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7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2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71.
为解决氨基酸发酵工业中的噬菌体污染问题, 对cglI基因复合体在钝齿棒杆菌中的功能活性表达进行研究。通过PCR从谷氨酸棒杆菌基因组扩增cglI基因复合体, 构建重组质粒pJL23-cglI, 转化钝齿棒杆菌T6-13后得到重组菌株。定性和定量检测重组菌株的噬菌体抗性。实验结果表明, 携带cglI基因复合体的重组钝齿棒杆菌显示了明显的抗噬菌体功能活性和较广的抗噬菌体谱, 进而证实了cglI基因复合体用于构建钝齿棒杆菌抗噬菌体菌株的可行性, 为解决氨基酸发酵生产中的噬菌体污染问题提供了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2.
COS-7细胞中小发卡RNA介导的RNA干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U6启动子转录小发卡RNA介导的RNA干涉是最近发展起来的在哺乳动物细胞中特异性抑制指定基因表达的新技术,已有实验证明它在小鼠畸胎瘤P19等细胞系中具有强烈的抑制基因表达的作用。本文对COS-7细胞系中U6启动子转录GFP基因的小发卡RNA介导的RNA干涉现象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U6启动子转录的小发卡RNA具有RNA干涉作用,即可以在COS-7细胞中特异性地抑制含有对应序列的基因GFP的表达,这一结果为今后在COS-7细胞系中利用RNA干涉技术研究目的基因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3.
聚氨酯(polyurethane,PUR)塑料因其特殊的理化性质而被广泛应用。然而,大量废弃PUR塑料的不合理处置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利用微生物的手段实现废弃PUR塑料的高效降解和循环利用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之一,而高效降解菌是PUR塑料生物法处理的关键。本研究以垃圾填埋场PUR类废塑料样品为来源,分离到一株能够降解PUR类似物Impranil DLN的微生物,并对其PUR降解特性开展了研究。通过16S rRNA基因序列比对将该菌初步鉴定为拟无枝杆菌属(Amycolatopsis sp.),命名为G-11。PUR塑料降解实验结果表明,菌株G-11对商业化PUR塑料的减重率达到4.67%,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发现塑料结构被破坏,表面出现侵蚀。接触角分析和热重分析(thermogravimetric analysis,TGA)结果发现,菌株G-11处理后的PUR塑料的亲水性增强,热稳定性下降,该结果与减重和扫描电镜结果相一致。结果表明,分离自垃圾填埋场的菌株G-11在废弃PUR类塑料生物降解方面具有一定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74.
75.
目的:评价盐酸多柔比星脂质体单药(PLD)与盐酸多柔比星脂质体联合洛铂治疗复发性卵巢癌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2年4月至2015年10月我科收治的31例复发晚期上皮性卵巢癌患者,根据患者是否存在铂类耐药分为多柔比星组(单药组)15例及多柔比星+洛铂组(对照组)16例。单药组给盐酸多柔比星脂质体50 mg/m~2,静滴;对照组给盐酸多柔比星脂质体20-30 mg/m~2,洛铂30-50 mg/m~2,静脉滴注,两组每21-28天重复一次,观察和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和毒性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完成3-8周期,客观有效率(ORR)为38.7%。单药组为33.3%,对照组为占43.8%,两组OR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11)。单药组骨髓抑制的毒副作用较对照组发生率显著升高高(P=0.019),两组其他毒副反应的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药组和对照组中位生存时间(MST)分别为10个月(95%CI:1.242-18.758)、18个月(95%CI:8.261-27.739),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分别为7个月(95%CI:2.210-13.797)、13个月(95%CI:4.368-21.632),两组MST、PF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277)。结论:聚乙二醇脂质体阿霉素单体或聚乙二醇脂质体阿霉素联合洛铂治疗复发性卵巢癌的疗效相当,而聚乙二醇脂质体阿霉素单体的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76.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调控伞裙追寄蝇Exorista civilis滞育的重要关联基因以及代谢途径,为明确该虫在转录组水平下的滞育分子机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用新一代高通量测序平台Illumina HiSeqTM2000对伞裙追寄蝇非滞育以及滞育的蛹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以及生物信息学分析;应用KAAS在线pathway比对分析工具对筛选出的满足padj<0.05且fold change≥32或padj<0.05且fold change≤1/32条件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根据测序结果,共获取58 050个基因。差异倍数在32倍以上的滞育关联基因(diapause-associated genes, DAGs)有454个,其中406个表达上调,共涉及134条通路,包括氧化磷酸化、柠檬酸循环及其他重要通路;48个表达下调,涉及32条通路。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表明,滞育关联基因主要集中在信号转导、内分泌系统、碳水化合物代谢等途径中。【结论】本研究获得的伞裙追寄蝇转录组数据揭示了其滞育调控的重要代谢途径与关联基因。  相似文献   
77.
谢丹  吴名鹤  张博  寻敏  张代贵 《广西植物》2018,38(11):1480-1904/1/24
该文报道了湖北蕨类植物1个新记录属:冷蕨属(Cystopteris Bernhardi)及对应的新记录种宝兴冷蕨(Cystopteris moupinensis Franchet); 4个新记录种:台湾剑蕨(Loxogramme formosana Nakai)、扇羽阴地蕨[Botrychium lunaria (Linnaeus) Swartz]、耳状紫柄蕨[Pseudophegopteris aurita (Hooker) Ching]、巢形鳞毛蕨[Dryopteris transmorrisonense (Hayata) Hayata]; 2个新记录变种:尾头凤尾蕨(Pteris oshimensis var.paraemeiensis Ching)和西藏粉背蕨[Aleuritopteris subvillosa var. tibetica (ChingS. K. Wu) H. S. Kung]。这些蕨类新记录在湖北的发现,大大丰富了湖北的植物区系及物种多样性,同时对这些蕨类的经济价值或药用价值进行了简要分析,为其资源的进一步合理开发和利用提供了一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8.
79.
2007年11月、12月和2008年3月,在内蒙古达赉湖地区,采用扫描取样法对雌雄蒙原羚繁殖期及其前后昼间行为时间分配进行了研究。 研究表明:(1)繁殖期前、繁殖期和繁殖期后,雌性蒙原羚采食时间,占昼间活动时间的比例分别为(44.9±3.8)%、(43.5±4.0)% 和 (46.2±3.1)%;卧息时间,占昼间活动时间的比例分别 为(32.3±4.8)%、(29.2±2.9)% 和 (28.0±4.8)%;雌性蒙原羚在繁殖期及其前后采食、移动和卧息的行为时间分配差异不显著(P>0.05),站立、繁殖、“其他”行为时间分配差异性显著(P<0.05)。(2)繁殖期前、繁殖期和繁殖期后, 雄性蒙原羚采食时间,占昼间活动时间的比例分别为 (52.6±3.8)%、(17.5±2.8)% 和 (29.8±4.8)%;卧息时间,占昼间活动时间的比例分别为 (13.4±6.4)%、(24.2±4.1)% 和 (44.2±4.7)%。雄性蒙原羚在繁殖期及其前后采食、卧息、站立、移动、繁殖、“其他”时间分配均有显著差异(P<0.05)。动物采食卧息的行为时间分配反映动物的能量平衡策略。雌性蒙原羚的时间分配表明,雌性蒙原羚的能量平衡策略在繁殖期前、繁殖期和繁殖期后没有发生显著变化,均为能量摄入最优化策略,尽可能多的时间分配在采食上;雄性蒙原羚的时间分配表明,在繁殖期前,其能量平衡策略为能量摄入最优化策略,尽可能多的时间分配在采食上;雄性蒙原羚繁殖期及繁殖期后其能量平衡策略转变为能量支出优化策略,尽可能少的支出能量,尽可能多的时间分配在卧息上。  相似文献   
80.
【背景】帕金森病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常伴有胃肠功能障碍等非运动症状。肠道菌群紊乱与肠上皮通透性增强是引起肠道屏障功能障碍的主要因素。饮食限制可改善肠道菌群的构成、维持肠上皮稳态。本文假设隔日禁食对帕金森病模型小鼠肠道屏障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纠正肠道菌群的失调以及促进肠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有关。【目的】探究隔日禁食对帕金森病模型小鼠肠道屏障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32只C57BL/6小鼠随机分成生理盐水+自由饮食组(NS+AL组,n=8)、生理盐水+隔日禁食组(NS+ADF组,n=8)、MPTP+自由饮食组(MPTP+AL组,n=8)、MPTP+隔日禁食组(MPTP+ADF组,n=8)共4组。隔日禁食方案以48 h为一个实验周期,前24 h采取禁食,后24 h采取自由摄食,在第12?14个周期内连续5 d给予小鼠腹腔注射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1-methyl-4-phenyl-1,2,3,6-tetrathydropyridine,MPTP)建立帕金森病模型。在隔日禁食17个周期结束后收集小鼠粪便,通过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检测小鼠肠道菌群的变化;小鼠行为学测试后收集其空肠组织,通过HE染色观察肠道病理组织学变化,通过RT-qPCR方法检测AMPK、Occludin、ZO-1的mRNA表达水平(Prkaa1、Ocln、Tjp1),通过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ZO-1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行为学测试结果显示,与NS+AL组相比,MPTP+AL组小鼠运动能力显著下降(P<0.01),而MPTP+ADF组小鼠运动障碍有所改善(P<0.01)。HE染色可见NS+AL组小鼠空肠绒毛结构完整、排列紧密,MPTP+AL组空肠绒毛破碎甚至脱落,而MPTP+ADF组则显示出空肠绒毛相对完整、排列紧密。肠道菌群测序结果显示,MPTP+AL组相较于NS+AL组,肠道菌群的丰度和多样性显著升高(P<0.001),而相较于MPTP+ADF组并无显著变化;各组间小鼠的肠道菌群构成具有显著差异,相对物种丰度在科水平的检测结果显示,与NS+AL组相比,MPTP+AL组艾克曼菌科(Akkermansiaceae)丰度明显升高(P<0.05),而MPTP+ADF组相较于MPTP+AL组该科菌的丰度显著下降(P<0.01)。RT-qPCR检测结果发现,相较于NS+AL组,MPTP+AL组小鼠空肠Prkaa1 (P<0.01)、Ocln (P<0.01)、Tjp1 (P<0.01)表达水平显著降低,其中,MPTP+ADF组与MPTP+AL组小鼠相比Prkaa1 (P<0.01)和Tjp1 (P<0.01)表达水平均有显著升高,MPTP+ADF组的Ocln表达水平也比MPTP+AL组高,但差异无显著性。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ZO-1在MPTP+ADF组小鼠表达水平相较于MPTP+AL组显著上升(P<0.05)。【结论】隔日禁食对帕金森病模型小鼠空肠屏障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维持肠道菌群艾克曼菌科相对丰度及菌群稳态、提高空肠紧密连接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