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0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9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5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1965年   2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71.
对39个家系45个病人及60例正常人的ATP7B基因的几个外显子采用8~10%的非变性丙稀酰胺胶进行SSCP分析, 并对异常者测序(放射自显影), 发现一个家系的8号外显子上同时存在两个突变(C2250G和G2273T),患者属纯合子,其父为杂合子,母亲和妹妹为正常, 类似“杂合丢失现象”。提示在除了肿瘤之外的体细胞遗传病中,二次突变理论也可能是突变发生的机制之一。 Abstract:  Screen for mutation in many exons with 45 Wilson disease patients in 39 Chinese families by SSCP and nucleotide sequence analysis by autoradiograph. There are two mutations in exon 8 of a patients family: C2250G and G2273T. Found in these two mutation points, the patients father is a heterozygote, patients mother and sister are normal sequences, and patient is a homozygous. It just like a loss of heterogyzosity in this family with Wilson disease. The patient and her parent sibship were confirmed by taternity test with microsatellite vWF SE33 AR and D9S112. The result suggested that Loss of heterozygosity (LOH) is probable mutate mechanism of hereditary disease besides tumor and cancer.  相似文献   
272.
青海湖地区芨芨草群落特征及其物种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27,自引:3,他引:24  
以青海湖地区典型的芨芨草群落为研究对象,用样带法进行了调查。根据野外调查资料分析了青海湖地区芨芨草群落的群落学特征,应用生物多样性的原理和方法计测了青海湖地区芨芨草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指数(R0,R1)、物种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H′、Simpson指数D和Hill指数n1、n2)及均匀度指数(E1、E2)。结果表明,青海湖地区芨芨草群落的组成成分简单,植物种类比较贫乏,北温带分布的属占优势;生活型以地面芽植物种类居多,是该群落中处于优势地位的生活型;芨芨草群落垂直结构分异较为明显;芨芨草群落的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和物种多样性指数表现出基本一致的变化趋势。群落植物多样性指数的大小受立地生境和人为活动的综合影响,对于芨芨草群落而言,生境条件越适宜,优势种地位越明显,丰富度指数和物种多样性指数越低;过度放牧地带丰富度指数和物种多样性指数较低。  相似文献   
273.
中国五省市甲型肝炎病毒基因分型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了解甲型肝炎(甲肝)病毒(HAV)在中国几个城市的基因型分布,选择浙江杭州、江苏启东、安徽铜陵、云南昆明和上海市等的甲肝病人粪便标本或血清标本,以逆转录-套式聚合酶链反应(RT-nPCR)扩增合成HAV VP1/2A交接区基因区,并进行直接核苷酸序列分析和差异比较。结果表明,从这些城市甲肝病人分离到的17株HAV株均属基因Ⅰ型,为IA和IB亚型;所有HAV株间核苷酸差异均小于15%,但约50%H  相似文献   
274.
采用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优化法研究了微孔板法高通量检测总糖含量的方法,并进行了方法学考察,研究了不同离子、氨基酸和蛋白质等对该方法测定的影响。并以微生物多糖、枸杞多糖、可溶性淀粉和多种单糖为试受对象,与传统在比色管中的硫酸蒽酮比色法和苯酚硫酸比色法测定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反应体系总体积为230μL,其中150μL浓硫酸,30μL 5%苯酚水溶液,在85℃水浴20 min,在此条件下,在490 nm处的光吸收值与葡萄糖浓度呈线性相关,拟合线性回归方程相关系数R2为0.994 1,线性范围为10~100 nmol/well。该方法相对标准偏差为0.4%,加标回收率在102.7%~104.10%之间。精密度试验、稳定性试验和干扰性试验进一步说明此方法简便快捷、准确可靠、干扰性小,能应用于总糖含量的高效测定。  相似文献   
275.
目的:比较不同摩尔比Cu~(2+)-Aβ复合物与Aβ单体诱导神经元H_2O_2释放作用的差异。方法:制备不同摩尔比(0.1-5)的Cu~(2+)-Aβ复合物,通过检测硫磺素T(Thioflavin T,Th T)荧光强度考察Cu~(2+)对Aβ纤丝形成的影响。利用原代培养的大鼠海马神经元细胞,分别以不同摩尔比Cu~(2+)-Aβ复合物,不同浓度Cu~(2+)-Aβ复合物(摩尔比为1),以及Aβ单体和Cu~(2+)处理细胞,检测培养上清中的H_2O_2含量;分离线粒体,分别检测不同浓度Cu~(2+)-Aβ复合物(摩尔比为1),以及Aβ单体和Cu~(2+)处理后H_2O_2的释放;观察不同摩尔比Cu~(2+)-Aβ复合物,不同浓度Cu~(2+)-Aβ复合物(摩尔比为1),以及Aβ单体和Cu~(2+)对神经元细胞活力的影响。结果:(1)Th T荧光试验结果表明,Cu~(2+)与Aβ(10μM)摩尔比为1~5范围内可明显抑制Aβ纤丝形成。(2)Cu~(2+)-Aβ复合物(摩尔比为1~5;Aβ浓度为10μM)以及摩尔比为1的Cu~(2+)-Aβ复合物(Aβ浓度分别为5,10μM)可显著诱导神经元释放H_2O_2;另外,摩尔比为1时,Cu~(2+)-Aβ复合物还可诱导神经元线粒体内H_2O_2释放;上述作用均强于Aβ单体或Cu~(2+)。(3)Cu~(2+)-Aβ复合物(摩尔比为1~5)可显著降低神经元细胞活力,该作用强于Aβ单体或Cu~(2+)。结论:与Aβ单体相比,Cu~(2+)-Aβ复合物诱发神经元细胞及其线粒体释放H_2O_2作用更强,并诱发更为明显的神经元毒性。提示Cu~(2+)与Aβ之间的配位结合可能增强其引发活性氧释放以及神经元毒性反应;Cu~(2+)-Aβ复合物引发的活性氧可能主要来自线粒体。  相似文献   
276.
目的:观察人脂肪干细胞(hADSCs)诱导分化的成骨样细胞在海绵状的猪小肠粘膜下层(SIS)表面的生长情况,探讨三维立体海绵状的SIS能否促进成骨样细胞的增殖和分化.方法:采用物理和化学结合的方法将猪近段空肠制备成脱细胞的SIS,再将薄膜状的SIS经液氮低温研磨制成微粒,交联后采用冷冻干燥技术重塑形为海绵状的SIS;原代培养hADSCs,流式术检测表面抗原,诱导其成骨、成软骨、成脂分化并染色鉴定;将诱导的成骨样细胞与海绵状SIS复合培养,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形态;应用SIS材料浸提液培养成骨样细胞,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ALP活度检测成骨分化情况.结果:脱细胞的SIS未见有核物质,海绵状的SIS呈三维立体状,具有大量均匀一致的孔隙;原代培养的hADSCs表达干细胞相关抗原,并可分化为成骨样细胞,茜素红将钙结节染成紫红色.成骨样细胞与海绵状SIS复合培养后,细胞生长旺盛增殖能力强,ALP表达量明显增加.结论:海绵状的SIS具有均匀的三维孔隙,细胞相容性好,能明显促进hADSCs来源的成骨样细胞的增殖及成骨分化,可成为骨组织工程新型的三维立体天然生物衍生材料.  相似文献   
277.
镉胁迫下杞柳对金属元素的吸收及其根系形态构型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树凤  施翔  孙海菁  陈益泰  杨肖娥 《生态学报》2013,33(19):6065-6073
采用水培方法,研究了杞柳(Salix integra)2个品种在0-90 μmol/L Cd处理下不同组织对Cd的吸收和积累规律,探讨了镉胁迫下杞柳根系形态学功能响应特征以及对矿质离子吸收的影响。结果发现,镉在杞柳2个品种不同组织的含量均表现为根>韧皮部>木质部>叶。2个品种地上部组织对镉的吸收和积累规律相似:在0-70 μmol/L Cd处理浓度范围内,随着溶液Cd浓度的增加,叶、木质部、韧皮部中镉的含量逐渐增加,到50 μmol/L时,镉在地上部组织的含量达到最高,当Cd处理浓度达90 μmol/L时,地上部各组织中Cd含量出现下降趋势。而2个品种根系对Cd的吸收则不同,"微山湖"品种在溶液Cd达70 μmol/L时,根系镉的积累量最大,在90 μmol/L时,根系Cd的积累量明显下降;"一枝笔"品种根系在0-90 μmol/L范围内,根系Cd的积累量均为增加趋势。通过分析2个品种根系形态学参数变化发现,Cd胁迫抑制了杞柳2个品种根的伸长,促进了"微山湖"品种根的径向生长,导致根系平均直径增加;进一步对叶片矿质营养状态分析发现, Ca、Mn的吸收受镉胁迫的影响较大,在高浓度镉胁迫下(50-70 μmol/L)"微山湖"和"一枝笔"对Ca和Mn的吸收明显下降;Cd胁迫对Fe在叶片的含量影响不明显;同时发现,在50 μmol/L Cd处理下,Cu2+在叶片的积累明显增加。由此可见,杞柳2个品种间对镉的吸收和积累差异主要体现在根系,地上部对镉毒害的响应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278.
以低浓度(50 mmol.L-1)和高浓度(150 mmol.L-1)NaC l处理弗吉尼亚栎(Quercus virginiana)2年生扦插苗,研究了弗吉尼亚栎生长和根系形态学参数变化以及Na+、K+、Ca2+、Mg2+、NO3-等矿质离子在不同器官的吸收、运输和分配。结果表明,盐胁迫不同程度促进了地上部和根系生长,地上部和根系干重、根长、表面积和体积在低浓度盐胁迫下明显增加(P0.05),而在高浓度盐胁迫下变化不大。随着根系对Na+和C l-吸收的增加,K+、Ca2+、Mg2+在根部和茎部的积累明显降低,矿质离子由根部向茎部运输的能力在低浓度盐胁迫增加而高浓度下受到抑制。叶片在低浓度和高浓度盐胁迫下对K+、NO3-具有很强的选择吸收能力,这对于维持叶片离子平衡和正常的光合作用及代谢过程具有重要意义。Na+和C l-在根部的浓度远远大于地上部,说明弗吉尼亚栎根系对盐离子具有较高的耐受性,而减少盐离子在地上部的积累,对于维持地上部的正常生长具有重要意义,这也是弗吉尼亚栎对盐胁迫的适应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79.
高等植物二氢黄酮醇4-还原酶基因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花青素苷是影响植物花瓣呈色的重要色素,而花色是决定花卉观赏价值和商业价值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花青素苷的生物合成过程中,二氢黄酮醇4-还原酶(DFR)是花青素苷生物合成下游途径中的第一个关键的酶。因此,DFR在高等植物花色的形成过程中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是形成花青素苷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调控点。DFR对3种二氢黄酮醇底物具有选择特异性,但决定DFR底物特异性的分子机制目前仍不十分清楚。该文简单概述了花青素苷生物合成途径及其转录调控机制,并结合作者的工作重点综述了DFR的底物特异性以及克隆的DFR基因在植物基因工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80.
水稻苯达松敏感致死基因的RAPD标记和SCAR标记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利用RAPD技术对水稻品种农林 8号 (含苯达松抗性基因Ben)和其突变体农林 8号m (含苯达松敏感致死基因ben)进行标记 ,从 36 0个 10bp寡核苷酸随机引物中筛选出 5个引物产生的 7个RAPD标记。经对多态性标记的克隆和序列分析 ,再设计PCR引物 ,将其中 4个RAPD标记OPG18/ 94 3、OPG18/ 972、OPD10 / 12 4 8和OPF0 3/ 1198转化成SCAR标记SCAR/G18/ 883、SCAR/G18/ 890、SCAR/G18/ 919/ 94 8、SCAR/D10 / 12 37、SCAR/F0 3/ 1186。通过对农林 8号×农林 8号mF2 分离群体 32 0个单株的连锁分析及在 1对含ben基因的近等基因系H12 1和Hben12 1中验证 ,标记SCAR/G18/ 883、SCAR/G18/ 890、SCAR/G18/ 919/ 94 8与Ben或ben基因共分离 ,SCAR/D10 / 12 37与Ben基因的遗传距离为 (14 .8± 2 .1)cM。经Southernblotting分析并结合F2 代分离比例表明 ,标记OPG18/ 94 3、OPG18/ 972及其转化的SCAR标记在基因组中为单拷贝序列 ,且OPG18/ 94 3和OPG18/ 972为一对等位STS位点。这是首次报道与ben或Ben基因相连锁的分子标记。本研究为利用分子标记辅助ben基因的转育及利用图位克隆技术分离ben基因提供了有用的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