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5篇
  免费   44篇
  国内免费   220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61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38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4篇
  1981年   4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2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5年   1篇
  1953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81.
水貂粪便中双歧杆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运用TPY培养基,从健康水貂的粪便中分离培养、筛选出2个肠道菌株。方法细菌培养、菌落形态观察、染色镜检、分离纯化、生化试验和药敏试验。结果分离培养出的2株菌株为双歧杆菌,其中1株为长双歧杆菌,另1株为青春双歧杆菌;双歧杆菌对氯霉素极其敏感,对阿米卡星耐药。结论本实验为毛皮特种经济动物微生态制剂的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82.
涂玉  尤业明  孙建新 《生态学杂志》2012,23(9):2325-2331
2010年9月-2011年10月,在山西省灵空山油松和辽东栎混交林样地采取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地表凋落物和氮添加处理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微生物活性的影响.凋落物处理包括: 剔除凋落物(N)、叶凋落物加倍(L)、枝果凋落物加倍(B)和混合凋落物加倍(LB);氮添加量分别为0(N0)、5 g·m-2·a-1(N1)和10 g·m-2·a-1(N2).结果表明: 剔除地表凋落物且无氮添加时,油松和辽东栎混交林地的土壤有机碳(SOC)含量显著降低,其他试验处理间对SOC的影响无显著差异.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氮(MBN)及其活性(MR)的变化范围依次为: 262.42~873.16 mg·kg-1、73.55~173.85 mg·kg-1和2.38~3.68mg·kg-1·d-1.MBC、MBN和MR两两间呈极显著正相关.氮添加对MBC、MBN和MR均无显著影响;凋落物处理对MR影响显著,表现为混合凋落物加倍处理的MR最高,叶凋落物加倍处理次之,剔除凋落物处理最低,而对MBC和MBN无显著影响.凋落物和氮添加处理在整个试验过程中未表现出交互作用.短期的氮添加处理和森林地表凋落物变化对土壤微生物过程的影响有限.  相似文献   
783.
从《内经》开始,历代医家就指出脾虚是骨质疏松症发病的关键因素之一,从脾的角度治疗骨质疏松症效果很好。但脾虚导致骨质疏松症的具体发病机制缺乏现代医学证据。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脾虚引起的诸多肠道疾病,尤其是与小肠相关的疾病,可直接导致肠道微生态失衡,而肠道微生态改变与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密切相关。因此,本文将基于“脾与小肠相通”理论,阐述脾与肠道微生态和骨质疏松症的相关性,从微生态学角度探讨中医学关于脾虚导致骨质疏松症的相关论述,为中医药防治骨质疏松症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784.
为探讨南宁市某县艾滋病病毒1型(HIV-1)感染人群中治疗前pol区遗传特性及蛋白结构变化情况,本研究通过RT-PCR扩增pol区部分序列并进行测序,将序列同源比对构建系统进化树;分型确定毒株亚型和斯坦福大学HIV耐药性数据库比对,分析耐药相关位点;SWISS-MODEL蛋白质同源数据库进行建模分析氨基酸的突变对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本研究在90份HIV-1标本中获得46个pol区有效序列,共发现4种亚型,其中CRF01_AE占76.08%(35/46)、CRF08_BC占15.22%(7/46)、CRF07_BC占(3/46)6.52%、CRF59_01B1占2.17%(1/46);46个序列中有4例(8.69%)出现耐药突变位点,没有针对核苷酸反转录酶抑制剂(NRTI)的耐药突变;针对蛋白酶类抑制剂(PIs)1例,PR蛋白酶的柔性部位I47V位点发生突变,β折叠结构的I84V位点发生突变,都是异亮氨酸突变为缬氨酸;针对非核苷酸反转录酶抑制剂(NNRTI)有3例,2例位于活性中心的Y181C位点由酪氨酸突变为半胱氨酸,1例位于转角处的E138G位点由谷氨酸突变为甘氨酸。研究表明,南宁市某县HIV-1病毒CRF01_AE重组亚型比例最大,未经抗病毒治疗HIV1感染者中已经出现pol区耐药突变株,突变位点主要位于活性中心及柔性部位,传播水平已经处于中等流行状态。深入分析蛋白质与抑制剂相互作用机制,有助于为艾滋病抗病毒及耐药性监测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85.
2005年褐飞虱大暴发原因及其应对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沈建新  沈益民 《昆虫知识》2007,44(5):731-733
对2005年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al在浙江省仙居县大暴发的原因进行分析,认为害虫暴发主要由于以下几方面的因素而引起:(1)当时的气候很适宜于褐飞虱的繁育;(2)滥用农药、大量杀伤天敌和环境被严重破坏。为减轻褐飞虱的对水稻的危害,提出了相应的策略。  相似文献   
786.
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山水林田湖草的时空分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祁连山国家公园被确定为我国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之后,对其生态环境保护、管制、修复提出了更高、更精准的要求。基于1980—2018年遥感影像数据,构建山水林田湖草空间信息格局图谱,分析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一般控制区和核心保护区山水林田湖草的时空分异特征。结果表明: 研究期间,草地是公园主体景观,面积为8174.93 km2,其中,核心保护区草地面积是一般控制区的1.2倍;裸岩石质地是未利用土地的主要类型,分别占核心保护区和一般控制区未利用土地面积的86.7%和79.4%;一般控制区的林地面积大于核心保护区;核心保护区的水域面积是一般控制区的4.9倍,核心保护区90.4%的水域面积为永久性冰川雪地;旱地主要集中在一般控制区。1980—2018年间,水域面积呈降低趋势,减少186.75 km2,其中,永久性冰川雪地下降最明显,一般控制区和核心保护区分别下降12.05和175.88 km2;林地、草地整体呈增加趋势,核心保护区高、中、低覆盖度草地的变化趋势均大于一般控制区,1990—2000年变化最明显,1980—2018年一般控制区高、中覆盖度草地和核心保护区高、低覆盖度草地存在退化现象;裸岩石质地呈上升趋势,而永久性冰川雪地呈下降趋势。永久性冰川雪地和裸岩石质地是公园内变化最明显的地类,核心保护区冰川退缩速度比一般控制区退缩速度明显,其转为裸岩石质地主要发生在1980—1990和2000—2010年。  相似文献   
787.
为规范白花前胡(Peucedanum praerupterum)种植和提高产量,对不同光强下白花前胡的光合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遮阳40%和60%相比,对照(CK)和遮阳20%的白花前胡叶片具有更高的最大电子传递速率[分别为247.129和266.866μmol/(m~2·s)]和最大净光合速率[分别为25.621和28.167μmol/(m~2·s)],且最大净光合速率对应的饱和光强[分别为2 130.419和1 927.804μmol/(m~2·s)]也显著高于遮阳40%和60%处理。不同遮阳处理的白花前胡叶片的光能利用效率和水分利用效率有差异,但光化学猝灭系数和非光化学猝灭系数则无显著差异。这说明白花前胡为典型的阳生植物,光适应性较强,建议选择光强充足的开阔田地栽培白花前胡。  相似文献   
788.
以‘龙茭二号’为研究对象,通过在茭白植株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分别喷施杀菌剂敌磺钠和植物生长调节剂,比较分析其对茭白结茭的促进效果。对6个不同处理组合及对照材料的株高、内源激素含量变化及结茭情况的统计分析发现:喷施一定浓度的敌磺钠对茭白结茭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以敌磺钠(标准浓度)+营养液和敌磺钠(标准浓度)对茭白结茭产量的提高最为明显。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能明显促进茭白早期植株生长,但对最终株高影响不大。采用间接酶联免疫法对茭白茎部3种激素(IAA、ABA和GA3)含量进行的比较分析表明:敌磺钠处理能够明显降低ABA含量,但对IAA和GA3含量没有明显影响;茭白结茭前ABA含量的降低可能有助于茭白结茭。  相似文献   
789.
以三倍体枇杷为材料, 研究了不同消毒方式、MS培养基浓度、植物生长调节剂及浓度配比对茎尖培养及诱导生根的影响。结果表明, 初代培养时, 选择生长饱满、健壮的顶芽及适宜的消毒方式, 外植体剥离长度0.5-0.8 cm, 能显著提高茎尖培养的成活率; MS培养基浓度的变化对外植体的褐化没有明显的影响; 最适茎尖的启动培养基为MS+1.0 mg·L-1 6-BA+0.5 mg·L-1 NAA, 成活率高达84.8%; 最适组培苗生根培养基为1/2MS+0.1 mg·L-1 NAA+0.01 mg·L-1 IAA+0.3%活性炭, 生根率达66.7%, 每株平均生根2.83条。该研究结果将为三倍体枇杷再生体系的建立及利用转基因技术对三倍体无籽枇杷进行遗传改良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90.
太岳山森林碳储量随树种组成的变化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树种是决定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大小的一个重要生物学因子。在山西省太岳林区,根据生态系统的垂直结构特征,调查了乔木层、草灌丛和土壤层的有机碳储量,分析了碳储量随林分类型和树种组成的变化规律。阔叶林有机碳储量为156.58 t C·hm-2,针叶林为145.05 t C·hm-2,针阔混交林为128.52 t C·hm-2。辽东栎和油松在群落中所占比例与不同层次的有机碳储量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辽东栎比重的增加可显著提高乔木层、土壤层和生态系统碳储量,而乔木层、土壤层和生态系统碳储量却随着油松比重的增加呈下降趋势。虽然群落中所有阔叶树种和针叶树种的比例与乔木层碳储量、生态系统总的碳储量间也存在相似关系,但却对土壤层和草灌丛的碳储量没有显著影响。因而,在该地区,辽东栎种群和油松种群在决定针阔混交林生态系统的碳储量方面,比群落中阔叶树种和所有针叶树种发挥着更大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