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4篇
  免费   103篇
  国内免费   233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48篇
  2014年   72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40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37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0年   3篇
  1965年   4篇
  1964年   2篇
  1963年   3篇
  1960年   2篇
  1959年   8篇
  1958年   1篇
  1956年   2篇
  195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研究HIV-1膜抗原部分位点的改造对假病毒形成及病毒感染能力的影响。本实验采用环形诱变和DpnΙ筛选的方法对env进行定点突变。用获得的克隆和骨架质粒pSG3△env共转染293FT细胞,收获假病毒后用TZM-bl细胞进行单周期感染试验,检测特定位点改造对功能性假病毒形成能力的影响。改造之前样品S12-42-1的免疫印记的实验结果显示弥散的条带,蛋白大小约160kD,但单周期感染试验中其S/CO(样品信号值与临界值的比值)小于1,即不能形成假病毒。将该样品第457位氨基酸由丙氨酸变成天冬氨酸后,用突变体S12-42M进行单周感染试验,其S/CO值为6.65,表示突变体能够形成假病毒。结果表明HIV-1膜抗原部分位点的改变影响假病毒的形成或假病毒感染细胞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2.
加工因素对橄榄叶提取物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在橄榄叶加工过程中,加工因素对橄榄叶提取物中抗氧化活性的影响,这些因素包括:(1)干燥方式(微波炉干燥,烘箱干燥,低温冷冻干燥和熏蒸及烘箱结合干燥);(2)提取方式(超声波提取和搅拌式提取);(3)提取溶剂的酸度(pH 4、7、10).实验将总多酚含量和清除自由基活性作为衡量提取物抗氧化有效成分和活性的指标.研究结果表明,通过低温冷冻干燥、调节pH至4和采用超声波提取的方式,橄榄叶提取物中的抗氧化有效成分最多.本研究对橄榄叶等天然植物中抗氧化成分提取工艺的制定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3.
亚麻SRAP反应体系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研究亚麻SRAP反应体系中主要因子对扩增结果的影响,建立了亚麻SRAP-PCR反应的优化体系.在20μL的反应体系中将PCR的5个主要成分分别设定8个浓度梯度,结果表明,最适宜的优化浓度分别为:1.5 mmol/L Mg2+、0.3 mmol/L dNTP、1.5 U Tap酶、30 ng/μL模板DNA 90 ng和25 ng/μL引物100 ng.用6个亚麻材料验证优化体系,检测结果显示,多态性高,反应体系的稳定性和可重复性好,为SRAP标记技术在亚麻分子生物学研究方面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4.
外泌体广泛存在于多种体液中,携带有大量活性物质,如mRNA、miRNA、蛋白和脂质等。其中的miRNA是一类短非编码RNA,在转录后水平调节基因的表达,广泛参与个体生长发育等各生命活动。外泌体miRNA有多种生物学功能,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侵袭转移、机体耐药及免疫调控等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的研究表明,无论是作为肿瘤早筛早诊和预后评估标志物还是用于肿瘤治疗,外泌体miRNA都有很好的应用前景。本文就近年来外泌体miRNA在肝癌中的研究进展和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5.
自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认识腺病毒(Adenovirus)以来,对腺病毒的生物学和免疫学特征已经有比较多的认识。腺病毒科包括禽腺病毒属(Aviadenovius)和哺乳动物腺病毒(Mastadenov irus)两个属。除人腺病毒以外,一些哺乳动物的腺病毒和禽腺病毒也成为基因治疗和载体疫苗研究的热点,如猪腺病毒3型(PAV-3)、牛腺病毒3型(BAV-3)、绵羊腺病毒(Ovine adenovirus,OAV)、禽腺病毒(Aviadenovirus)、犬腺病毒(Canine adeno virus,CAV)和黑猩猩腺病毒(Chimpanzee adenovirus)。不同种属的腺病毒虽然基因组序列完全不同,但其结构和功能却非常相似,而且各型腺病毒之间很少有交叉免疫反应,这就为利用这些腺病毒研制基因治疗载体和活载体疫苗提供了丰富的材料。近年来的研究也发现,如果利用一种腺病毒载体来进行重复免疫,宿主针对腺病毒载体蛋白的免疫反应比较强大,造成转基因表达时间缩短,重复免疫的效果较差,换用不同的病毒载体,则可以回避这种免疫反应,提高转基因的表达时间和保护性免疫反应。腺病毒可以感染很多分裂期或静止期细胞,即使在一些高度分化的组织细胞中也可增殖,如可有效的感染肌肉组织、心、肺和脑组织,并能高效的复制、表达其基因产物,因此腺病毒成为基因治疗和活病毒载体疫苗研究的首选工具。  相似文献   
156.
基因改造的1型单纯疱疹病毒(HSV-1)载体在肿瘤溶瘤病毒治疗及基因转导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研究报道一种基于CRISPR-Cas9系统的高效快速的重组HSV-1载体构建方法。首先,双顺反表达靶点g DNA和Cas9核酸酶的基因编辑质粒与同源重组模板质粒共转染Vero细胞后,用亲本株感染细胞;然后,Cas9对胞内病毒基因组定点切割,诱导外源基因同源重组,修复至病毒基因组指定位点。通过PCR、Western印迹、免疫荧光等方法证明,相比于传统自发同源重组的构建方法,该方法能显著提升病毒重组率(4.1%vs 1.1%)。同时,本研究建立了一种新的单克隆病毒纯化方案,简化了阳性病毒筛选步骤。本研究结果提供了一种高效快速的重组HSV-1构建方法,这对于HSV-1相关基因治疗及其病理机制研究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7.
【目的】研究大豆蚜发生为害及大豆与多种作物间邻作种植对大豆蚜的控制作用,为大豆蚜的可持续综合治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系统调查的方法,研究大豆蚜和天敌田间种群动态;通过田间罩笼、人工接蚜和释放天敌的方法,研究捕食性天敌对大豆蚜种群的控制作用;在佳木斯地区进行大豆与早熟马铃薯间作,牡丹江地区进行黄瓜-大豆-玉米、甜葫芦-大豆-玉米、烟草-大豆-香瓜、甜菜-大豆-玉米等多作物带状穿插种植模式,以单作大豆田为对照,对不同种植模式的大豆田大豆蚜与天敌进行调查,研究作物多样性对大豆蚜的控制作用。【结果】2009年6月中下旬大豆蚜开始侵入大豆田,3~5周后田间有蚜株率达到100%,大豆蚜种群发生高峰期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9月上旬在田间逐渐消失。草蛉、瓢虫和寄生蜂等为蚜虫天敌优势种;按大豆蚜与天敌数量之比700︰1,释放异色瓢虫和叶色草蛉成虫7 d后,蚜虫种群减退率分别为54.78%和78.79%;大豆与早熟马铃薯间作,在大豆蚜种群迅速增长期早熟马铃薯收获(7月20日)后第5天,豆田蚜虫天敌总数是收获前的2.6倍,与同期单作大豆田相比,间作田大豆蚜种群数量降低了51.3%。大豆与甜葫芦、香瓜、烟草和玉米等作物进行多样性间作种植,在大豆蚜田间发生高峰期,单作豆田益害比为1︰65.2,多样性种植区的大豆田益害比为1︰26~1︰42,与单作大豆田相比,间作田大豆蚜种群数量降低40.7%~83.5%。【结论】2009年大豆蚜的种群高峰期为8月3日,田间的天敌优势种类为草蛉、瓢虫和寄生蜂。早熟马铃薯与大豆间作,在大豆蚜种群迅速增长期间收获早熟马铃薯,大量蚜虫天敌转移至间作的大豆田,从而形成对大豆蚜的控制。大豆与其它经济作物间邻作,大豆田天敌昆虫与蚜虫的益害比明显提高,表明利用农田作物多样性能充分发挥自然天敌的生物控害作用。  相似文献   
158.
目的:原发性肝癌(primary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PHC)作为常见的恶性程度极高的肿瘤,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miR-224是近年来发现的一个肿瘤相关miRNA分子,在肿瘤的发生及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通过测定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中miR-224的表达水平,探讨血清miR.224与原发性肝癌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Real-timeRT.PCR)方法。分别检测4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20例慢性肝炎患者,20例慢性肝硬化患者及20例正常人的血清标本中miR-224的表达水平。分析血清miR-224的表达水平与AFP和MMP-9的相关性。结果: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miR-224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慢性肝炎和慢性肝硬化患者(P〈0.05)。皮尔森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miR-224的表达与AFP和MMP.9呈正相关。血清miR-224低表达组术后复发/转移率显著低于高表达组,术后生存率则高于高表达组(P〈0.01)。结论:miR-224在原发性肝癌患者的血清中呈高表达,其血清表达水平与原发性肝癌的临床预后密切相关。这提示我们,miR-224可能成为新的原发性肝癌检测标记物和潜在的原发性肝癌预后分子标志物。  相似文献   
159.
目的:探讨黄芪甲苷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增殖及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Percoll密度离心法和贴壁法分离纯化hBMSC;流式细胞术检测hBMSC表面标志;MTT法检测不同浓度黄芪甲苷干预72h后hBMSC的增殖情况;Real-timePCR法检测经黄芪甲苷干预后hBMSC对SCF、VEGF、SDF-1、GM-CSF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成功分离培养出laBMSC;不同浓度(20、40、80、160、320mg/mL)的黄芪甲苷可促进hBMSC增殖(P〈0.05),其中160mg/mL组促增殖最明显;黄芪甲苷可促进hBMSC对SCF、VEGF、SDF-1mRNA的表达,而GM—CSFmRNA表达无明显变化。结论:黄芪甲苷可促进hBMSC体外增殖,可能与其促进hBMSC对SCF、VEGF、SDF-1mRNA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60.
目的:探讨复发性自然流产患者外周血中Th17、Treg细胞以及相关细胞因子的变化。方法:选择复发性自然流产患者25例,正常妊娠妇女25例以及正常非妊娠育龄妇女25例,流式细胞术测定外周血中Th17和Treg细胞数量,ELISA法测定血清IL-10、TGF-β及IL-17的浓度。结果:复发性自然流产患者外周血中Th17细胞百分率显著高于正常妊娠以及正常非孕妇女(P0.05),Treg细胞百分率显著低于正常非孕妇女(P0.05),但与正常妊娠妇女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复发性自然流产患者外周血IL-10及TGF-β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妊娠妇女以及正常非孕妇女(P0.05),而IL-17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妊娠妇女以及正常非孕妇女(P0.05)。结论:外周血Th17细胞数和IL-17水平的升高以及抑制性细胞因子IL-10和TGF-β水平的下降可能是复发性自然流产发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