核算模型,并在实地调查和数据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定量刻画了含山县2008年度社会经济系统磷流路径。结果表明,2008年含山县社会经济系统向水体排放的磷总量为1592t,其中农业种植子系统的排放所占比例最大(77%),该子系统的磷利用效率也较低(45%)。因此,含山县富营养化治理的重点是优化农业种植系统的磷流路径,主要措施包括合理施肥、科学排灌等。  相似文献   
187.
卧龙自然保护区综合功能评价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保护区是一种特殊的土地利用类型,以保护物种,生态系统或自然遗产为主要目的,但是保护的成败依赖于保护区管理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这是保护区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功能评价就是促进保护区持续有效管理的重要手段,本文以模糊逻辑和问卷调查为基础,对卧龙自然保护区功能进行了综合评价。评价中,将卧龙自然保护区的整体功能划分为五大方面,即自然保护、宣传教育,科学研究,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其中每项功能再进一步划分为3到5个次级指标,从而形成了一个具有3个层次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结果表明,自然保护功能的评价为“好”,其余4项功能均评价为“一般”,因此,作为5方面功能综合的整体功能状况也为“一般”。卧龙自然保护区五大功能的相对良好次序为:自然保护,科学研究,社会发展,宣传教育和经济发展,这就意味着,卧龙自然保护区的功能具有综合整体性,任何方面的功能失调都会影响到保护区整体功能的发挥和保护区自身的健康发展,改善保护区的整体功能,也必须注重各项功能的相互影响,和彼此协调,只有这样才能解决好影响保护区发展的各种矛盾。克服管理和决策中的各种片面性和低效性,促使保护区的管理不断完善,从而保证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分析卧龙自然保护区各项功能的次级指标,对从各方面寻求改善保护区的功能状况很有帮助。  相似文献   
188.
大兴安岭火烧迹地恢复初期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对大兴安岭兴安落叶松2003年重度和中度火烧迹地以及未过火样地的土壤微生物群落进行了考察,旨在揭示火烧迹地恢复初期土壤微生物群落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火烧迹地土壤养分(全氮、全碳、土壤有机质、有效氮)和土壤水分与未过火对照样地存在显著差异;火烧迹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微生物代谢活性以及碳源利用能力均显著高于对照样地;但火烧迹地与对照样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指标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比(MBC/MBN)以及多样性指数没有显著差异。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量、代谢活性和碳源利用能力与土壤养分指标(全碳、全氮、速效氮、有机质)和土壤水分含量有显著相关性。主成分分析的结果表明火烧与否是火烧样地与对照样地土壤微生物对碳源利用能力差异的原因。所有样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真菌比例较高,可能与该地区土壤酸碱度有关(pH=4.12—4.68)。经过6a的恢复,重度和中度火烧迹地的土壤养分和水分、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生长、代谢、以及群落多样性仍存在差异,但均不显著,表明此时火烧程度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已很微弱。  相似文献   
189.
黄土丘陵小流域土壤水分时空分异与环境关系的数量分析   总被引:66,自引:3,他引:63  
邱扬  傅伯杰  王军  陈利顶 《生态学报》2000,20(5):741-747
采用DCCA排序,研究了流域尺谍上土壤水分的时空分异类型及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丰水年土壤水分垂直的分布呈降低型、波动型和增长型3种类型,主要影响因子为土地利用与地形(地貌类型、坡度、坡位与海拔高度);土壤水分的季节变化表现为三峰型、四峰同步型与四峰滞后型3种类型,主要影响因子为降雨与地形(坡度、海拔高度、坡向与坡位)。分析得出,降低型与波动型的土壤水分利用率较高;从丰水年到欠水年,降低型  相似文献   
190.
重点脆弱生态区生态恢复模式现状与发展方向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生态系统退化严重影响区域可持续发展,控制生态系统退化和生态恢复已成为重要议题。我国脆弱生态区分布广泛,生态系统退化显著,荒漠化、水土流失、石漠化等问题突出,针对这一问题,我国已开展一系列生态恢复工程,积累了数量众多的生态恢复模式。在梳理重点脆弱生态区(北方风沙区、青藏高寒区、干旱荒漠区、黄土高原区和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现状基础上,整理了针对不同脆弱生态区及亚区的生态恢复模式,构建了一套全面评估生态恢复模式的综合效益的指标体系,结合实地调查和数据收集,评估了脆弱生态区的生态恢复模式的综合效益,基于此提出生态恢复实践中应将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提升作为重要目标,同时加强针对生态恢复模式的成本效益分析,综合设计生态恢复管理制度,搭建重点脆弱生态区生态恢复信息平台可为生态恢复模式筛选和优化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