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3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4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9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61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96 毫秒
81.
为研究不同年限及部位掌叶大黄9种成分含量及其变化特征。利用HPLC法进行分析,色谱柱为武本C18 (5μm,4.6 mm×250 mm),流动相为甲醇-磷酸水(0.2%),检测波长260 nm,柱温30℃,体积流量1.0 mL/min,进样量10μL。线性范围良好(R^2>0.995),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RSD均小于2%,加样回收率97.30%~108.20%。含量分析表明:同一部位,随着年限增加,除根中没食子酸、根茎中大黄素、叶片中大黄酚的含量无变化外,其他8成分的含量均随年限增加而增加或者第4年增加、第5年无显著变化。同一年限,大黄酚-8-O-葡萄糖苷、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的含量次序为根>根茎>叶片;3年生芦荟大黄素,4年生没食子酸、番泻苷B叶片中含量与根中大致相等且高于根茎;5年生大黄素-8-O-葡萄糖苷的含量次序为叶片>根茎>根,根与根茎中没食子酸、大黄酚的含量相当且高于叶片。本实验成功建立简便快捷、重现性好的HPLC分析方法,明确了不同年限及部位掌叶大黄9种成分积累特征,为大黄质量评价和药材高效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2.
番橄榄实生育苗技术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番橄榄实生育苗技术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番橄榄育苗不宜使用果实直接播种,应采用成熟种子进行容器袋育苗,这样既有利于提高种子发芽率,又可避免移栽时苗木受损伤;遮荫度30%、空气相对湿度80%~90%有利于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  相似文献   
83.
光合细菌规模生产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报道了大量培养光合细菌的密封式生物反应器的设计和制造 ,温度与流动培养采用自动化控制 ,能进行规模化生产。对培养基中的碳源、氮源、矿物质元素及生长因子进行了最适添加量试验 ,其中以酵母浸膏促生长作用最明显 ,对碳源的利用以葡萄糖、柠檬酸、苹果酸、甘露糖醇、烟酸、酒石酸较好 ,对氮源的利用氯化铵最好 ,硫酸铵次之。乙酸钠、氯化铵、硫酸锰、硫酸铁、氯化钴的最适添加量分别为 1 .75g/L、0 .75g/L、2 5μg/L、2 5mg/L、2 .75mg/L。最适培养环境 :光照强度为 50 0 0lx、温度为 3 0~ 3 4℃ ,pH值为 7.0~ 7.5。添加絮凝剂使光合细菌自然沉淀 ,简化了工艺流程 ,细胞密度达到 1 .5g/L ,而国外报道是 1 .3 g/L。  相似文献   
84.
苏氨酸脱水酶是细菌L-异亮氨酸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酶活力受终产物L-异亮氨酸的反馈抑制。苏氨酸脱水酶包含催化结构域及调控结构域,其中调控结构域所起的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在大肠杆菌中分别克隆表达了四种不同的苏氨酸脱水酶:来自谷氨酸棒杆菌的苏氨酸脱水酶CgIlvA及其不合调控结构域的突变体CgIlvA~M和来自大肠杆菌的苏氨酸脱水酶EcIlvA及其不合调控结构域的突变体EcIlvA~M。通过蛋白纯化和酶活分析发现,CgIlvA~M和EcIlvA~M的酶活力比CgIlvA和EcIlvA的酶活力有所降低,但它们不再受L-异亮氨酸的反馈抑制,说明L-异亮氨酸对苏氨酸脱水酶的反馈抑制是通过其调控结构域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85.
目的:柞蚕丝素(tussah silk fibroin,TSF)和羟基磷灰石(hydroxyapatite,HA)均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和生物相容性,是组织工程研究的热点i,但结构单一及微米级的材料所表现出的性能简单,不能满足人们对生物材料支架性能的要求,本课题将两者按不同比例进行复合,探讨不同皮芯比例羟基磷灰石/柞蚕丝素(HA/TSF)的骨仿生纳米纤维的生物学性能。方法:首先利用同轴静电纺丝技术,以TSF水溶液为皮,HA水溶液为芯,制备不同皮芯比例的HA/TSF骨仿生纳米纤维,然后将人成骨肉瘤细胞(MG-63)种植在不同皮芯比例的HA/TSF纳米纤维上。在不同的时间点分别通过倒置显微镜、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通过四甲基偶氮噻唑蓝比色(Four methyl azo thiazole blue colorimetric, MTT)法、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活性检测法观察细胞在材料表面的增殖和分化,从多角度来评价材料的生物学性能。结果:通过形态学观察,SEM观察以及MTT检测,发现除空白对照组外,各组样品均显示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均能促进细胞的黏附、增殖,尤以HA/TSF为2:1时最明显;通过MG-63细胞的ALP活性检测,发现当HA/TSF比例为2:1时,最能促进细胞ALP活性的表达,有利于诱导成骨细胞的分化。结论:皮芯结构的HA/TSF骨仿生纳米纤维具有良好的生物学性能,且二者在自然界来源丰富,价格便宜,为临床骨组织缺损修复的应用奠定了一定的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86.
栽培稻—紧穗野生稻双二倍体的产生及其细胞遗传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栽培稻与紧穗野生稻杂种F1的花培再生植株H1中,筛选到E13和E24两个抗褐飞虱的双二倍体,并对其遗传行为进行了研究。与杂种F1相比,双二倍体表现为植株变矮,每穗颖花数减少,穗长与花药长增加,颖花变大,并具有较低的自交育性,H1代的结实率分别为2.72%和3.55%,H2代分别为4.29%和4.72%。进一步对E13和E24的花粉母细胞染色体配对情况进行观察,发现两者中期I染色体构型分别为0.69I+23.54Ⅱ+0.06Ⅳ和0.59Ⅰ+23.36Ⅱ+0.14Ⅳ。本研究还发现,两个材料的H2和H3植株染色体数均为2n=48,彼此形态表现相似,说明上述双二倍体具有相对高的遗传稳定性。  相似文献   
87.
目的比对实验室常用的H5N1禽流感病毒检测方法灵敏性。方法增殖H5N1病毒,蚀斑技术定量待检病毒,应用细胞接种、血凝实验、RT-PCR、Real-time RT-PCR等方法检测稀释的病毒悬液,比较检测的最低滴度。结果细胞接种、Real-time RT-PCR、RT-PCR及血凝实验能检测病毒的最低滴度为10 PFU/mL、10 PFU/mL、103 PFU/mL及3.52×105 PFU/mL。结论几种检测方法比较而言,细胞接种与Real-time RT-PCR检测灵敏性最高;血凝实验用时最短,但灵敏性低,结果需要进一步确认;RT-PCR用时较较短,检测灵敏性较高。  相似文献   
88.
紧穗野生稻的褐飞虱抗性导入栽培稻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颜辉煌  熊振民 《遗传学报》1997,24(5):424-431
栽培品种的远缘野生种O.eichingeri (2n=24,CC染色体组)是褐飞虱的重要抗源。为了将原产乌干达的O.eichingeri两个编号材料的褐飞虱抗性导入栽培稻02428中,利用胚培养技术获得了两个组合的F.杂种,可交配力分别为0.36%和1.62%。所得F.杂种生长旺盛,分蘖力强,但高度不育,其花粉母细胞中期Ⅰ二价体数为0~4个,平均1.33~1.37。F_1植株用02428回交及套袋自交产生的BC_1F_1和F_2植株形态相似,染色体组均为AAC,花粉母细胞中期Ⅰ染色体构型为(12.02~12.18)Ⅰ (11.67~11.89)Ⅱ (0.04~0.19)Ⅲ,均表现完全不育。进一步检查了42个BC_1F_2植株和9个BC_2F_1植株的染色体数目,其变幅为24~38,从中筛选到2n=25及2n=24的植株各21个,其中5个整倍体植株对褐飞虱表现抗,说明两份紧穗野生稻载有抗性基因的染色体片段已成功转入02428中。本研究还发现一些株高及每穗粒数等明显超亲的材料,这可能与染色体组A与C上某些基因的互作有关。  相似文献   
89.
磷脂酶D(Phospholipase D, PLD)是在植物组织中广泛存在的一类磷脂酶, 可催化磷脂如磷脂酰胆碱(phosphatidylcholine)水解产生磷脂酸(phosphatidic acid, PA)和一个自由的头部基团如胆碱(choline)。在植物体内PLD家族往往包括多个成员。利用反向遗传学技术对水稻磷脂酶D家族(OsPLD)中的两个成员OsPLD3和OsPLD4基因及其启动子的研究显示: OsPLD3和OsPLD4的启动子在花器官的不同部位中驱动报告基因不同程度地表达, 二者都受损伤和茉莉酸甲酯诱导, 但是对诱导因子反应的时空模式不同。利用转基因技术在水稻中过量表达OsPLD3和OsPLD4基因或是干扰OsPLD3和OsPLD4基因表达都不能引起可见的水稻表型的变化, 说明OsPLD家族不同成员可能有功能上的重复。  相似文献   
90.
利用伴花生球蛋白多克隆抗体,免疫筛选花生品种汕油523成熟子叶中期cDNA文库得到6个阳性克隆.经过DNA序列测定和同源性分析确定为2组(Ahyα和Ahyβ) ,2组序列之间的同源性为97%.Ahyβ与花生过敏原Ara h1 p17以及Ahyα与花生过敏原Ara h1p41b的核苷酸相同性达到99%以上.以Ahy-βcDNA为探针的Northern blot分析结果表明,伴花生球蛋白基因在发育的花生种子中大量表达,而在幼苗的叶片中不表达.对成熟中期花生子叶表达序列标签(EST)分析,获得了包括5种花生球蛋白、2种伴花生球蛋白、6种conglutin蛋白的EST共70条,占总转录本的1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