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6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10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8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8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2篇
  1975年   1篇
  1973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5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81.
我们以前的工作表明,烧伤早期心收缩性变化的同时心舒张性也在变化,并且分为3个期。静脉输注高渗乳酸钠溶液可改善心脏的收缩性,对舒张性作用仅有一些提示。本实验以左心室收缩-舒张谐调环(contraction—relaxation harmoniousness loop;CRHL)和-dLVP/dt_(max)为指标,研究烧伤早期补给高渗钠盐溶液对心脏舒张性的影响。CRHL基于左心室内压(LVP),它以dLVP/dt和dLVP~2/dt~2为量纲,从两维空间图(dLVP/dt-dLVP~2/dt~2 loop)角度,对心脏泵舒张、收缩活动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2.
本文研究人体接种流行性出血热(EHF)灭活疫苗总量为三毫升时,比较观察分三次接种和分二次接种的反应及免疫效果。试验分三组进行,第一组根据常规方法0、7、28天免疫三针,每针1毫升;第二组0、28天免疫二针,每针1.5毫升;第三组0、28天免疫二针,第一针2毫升,第二针1毫升。结果三组均未发生全身或局部的不良反应,末针15—30天,采血测定EHF中和抗体,阳转率分别为87.1%、79.4%和76.6%经统计处理三组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83.
作物耐虫性研究概况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俞晓平  胡萃 《昆虫知识》1993,30(2):121-123
<正> 植物抗虫品种的最早记载是1792年Ha-vens在纽约发现小麦品种Underhill抗黑森瘿蚊Mayetiola destructor(Say),而首次从理论上提出抗虫性定义的则是Snelling。Painter(1951)系统地将耐虫性(Tolerance)与非选择性(Nonpreference)和抗生性(An-  相似文献   
84.
鸟苷四磷酸(guanosine tetraphosphate,ppGpp)/鸟苷五磷酸(guanosine pentaphosphate,pppGpp)是细菌严谨反应的信号分子,其合成和水解由Rel/SpoT同系物(RelA/SpoT homologue,RSH)家族的蛋白质合成和水解活性控制。(p)ppGpp介导的严谨反应能够提高细菌对营养匮乏的适应能力和抗生素抗性。近年来发现(p)ppGpp与细菌生长和细胞分裂、抗生素合成等都密切相关,是细胞内重要的全局调控因子。(p)ppGpp在细菌细胞中有许多靶点,使其可以调节DNA复制、转录、细胞周期、核糖体生物合成以及抗生素合成基因簇的表达。然而,(p)ppGpp如何控制转录和其他代谢过程取决于细菌种类,并在不同的微生物中通过不同的机制调节相同的过程。因此,本文通过综述(p)ppGpp的合成/水解酶的种类和调节机制,(p)ppGpp对微生物代谢调控机制、对细胞周期的影响机制,以及(p)ppGpp对抗生素合成和耐受性的调控机制,为细菌耐药性研究和细胞生理学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5.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对分离自不同地区、不同宿主来源的26株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进行了分型,其中包括4个型别的国际标准株,用异硫氰酸胍-酚-氯仿方法从感染的Vero-E6细胞中提取总RNA,设计了5对寡核苷酸引物,一对为汉坦病毒特异性引物;4对为不同型特异性引物。PCR分型表明,26株中除1株Rr可同时被汉坦(HYN)和Seoul(SEO)两型特异性引物扩增外,其余25株分别只被4个型别引物中的一个所扩增,依次为HTN16株,SEO7株,Puumala(PUU)1株,ProspectHill(PH)1株。PCR分型的结果与空斑减少中和试验完全一致,表明PCR可以对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准成分型。应用限制性内切酶分析了扩增产物,结果与理论基本一致,证实了扩增产物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86.
本文应用特异性出血热抗血清对国内外14株出血热病毒进行空斑减少中和试验分型,结果不同毒株对两型持异性血清的中和效价大多相差8-16倍,可以明显确定为出血热血清Ⅰ型或Ⅱ型。该方法用以出血热新分离株的分型不必制备分离株免疫血清,使鉴定更简便,并缩短时间。  相似文献   
87.
建立了为检测登革病毒抗原的直接免疫荧光法。将标记荧光素的抗IV型登革病毒的免疫腹水IgG抗体,滴加到感染了该病毒原型株的新生小白鼠脑印片和白纹伊蚊细胞系盖玻片培养上进行结合,都观察到特异的荧光。而未经感染或感染了其它型别登革病毒或日本乙型脑炎病毒的新生小自鼠脑印片上,均未观察到特异的荧光。这种特异的荧光能被未标记的特异性抗体阻断或抑制。在吸过感染了该病毒的小白鼠血的饲养的部份雌性白纹伊蚊头压片上,观察到特异的荧光,而在未吸过感染血的雌性白纹伊蚊头压片上,都未观察到特异的荧光。在流行区捕得的21只雌性白纹伊蚊中8只的头压片和82只中5只的涎腺、胃和卵巢压片中的细胞浆内观察到IV型登革病毒抗原的特异性荧光。而用此法对非流行区饲养的雌性白纹伊蚊的各种压片中都未观察到特异荧光。  相似文献   
88.
1.1973—1978年内于某海岛小学儿童测得乙脑抗体阳性者,除1978年一例中和指数为1,862外,其余中和指数均<10,说明该岛乙脑隐性感染率较低,5年内为12.5%。 2.活疫苗初种后抗体阳性率为77.6%,一年后下降至57.7%,再接种一针后抗体即迅速上升至100%. 3. 活疫苗初种后次年再接种一针,其中和抗体水平维持较好,五年后其阳性率仍为70.6%。 4.活疫苗初种后,中和指数>1000的儿童其抗体可维持较久。<1000者一年后下降约60%,但再接种后中和指数述。>10c0者其抗体阳性率在第五年仍维持92.8%,<1000者则至第五年已降为58.8%。考虑到其中一部分儿童仍有隐性感染,因此活疫苗接种后五年的实际抗体阳性率可能还低些。  相似文献   
89.
1.以BHK21 细胞系为基质生产的乙脑14—2株活疫苗,经免疫孕猪后,对母猪本身无任何不良反应,对仔猪亦无不良影响,证明该活疫苗对猪是安全的。 2.乙脑减毒活疫苗免疫猪后,产生乙脑中和抗体显著,阳转率为80—100%。14-2株的抗体阳转率和门何均情均较5—3株高。  相似文献   
90.
从广西大王岭和大明山两个自然保护区共采集到土样264份,共分离出597株芽孢杆菌,通过光学和电子显微镜检观察,16株分离株观察到伴胞晶体蛋白,初步确定为苏云金芽胞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简称Bt),出菌率为6.06%.在16株Bt分离株中,有4株在芽孢形成过程中能产菱形晶体蛋白,其余12株能产圆形和其他形状的晶体蛋白.利用PCR-RFLP方法和SDS-PAGE方法对16株Bt分离菌进行了蛋白和基因型的鉴定,结果表明,16株分离株中含有4株cry1Ac基因,表达约130 kD的晶体蛋白,其中含有cry30基因和cry40基因的菌株分别1株和3株,表达大约75 kD的晶体蛋白;另外8株Bt菌株表达蛋白大小不一,其基因型尚不能确定,有待进一步分析.生物测定表明,产菱形晶体含有cry1Ac基因的4株Bt分离株对鳞翅目小菜夜蛾幼虫有很强的毒杀活性,而其它分离株对小菜夜蛾没有毒杀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