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4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4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4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5年   3篇
  1964年   2篇
  1963年   3篇
  1960年   2篇
  1959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31.
【目的】研究大豆蚜发生为害及大豆与多种作物间邻作种植对大豆蚜的控制作用,为大豆蚜的可持续综合治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系统调查的方法,研究大豆蚜和天敌田间种群动态;通过田间罩笼、人工接蚜和释放天敌的方法,研究捕食性天敌对大豆蚜种群的控制作用;在佳木斯地区进行大豆与早熟马铃薯间作,牡丹江地区进行黄瓜-大豆-玉米、甜葫芦-大豆-玉米、烟草-大豆-香瓜、甜菜-大豆-玉米等多作物带状穿插种植模式,以单作大豆田为对照,对不同种植模式的大豆田大豆蚜与天敌进行调查,研究作物多样性对大豆蚜的控制作用。【结果】2009年6月中下旬大豆蚜开始侵入大豆田,3~5周后田间有蚜株率达到100%,大豆蚜种群发生高峰期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9月上旬在田间逐渐消失。草蛉、瓢虫和寄生蜂等为蚜虫天敌优势种;按大豆蚜与天敌数量之比700︰1,释放异色瓢虫和叶色草蛉成虫7 d后,蚜虫种群减退率分别为54.78%和78.79%;大豆与早熟马铃薯间作,在大豆蚜种群迅速增长期早熟马铃薯收获(7月20日)后第5天,豆田蚜虫天敌总数是收获前的2.6倍,与同期单作大豆田相比,间作田大豆蚜种群数量降低了51.3%。大豆与甜葫芦、香瓜、烟草和玉米等作物进行多样性间作种植,在大豆蚜田间发生高峰期,单作豆田益害比为1︰65.2,多样性种植区的大豆田益害比为1︰26~1︰42,与单作大豆田相比,间作田大豆蚜种群数量降低40.7%~83.5%。【结论】2009年大豆蚜的种群高峰期为8月3日,田间的天敌优势种类为草蛉、瓢虫和寄生蜂。早熟马铃薯与大豆间作,在大豆蚜种群迅速增长期间收获早熟马铃薯,大量蚜虫天敌转移至间作的大豆田,从而形成对大豆蚜的控制。大豆与其它经济作物间邻作,大豆田天敌昆虫与蚜虫的益害比明显提高,表明利用农田作物多样性能充分发挥自然天敌的生物控害作用。  相似文献   
32.
目的:探讨黄芪甲苷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增殖及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Percoll密度离心法和贴壁法分离纯化hBMSC;流式细胞术检测hBMSC表面标志;MTT法检测不同浓度黄芪甲苷干预72h后hBMSC的增殖情况;Real-timePCR法检测经黄芪甲苷干预后hBMSC对SCF、VEGF、SDF-1、GM-CSF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成功分离培养出laBMSC;不同浓度(20、40、80、160、320mg/mL)的黄芪甲苷可促进hBMSC增殖(P〈0.05),其中160mg/mL组促增殖最明显;黄芪甲苷可促进hBMSC对SCF、VEGF、SDF-1mRNA的表达,而GM—CSFmRNA表达无明显变化。结论:黄芪甲苷可促进hBMSC体外增殖,可能与其促进hBMSC对SCF、VEGF、SDF-1mRNA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33.
目的:探讨丹酚酸A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cerebral ischemia/reperfusion,CI/R)损伤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脑中动脉闭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occlusion,MCAO)2 h再灌注24 h模型。实验终末,检测脑梗死面积,脑水肿以及评价神经功能损伤,并进一步分析脑组织中三种抗氧化酶的活性水平。结果:与模型组相比,丹酚酸A组大鼠脑梗死面积显著减少(P0.05),水肿程度显著减轻(P0.05),神经功能学评分显著下降(P0.05)。模型组再灌注24 h后,SOD,GSH-PX及CAT活性显著下降(P0.05);丹酚酸A组SOD,GSH-PX及CAT活性则显著升高(P0.05)。结论:丹酚酸A对大鼠CI/R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可能与CI/R损伤时的脑组织SOD,GSH-PX及CAT活性显著升高相关。  相似文献   
34.
目的:探讨肺叶手术中超前应用氟比洛芬酯对减轻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发生率的影响。方法:60例肺叶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每组30例,两组均常规诱导全麻气管插管,术中瑞芬、丙泊酚、维库溴铵泵住维持麻醉,A组于术前给予氟比洛芬酯1 MG/KG。比较两组躁动得分、苏醒后(10 min、30 min、1 h、2 h、4 h、24 h)六个时间点疼痛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出血时间、拔管时间、麻醉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患者的躁动得分显著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时间点的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组与时间之间存在交互作用(P0.05);A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叶手术中超前应用氟比洛芬酯具有良好的镇痛效果,可以降低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5.
目的:通过对某地区中心医院收集的临床血感染患者感染病原菌的分析,了解该地区血感染患者病原菌构成、分布及耐药特点,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和指导。方法:收集2012年6月至2013年8月期间在某院就诊的858例血感染患者血液标本,采用BACTEC9050全自动血培养仪培养,采用VITEK 2 Compack系统和K-B琼脂纸片扩散法对阳性标本进行菌种鉴定和药敏检测。结果:血培养结果显示,在858份血培养标本中共检出阳性标本109份,每份标本都只检出一种病菌,总检出率为12.7%,革兰阳性菌占64.22%(70/109),革兰阴性菌占33.03%(36/109),真菌占0.35%%(3/109);药物敏感试验结果显示: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红霉素和复方新诺明耐药率40%;肠杆菌科细菌对氨苄西林和氯霉素耐药率40%;非发酵菌科细菌对氨苄西林,头孢他啶,头孢噻肟和氯霉素耐药率40%。结论:目前本地区临床血感染患者革兰阳性菌感染率高,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为主,治疗可以首选糖肽类抗菌药物;革兰阴性菌以大肠杆菌和绿脓杆菌为主,对氨苄西林、氯霉素耐药率高,大肠杆菌对头孢类抗生素的耐受较绿脓杆菌低,两种细菌感染治疗可以考虑选择单环-内酰胺类抗生素。及时准确的血培养结果及药敏试验可为临床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36.
研究了不同地表处理方式对日光温室辣椒水分利用效率及土壤氮磷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地表覆盖秸秆 地膜处理的辣椒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经济水分利用效率最高,分别达33·04kg·m-3和50·22元·m-3;其次是地表覆盖地膜处理,分别达18·81kg·m-3和28·57元·m-3.不同地表处理方式对0~20cm土壤的硝态氮含量有显著影响,地表覆盖秸秆和覆盖秸秆 地膜处理,分别为31·98mg·kg-1和31·96mg·kg-1,小于对照处理(50·33mg·kg-1);地表覆盖地膜和使用保水剂处理的硝态氮含量较低.与对照相比,各处理辣椒对氮肥的利用均有所增加,耕层硝态氮积累减少.在0~20cm耕层内,地表覆盖地膜处理的速效磷含量最低,为0·72mg·kg-1,其次是地表覆盖秸秆 地膜处理,为0·92mg·kg-1.地表覆盖秸秆 地膜和地表覆盖地膜处理增加了当季作物对肥料的利用率,减少了肥料的损失,提高了产量.  相似文献   
37.
目的:探讨miR-125a-3p在结肠癌细胞浸润与转移中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通过qRT-PCR方法检测miR-125a-3p在结肠癌细胞及组织样本中的表达;在结肠癌细胞过表达或沉默miR-125a-3p后,通过平板克隆实验、MTT实验、划痕实验、Transwell实验检测结肠癌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能力的变化;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miR-125a-3p过表达后相关标志分子的表达水平变化情况。结果:miR-125a-3p在结肠癌细胞及组织呈现异常低表达;过表达miR-125a-3p抑制结肠癌细胞HCT116及SW480的增殖能力;过表达或沉默miR-125a-3p分别抑制或增强结肠癌细胞的迁移与侵袭能力;过表达miR-125a-3p在mRNA及蛋白水平均能够显著抑制Snail、N-cadherin及Vimentin的表达,而增加E-cadherin的表达。结论:miR-125a-3p参与调节结肠癌细胞浸润与转移,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调控上皮间质转化途径介导的。  相似文献   
38.
用95个引物,在拟斯卑尔脱山羊草15份材料中扩增出416条带,其中无多态性的带为83条,占总数的20%,有多态性的带为333条,占总数的80%。可以看出,拟斯卑尔脱山羊草种内遗传多样性十分丰富。RAPD分析表明,供试的15份材料可以分成4个类群,每个类群内的材料之间差异较明显,而4个类群间差异不是太大,因此拟斯卑尔脱山羊草是由类群内不太一致、类群间差异不十分明显的4个类群构成。类群内差异明显,支持遗传多样性丰富,说明拟斯卑尔脱山羊草是一个古老物种的观点;而类群间差异又不太大,表示该物种在长期进化中,没有分化成新的类型,说明该物种较稳定。本研究结果从分子水平上支持拟斯卑尔脱山羊草是一个比较古老且比较稳定的物种的论断。  相似文献   
39.
新疆塔里木盆地南缘新发现的石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87年夏在塔里木南缘发现了打制石器、细石器地点各三处。打制石器虽然采自地面,数量也少,但有可能归人旧石器时代。细石器由楔状、柱状细石核和两边平直的截短细石叶组成,国华北、东北亚和西北美细石器传统,其时代属新石器时代。  相似文献   
40.
利用IPTG诱导含有川芎咖啡酸-3-O-甲基转移酶(LCCOMT)的大肠杆菌工程菌E.coli BL21(DE3)/pET28a-LCCOMT,经Ni~(2+)亲和层析、质谱鉴定获得纯化的LCCOMT。采用海藻酸钙凝胶包埋固定LCCOMT,单因素实验考察最佳固定化条件对固定化酶活力的影响,并确定了固定化酶的最适温度、pH值、Km、Vmax与反应批次等酶学性质。确定的条件分别为海藻酸钠质量分数1.5%,CaCl_2浓度2.5 g/L,固定化时间2 h,载体与酶质量比40 000∶1。通过正交实验确定最终固定化条件为CaCl_2浓度2.5 g/L,海藻酸钠质量分数2.0%,固定化时间1 h,载体与酶质量分数35 000∶1时,固定化效果最好,此时相对酶活力为75.43%。固定化酶的最适催化温度为37℃、最适pH值为7.5,较游离酶分别增加0℃和0.5;Km、Vmax分别增高0.40和0.74;实验确定固定化酶的半衰期,连续使用6次,酶活力仍保留5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