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7篇
  免费   82篇
  国内免费   208篇
  827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37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40篇
  2014年   56篇
  2013年   39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43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 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是害虫综合防治的重要策略,蛹寄生蜂白蛾周氏啮小蜂是一种重要的天敌昆虫,在美国白蛾的生物防控中起关键作用。本研究旨在评估农林生产中常用的广谱、低毒杀虫剂多杀菌素对白蛾周氏啮小蜂的安全性。[方法] 采用药膜法检测多杀菌素对小蜂的毒力,并检测亚致死浓度多杀菌素处理后,小蜂体内解毒酶活性的变化。[结果] 多杀菌素对小蜂无短期(1 h)触杀作用,但随施药时间延长,其对小蜂的毒杀作用增强,25 mg·L-1多杀菌素施药2 h后,可诱导约18.67%小蜂个体死亡。施药4 h后,不同浓度多杀菌素对小蜂的毒杀作用差异最明显,低浓度(5 mg·L-1)多杀菌素可诱导11.33%小蜂死亡,而中、高浓度多杀菌素(≥ 15 mg·L-1)可诱导77.33%~88.00%个体死亡。施药6 h后,LC50值达7.44 mg·L-1,安全系数为0.31,属高风险性农药。此外,亚致死浓度多杀菌素可明显诱导小蜂羧酸酯酶活性提高,对乙酰胆碱酯酶与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具有剂量效应。[结论] 多杀菌素对白蛾周氏啮小蜂的毒力作用较强,在美国白蛾生防区需慎用。  相似文献   
12.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益深入,药品安全频繁出现问题。以次充好、假冒伪劣、偷梁换柱等等情况凸显的愈来愈严重,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不得不说企业家道德的沦丧和良心的泯灭,同时更要说的便是药品监督部门不负责任、监管不当、失职渎职等,由此可见药品质量监督检验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3.
14.
研究鉴定激活hfgl2凝血酶原酶基因的SARS冠状病毒结构蛋白.从SARS尸检肺组织中抽提RNA后制备cDNA,分别扩增SARS-CoV的N、S2和M全长基因序列,再分别克隆到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上.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分析鉴定pcDNA3.1-N、pcDNA3.1-M和pcDNA3.1-S2的表达.构建人纤维介素(hfgl2)启动子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质粒,并将SARS冠状病毒结构蛋白表达质粒分别与其共转染以明确激活hfgl2基因转录的SARS冠状病毒结构蛋白.将目的片段克隆至pcDNA3.1(+),经酶切鉴定和测序鉴定无误;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可见明显的CHO细胞胞浆棕染.与hfgl2启动子共转染实验阐明SARS冠状病毒膜(M)蛋白和刺突糖(S2)蛋白对hfgl2基因的激活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而SARS冠状病毒核心(N)蛋白可激活hfgl2启动子,使其转染活性提高4.6倍.SARS冠状病毒N蛋白可增强hfgl2基因的转录活性.  相似文献   
15.
印度块菌提取物抗氧化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郭坦  侯成林  魏磊  孙娟  范黎 《菌物学报》2010,29(4):569-575
对印度块菌Tuber indicum子实体的提取物,包括55%乙醇粗提物(ECE)、石油醚提取物(PEF)和乙酸乙酯提取物(EAF)的清除DPPH自由基和羟基自由基能力、铁离子鳌合能力以及各提取物的总酚含量等进行了研究和测定,结果显示,3种提取物的清除自由基能力和铁离子鳌合能力具有显著差异(P0.05);ECE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活性最高,其EC50值为1.61g/L;EAF对羟基自由基及铁离子表现出较强的清除或螯合的能力,其EC50值分别为3.31g/L和0.70g/L;EAF的总酚含量(2.964mg GAE/g提取物)最高,其次是ECE,总酚含量为(2.618mg GAE/g提取物);PEF的清除自由基和铁离子鳌合能力较差,其总酚含量也最低(1.124mg GAE/g提取物);总酚含量与印度块菌提取物清除自由基以及鳌合铁离子的能力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早期胃癌微血管形态变化以及Bcl-2和P53在早期胃癌中的表达特点.方法:选取245例消化不良症状的住院患者,首先用放大内镜观察胃微血管形态,然后根据胃小凹状况分为A、B、C、D、E型,分别检测不同胃小凹分型标本中Bcl-2和P53阳性率.结果:浅表性胃炎主要见于A型(57.9%)、B型(49.0%)和c型(20.0%)小凹类型;萎缩性主要见于C型(40.0%)和D型(50.0%);肠上皮化生主要见于C型(32.0%)、D型(35.7%)和E型36.0%);不典型增生多见于D型(10.7%)和E型(34.0%);胃癌仅见于E型(14.0%).不同类型的微血管形态,其Bcl-2和P53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E型小凹的标本中Bcl-2和P53阳性率分别为68.0%与62.0%,均显著高于A(5.2%与7.8%)、B(7.8%与11.8%)、C(18.0%与16.0%)、D型(26.8%与3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D型小凹的标本中Bcl-2和P53阳性率均显著高于B型,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主要发生在D、E型小凹类型;微血管形态可作为早期胃癌的诊断指标,放大内镜可以作为早期胃癌诊断的一种临床筛选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博尔纳病病毒(BDV)抗原免疫的杂交瘤细胞系的产生抗体能力与抗体特异性。方法随机抽取2株由BDV抗原免疫的杂交瘤细胞系H1和H2,通过体内和体外方法制备单克隆抗体,通过间接免疫荧光、免疫印迹和间接酶联免疫吸附3种试验方法对制备的抗体进行特异性鉴定及效价测定。结果杂交瘤细胞系H1和H2可以产生一定效价的单克隆抗体,并对BDV的P24和P40抗原具有特异性。结论由杂交瘤细胞系H1和H2产生的单克隆抗体可以用于检测BDV特异性抗原。  相似文献   
18.
实验是生物科学的基础,它是解释许多生活现象的必要途径,只有通过实验才能将多样的生物体结构观察得仔细明了。设计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活动时,适当运用小组协作方法,不仅有利于学生就某一实验目的的不同实验手段进行思考和总结,还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认知能力,培养学生之间的情感和友谊,促使他们主动学习。  相似文献   
19.
海参i型溶菌酶基因及其编码产物的结构特点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RT-PCR 和 RACE PCR技术,从海参(Stichopus japonicus)体壁中克隆得到一种溶菌酶基因(GenBank:EF036468).生物信息软件分析表明,其中全长cDNA为 713 bp,5′非编码区(UTR)246 bp,3′UTR 29 bp,开放阅读框438 bp,编码145个氨基酸,包括溶菌酶成熟肽124个氨基酸和信号肽21个氨基酸.对海参溶菌酶与多种无脊椎动物的c、g和i型溶菌酶进行分析比较,发现它与i型溶菌酶有较高的同源性,并具有i型溶菌酶高度保守的2个活性位点,即Glu34和Ser50.活性位点附近具有i型溶菌酶的一段特有的氨基酸保守序列MDVGSLSCG(P/Y)(Y/F)QIK,所以推断克隆的海参溶菌酶为i型.另外,通过搜索蛋白保守结构域数据库,发现海参溶菌酶与医用水蛭失稳酶相似性最高,并且这2个酶的三级结构模型也极其相似.因此推测,海参i型溶菌酶具有双功能特性,既能作用于细菌细胞壁的糖苷键使细胞裂解,又具有失稳酶的一些生化功能,能够水解纤维蛋白,这些特点在海参自溶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二尖瓣瓣环早期血流速度与组织多普勒(tissue doppler imaging,TDI)技术测量的二尖瓣环舒张早期速度的比值和肺动脉楔压(pulmonary capillary wedge pressure,PCWP)之间的相关性已被广泛应用于心脏各种状态的研究.本研究旨在探讨二维斑点成像(speckle tissue imaging,STI)技术左室整体应变率指标E/E’及组织多普勒技术在估测心衰患者左室充盈压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47例2010年3月~2012年10月于我院ICU证实为心衰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同时行超声检查及肺动脉楔压测量,依此分组为PCWP升高组(n=32)和PCWP正常组(n=15),并设立年龄匹配的正常对照组(n=33),记录二维斑点追踪技术指标和组织多普勒技术指标以及常规超声指标.结果:由STI技术测得的E/E’VEL-ST和E/E’SR-ST与PCWP有显著相关性,TDI技术测得的E/E’VEL-TD仅显示弱相关性.与对照组相比,PCWP升高的患者各变量值均有显著升高.结论:STI技术指标(E/E’SR-ST)是估测左室充盈压升高的强有力且无创的替代指标.在ICU患者中,E/E’SR-ST显示出与PCWP更好的相关性,比TDI的技术指标更精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