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7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10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29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5年   2篇
  1965年   1篇
  1963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201.
冠心病目前已经成为全球性关注的健康问题,为当今人类一大灾难性疾病。既往研究表明,冠状动脉弥漫性长病变占冠心病总患者约20%,冠状动脉弥漫性长病变患者其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范围更加广泛,病变呈弥漫性,而且更多累及左主干,常常伴有血管直径小,血管成角、钙化、扭曲等特点,而且多发生于高龄、糖尿病患者中,以上特点又决定了冠状动脉弥漫性长病变成为冠心病治疗的又一难题。因此,有效的预防与治疗冠状动脉弥漫性长病变,已成为目前的关注重点与热点,本文概述了冠状动脉弥漫性长病变临床治疗中的常用方法以及各方法的疗效与优劣之势,多年临床实践经验表明PCI治疗仍占有主导位置,虽然目前冠状动脉弥漫性长病变的介入治疗应用药物洗脱支架的已经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在很大程度降低了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和再次血管重建率,但药物洗脱支架支架治疗冠状动脉弥漫性长病变的远期疗效仍在评估中。  相似文献   
202.
目的:对71例Ⅲ-N2期非小细胞肺癌综合治疗的病例进行生存分析。方法:我院2007年3月至2014年3月诊断为Ⅲ-N2期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71例,所有患者均接受手术、诱导或辅助化疗及术后放疗。采用Kaplan-Meier法对以上患者的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和无病生存期(disease free survival,DFS)进行分析。结果:71例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32个月,1年、3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84.5%、49.6%和35.5%;1年、3年和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70.4%、41.8%和27.4%;9例患者(12.6%)出现局部复发;鳞状细胞癌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43个月,而腺癌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21个月。鳞癌患者1年、3年、5年的OS和DFS分别为85%、60%、42.5%和80.0%、55.0%、34.2%;腺癌患者1年、3年、5年的OS和DFS分别为77.1%、42.0%、36.0%和60.0%、28.6%、28.6%,两组OS和DFS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不同细胞类型非小细胞肺癌综合治疗生存期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203.
东北东部山区红松人工林群落生物量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丁宝永  孙继华 《植物研究》1989,9(3):149-157
本文对东北东部山区红松人工林群落生物量进行了测定和研究。根据相对生长法和样方收获法分别调查和计算了乔木层、下木层、草本层、凋落层、立枯量的生物量。研究结果表明:群落总生物量为132.419t/ha, 其中乔木层106.881t/ha, 占总量的80.71%;下木层0.507t/ha, 占总量的0.38%;草本层0.292t/ha, 占总量的0.22%;凋落层20.411t/ha, 占总量的15.41%;立枯量4.328t/ha, 占总量的3.28%。通过群落生物量分布结构分析, 红松人工林急需进行抚育间伐, 调整群落产量结构, 提高群落结构的整体效应。  相似文献   
204.
真鲷野生群体和人工繁殖群体的同工酶遗传差异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采用水平淀粉凝胶电泳技术对采集于黄海海州湾海域的真鲷野生群体和经过2代人工繁育的养殖群体进行了同工酶遗传变异研究。分析检测了2个群体各50个样本肌肉和肝脏组织的13种同工酶共20个基因位点,其中MDH_a、GPI、PGM等10个位点为多态位点,MEEST-b为变异程度比较高的位点。野生群体和人工繁殖群体的多态位点比例分别为45%和25%(P 0.95);群体平均观察杂合度分别为0.141±0.044和0.095±0.043。结果表明,真鲷的野生群体和养殖群体拥有较高程度的遗传变异水平,但是养殖群体的遗传变异水平比野生群体有一定程度的降低。养殖群体遗传变异水平的降低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亲鱼数量少所致。比较了同工酶分析和RAPD分析的结果。将此两种技术相结合在鱼类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中具有比较实际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5.
《日经生物技术》2000年3月27日号第13页报道:日本三得利公司在茨城县该公司隔离圃场内试验的耐除草剂基因重组水稻(Roundup Ready)已获准在普通圃场栽培。于3月10日农林水产省宣布其符合“农林水产领域利用基因重组体的方针”。 继“Roundup Ready”水稻之后,在日本国内还进行耐除草剂“Liberty Link”水稻的隔离圃场试验,并逐渐开始该重组水稻的商品化。日本企业也正在进行日本烟草产业公司的低谷蛋白水稻的开发。但是,日本三得利公司对此仍采取慎重的态度,认为“今后必须进行更多的栽培试验(包括国内的适应性试验)。向厚生省申请确认食品安全性的具体时间等还没有决定”。 这次被批准确认的有6个品系(730、1107、1316、1702、1708、1763品系)。由于这些品系对食用、加工用以及饲料用都很适合,因此决定在日本国内进行栽培。孙国凤  相似文献   
206.
转基因动物鉴定技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转基因动物的建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所涉及的环节众多,工作量大,而其中重要的一步,转基因动物的鉴定,则是对在此之前所进行的工作进行检验的关键。选用有效的方法,则能迅速、准确鉴定出转基因。近年来,这方面技术发展迅速,许多新思路、新方法不断出现,本文对此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207.
用化学诱变剂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进行随机诱变,获得了穿梭启动子探测质粒pPGV5的温度抗性突变型pPGV5(tr65),序列分析发现质粒上卡那霉素核苷转移酶基因kan的+238位碱基发生了G→T的单点突变。以来自嗜热脂肪芽孢杆菌FDTP3菌株的耐热邻苯二酚2,3双加氧酶基因pheB作为报道基因,构建了转录融合质粒pPGVPB452,用高压电穿孔法将其转化嗜热脂肪芽孢杆菌,通过报道蛋白活性的分析,证明了嗜热脂肪芽孢杆菌T521菌株的6磷酸葡萄糖异构酶同工酶基因pgiB上游含启动子样序列的425bp片段在嗜热脂肪芽孢杆菌中不具有启动子功能。  相似文献   
208.
目的:为研究10 kb以上DNA疫苗质粒的体内电穿孔递送,构建萤光素酶报告基因表达质粒p EE14.1-luc,并验证其表达。方法:从质粒p GL3-CMV中通过酶切、补平和纯化的方法获得萤光素酶基因luc,克隆入p EE14.1载体,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 EE14.1-luc,瞬时转染293T细胞,采用Western印迹、流式细胞术和免疫荧光等方法对萤光素酶基因在体外的表达情况进行验证,并运用活体成像仪检测萤光素酶基因在小鼠活体内的表达。结果:经菌液PCR鉴定和测序验证,p EE14.1-luc与预期设计完全一致;流式细胞术检测luc阳性表达率为22.41%,免疫荧光检测可见绿色荧光表达,Western印迹检测在相对分子质量为62×103处显现目的蛋白条带;同时,利用活体成像技术也检测到萤光素酶基因在小鼠活体内的表达。结论:p EE14.1-luc表达质粒构建成功,为研究DNA疫苗体内表达机制和体内电穿孔递送条件优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9.
大脑神经回路高度有序的神经元活动是高级脑功能的基础,神经元之间的突触联结是神经回路的关键功能节点。神经突触根据神经元活动调整其传递效能的能力,亦即突触可塑性,被认为是神经回路发育和学习与记忆功能的基础。其异常则可能导致如抑郁症和阿尔茨海默病等精神、神经疾病。将介绍这两种疾病与突触可塑性的关系,聚焦于相关分子和细胞机制以及新的研究、治疗手段等进展。  相似文献   
210.
高表达的基因工程菌大肠杆菌A56(pPA22)青霉素化酶基因表达对温度敏感。在37℃几乎不产生青霉素酰化酶,在28℃以下积累青霉素酰化酶,合成酶的最适温度为20—22℃,产量可达250u,100ml。当用DNA—RNA点滴杂交法定量分析RNA时,发现在37℃培养的细胞中不积累青霉素化酶mRNA,而22℃培养的细胞中相应mRNA的量是28℃培养的细胞中的5倍。同一质粒pPA22上的氯霉素乙酰转移酶的mRNA在三种温度培养的细胞中的。浓度相同。将37℃培养的细胞转移到22℃继续培养,当菌体不继续增殖时,细胞内仍无青霉素酰化酶及其mRNA的积累。上述结果表明温度在转录水平上专一地调控了青霉素酰化酶基因的表达,在37℃长时期培养的细胞中青霉素酰化酶基因被永久地关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