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4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45篇
  17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9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61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本研究以阐明阻断蚕卵滞育机制为目标,通过获得连续时间点的转录组数据,深入解析滞育过程的分子变化.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高浓度氧、HC1处理的滞育蚕卵(以下简称"处理组")和未处理的对照组,在产后26 h、32 h和44h取样进行转录组测序,在产后26 h到32h阶段,处理组和对照组的共同差异基因(DE-Gs)233个,占...  相似文献   
132.
用RT-PCR方法克隆了完整的水稻Rubisco小亚基前体cDNA基因,经耦联的体外转录和翻译系统合成了带同位素标记的小亚基前体蛋白,然后与新制备的豌豆完整叶绿体共保温,进行蛋白质的跨膜运输研究显示:异源的水稻Rubisco小亚基前体能穿膜运输入豌豆叶绿体。  相似文献   
133.
类脂A分布在革兰氏阴性细菌的外表层,它是脂多糖分子的疏水基团.脂多糖,俗名内毒素,可以引起致命的脓毒症、内毒素血症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等疾病.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脂多糖分子中只有类脂A部分具有内毒素的活性.当细菌侵入人体后,其表面的类脂A可以刺激宿主细胞表面的Toll样受体-4,在细胞内引起一连串的反应,产生一系列的细胞因子.本文根据近年来内毒素领域的国际研究进展,系统综述了类脂A的结构特征、合成途径和致病机理,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内毒素在疫苗开发领域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4.
成渝经济区土地利用与生态服务价值动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成渝经济区是长江上游的生态屏障,其生态环境脆弱,维持和提高该区域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非常重要。基于2000和2007年遥感影像数据,利用GIS和RS工具定量分析了成渝经济区2000—2007年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特征,并运用改进的生态服务价值系数,评价了土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研究期间区域内建设用地以5.3%的年增长率增加,增加面积1044.5km2;林地面积增加最大(2908.7km2),年变化率为0.5%;耕地、草地,水体和未利用地分别以-0.3%、-2.0%、-0.7%和-2.9%年变化率减少,其中耕地减少面积最大,为2388.9km2;2000—2007年土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有所上升,总价值由3188.4亿元增加到3211.5亿元;林地转入以及耕地和草地转出是导致总价值增加的主要原因,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降低主要是由于林地转出所致。为维持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应加强对林地和湿地等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高的土地类型的保护。  相似文献   
135.
复合菌系降解玉米秸秆过程中群落演替与秸秆降解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为了获得木质素降解复合菌系LDC降解玉米秸秆的适宜条件,明确秸秆降解过程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的功能微生物类群。[方法] 以培养温度、pH、培养基装液量和接菌量等单因素试验结果为依据,采用响应面法优化复合菌系降解玉米秸秆的培养条件,利用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不同降解时期复合菌系的群落结构变化规律。[结果] 复合菌系对秸秆最佳降解条件为:培养温度32℃、初始pH为8.2、装液量为40%,接菌量为10%。此条件下木质素最大降解率为44.5%,相比未优化处理提高13.3%。在门水平上,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是复合菌系LDC的优势菌门。在玉米秸秆降解过程中,降解初期的优势菌属为Proteiniphilum(11.9%)、Sphaerochaeta(8.4%)、Ruminofilibacter(8.4%)、Pannonibacter(6.7%)、Pseudomonas(6.1%)和Rhizobium(5.7%);在降解高峰期时,Anaerocolumna(24.0%)、Caenispirillum(9.2%)和Thauera(7.0%)的丰度显著上升,分别是其在降解初期的16.5倍、3.0倍和5.9倍,而Ruminofilibacter(10.9%)的丰度仍然很高且排在第二位。在降解末期的优势菌属为Ruminofilibacter(25.4%)、Pseudomonas(9.7%)、Sphaerochaeta(8.8%)、Caenispirillum(8.4%)、Pannonibacter(4.3%)、Thauera(4.0%)以及Desulfomicrobium(3.4%)。[结论] 明确了玉米秸秆降解复合菌系的最佳培养条件以及在不同降解时期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规律,在玉米秸秆降解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微生物类群为PseudomonasPannonibacterThaueraRuminofilibacterAnaerocolumna。  相似文献   
136.
137.
该研究采用RACE克隆铁皮石斛钙网蛋白(calreticulin,CRT)基因DoCRT1,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借助定量PCR检测基因表达模式,为揭示该基因在铁皮石斛生长发育及逆境生理中的分子作用奠定基础。结果表明:(1)DoCRT1基因(GenBank登录号KT957551)cDNA全长1 672bp,ORF长1 275bp,编码一条由424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分子量49.05kD,等电点4.42,具有CRT蛋白保守的钙网蛋白/钙联接蛋白P结构域(205~320)和类伴刀豆球蛋白凝集素/葡聚糖酶结构域A(20~222)以及多个基序;蛋白N端含有一个信号肽(1~23)和一个跨膜区域(8~24),预测结果显示主要定位于细胞液泡、胞外,与多种植物CRT蛋白一致性很高(80%~87%)。(2)DoCRT1蛋白与OsCRT1/2、ZmCRT1亲缘关系近,聚在CRT进化树的CRT1/2分支。(3)qRT-PCR检测结果显示,DoCRT1基因转录本在石斛根中表达量较高,为叶中的2.23倍,且茎与叶中表达量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38.
一个含端粒序列的水稻BAC克隆的分析和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一个含 (TTTAGGG) n 同源序列的水稻BAC克隆 (BAC2 )进行了分析 ,揭示出水稻近端区DNA的组成 .BAC2的插入片段中除含有大量的以串联形式存在的称之为TA35 2序列的卫星DNA外 ,还含有TTTAGGG或其变体组成的简单重复 .荧光原位杂交 (FISH)将含 (TTTAGGG) n 序列的 0 .8kbPstⅠ片段定位在至少 5对染色体的端粒区 .通过对BAC2中低拷贝序列的RFLP分析 ,BAC2被定位在水稻第 6号染色体端部 .这些结果说明水稻的端粒序列可能也是TTTAGGG或其变体构成的简单重复 ,而与其相连的卫星DNATA35 2则属于端粒相关序列 .  相似文献   
139.
重组恶性疟原虫DNA质粒免疫小鼠及抗原表达的调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将恶性疟原虫MSP1-31基因序列,引入四环素(Tc)控制的真核表达载体pTRE,获得重组质粒pTRE-31。将MSP1-31的原核表达载体pDS56T1转化大肠杆菌表达MSP1-31,亲和纯化后作检测用抗原。pTRE-31与辅助质粒pTet-off(tTA)肌肉注射4周龄BALB/c小鼠,观察DNA介导免疫情况。结果显示,四环素饲喂的小鼠4周时血清抗体阳转率为7.1%(1/14),而不饲喂四环素组可达100%(14/14),表明用pTRE-31/pTet-off重组质粒组合直接注射小鼠有效地引发了针对疟原虫MSP1-31抗原的体液免疫反应,且可受控于四环素。不饲喂四环素组小鼠在12周后仍能维持抗体阳性,倍比稀释ELISA显示血清抗体滴度在4周、8周和12周内持续上升。饲喂四环素组小鼠4周后停止饲喂Tc,第8周和第12周检测仍有部分(60%)小鼠血清抗体阳转,而继续饲喂Tc的小鼠未有抗体阳转,暗示重组质粒DNA在小鼠体内可持续存在至少4周并仍具备表达功能。  相似文献   
140.
我国三种苦草的比较形态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颜素珠  朱伟杰   《广西植物》1984,(4):309-315
苦草属(Vallisneria)在我国分布广,蕴藏量大,目前已发表的种类有苦草(V.spiralis L.)密齿苦草(V.denseserrulata(Makino)Makino)刺苦草(V.spinulosa Yan),亚洲苦草(V.asiatica Miki),大苦草(V.gigantea Gtaco.)(产台湾),但对这5种植物仅在宏观的形态特征方面作一般描述,微观方面的资料尚感欠缺。本文特对密齿苦草、刺苦草和亚洲苦草作较详细论述。为了核实野外所采标术雌雄株配对是否正确和进一步深入研究,我们对每种苦草只用同一果实的种子在室内进行播种培植,以观察比较它们之间各个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此外,还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其雄花、花粉粒和种子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亚洲苦草的雄花仅有1枚发育雄蕊;花中无退化雄蕊和退化花瓣;果实长园柱形,光滑无刺;种子倒卵状长棒形。种皮上有许多腺毛,而密齿苦草和刺苦草的雄花均具2枚发育雄蕊,花中各有1枚退化雄蕊和退化花瓣。但前者的果实是三棱状长柱形,光滑无刺;种子倒卵状长棒形,无毛状或翅状突起物。而后者的果实虽仍为长柱状三棱形,但各条棱上有小刺状突起;种子倒卵形,有5—2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