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4篇
  免费   40篇
  国内免费   201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43篇
  2008年   54篇
  2007年   54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46篇
  2004年   44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32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3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4年   1篇
  1966年   2篇
  1965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78 毫秒
41.
【目的】对不同行为表现的意大利蜜蜂Apis mellifera ligustica工蜂脑部多巴胺及其受体基因进行检测。【方法】从蜜蜂观察箱中采集不同行为表现的工蜂,解剖其脑部,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检测器和实时荧光PCR仪分别检测多巴胺含量和受体基因相对表达量,并进行计算分析研究。【结果】建立了不同行为表现的蜜蜂脑部多巴胺及受体基因的研究方法。意大利蜜蜂哺育蜂脑部的多巴胺含量与新出房工蜂、采集蜂、休息状态下的工蜂存在显著差异。多巴胺受体1基因及多巴胺转运体基因在哺育蜂脑部处于高表达状态,4种不同分工的意大利蜜蜂脑部多巴胺受体2基因、受体3基因相对表达量差异不显著。【结论】多巴胺与蜜蜂不同行为表现密切相关,多巴胺受体1基因与转运体基因可能参与蜜蜂哺育行为。  相似文献   
42.
药用植物刺山柑愈伤组织诱导及细胞生长代谢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不同外植体及激素对刺山柑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不同激素配比对愈伤组织增殖培养以及悬浮细胞的生长与代谢特征。结果表明:以刺山柑叶片作为诱导愈伤组织的材料,效果较佳;愈伤组织诱导和继代的适宜培养条件是分别是MS 0.5mg/L 2,4-D 1.0mg/L6-BA和MS 1.0mg/L2,4-D 1.5mg/L6-BA。刺山柑悬浮培养细胞的生长周期为30天左右,细胞生长曲线呈"S"形,生物量增长2.8倍左右;细胞生长周期内,碳源消耗规律表现为蔗糖和可溶性总糖的浓度持续降低,而还原糖则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过氧化物酶活测定显示酶活水平与蔗糖浓度的高低呈一定程度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43.
原、异位保存东乡野生稻主要农艺性状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原、异位保存东乡野生稻主要农艺性状的变化,对庵家山普通野生稻原、异位群体进行了考察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原、异位保存的东乡野生稻在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如异位保存的东乡野生稻每穗总粒数平均为58.28粒,比原位多11.44粒,但其每穗实粒数却较少,为9.89粒,结实率降低了45.43%。从种植环境可以发现,异位保存圃的环境不适宜东乡野生稻的生长,应该选择与原生境相类似的种植环境,以便于东乡野生稻的保存、研究与利用。  相似文献   
44.
摘要 目的:观察腰痹通胶囊与布洛芬缓释胶囊联合用药治疗慢性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68例在我院门诊接受治疗的慢性腰痛患者随机分为A组、B组与C组(各56例),A组给予口服腰痹通胶囊 (3粒/次),3次/d,饭后服药;B组给予布洛芬缓释胶囊治疗 (300 mg/次),2次/d,饭后口服;C组同时口服腰痹通胶囊和布洛芬缓释胶囊(用法同前),3组均治疗1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3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日本骨科协会腰椎治疗评价量表(JOA)评分、血清炎性因子和药物副作用等各项指标,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了研究,没有退出或脱落病例。A组的总有效率为76.79%,B组的总有效率为82.14%,C组的总有效率为96.43%,经统计学分析,AB两组之间没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而C组与A组或B组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3组的VAS、ODI、JOA评分在治疗前后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C组治疗后的相关评分优于其他两组(P<0.05)。C组患者治疗后的炎性因子包括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均低于A组、B组(P<0.05)。A组的药物副作用最少,B组的药物副作用最多,A组和C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B组(P<0.05)。结论:腰痹通胶囊联合布洛芬缓释胶囊口服治疗慢性腰痛的疗效明显优于这两种药物单独使用,可缓解患者腰部疼痛,改善腰椎功能,降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  相似文献   
45.
当前, 全球昆虫数量和多样性均处于下降趋势, 而导致这一趋势的原因主要包括人为干扰及气候变化。本文基于森林、草地、农业、水生和土壤生态系统, 以植食性、访花、捕食性、寄生性、食果以及食腐昆虫为重点功能昆虫群, 综述了近三十年来国内外昆虫多样性研究领域的主要进展, 并分析了发展趋势。近年来, 昆虫多样性的研究维度不断拓展, 形态多样性研究不断深入, 系统发生多样性、功能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等研究也显著加强。此外, 昆虫多样性研究的空间尺度也逐步扩大, 大尺度区域性研究甚至全球范围的调查持续增长。昆虫进化历史也被引入多样性格局研究中, 并随着系统发生信息学方法的普及而被整合到生态系统建成和生物多样性形成机制研究中。未来需要加强关键昆虫类群整合分类学研究、功能性状多样性、林冠昆虫多样性、互作网络结构等方向的研究。  相似文献   
46.
岩溶区水生生态系统微藻的生物碳泵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严壮  汪夏雨  李为  余龙江 《微生物学报》2019,59(6):1012-1025
微藻在水生生态系统的碳固定中扮演重要角色。本文综述了岩溶区水生生态系统生物碳泵的提出、岩溶区微藻生物碳泵作用、影响微藻固碳的主要环境因素以及岩溶区微藻固碳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了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为深入研究岩溶区水生生态系统微藻固碳能力及生物碳泵机制、科学认识岩溶生态系统的碳汇潜力、丰富和完善岩溶碳循环理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7.
[目的] 研究桑椹肥大性菌核病菌分生孢子的生物学特性,诱导菌丝产生分生孢子的方法及产生途径,为桑椹肥大性菌核病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显微镜下面观察病果形成不同阶段以及人工诱导产生的分生孢子形态特征;测定不同温度和湿度对菌丝产生分生孢子的影响;分别用病果和人工诱导产生的分生孢子悬浮液接种健康的桑椹,统计其发病率;以不同发病阶段的病椹在PDA、诱导培养基上产生的菌丝和菌核为材料,通过qPCR方法检测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研究cAMP途径对于分生孢子形成的影响。[结果] C.shiraiana在温度为20℃-30℃,相对湿度为50%-80%条件下可以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人工诱导产生的分生孢子和病果中的分生孢子形态差异较大;病果中分生孢子悬浮液侵染健康的桑椹,其发病率为37%,而人工诱导产生的分生孢子对桑椹不具有侵染能力;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可在马铃薯片上被诱导产生;外源添加的cAMP影响菌丝的形态和分生孢子的形成,但不影响菌核的形成。AC含量在桑椹发病的第2阶段增长迅速,在发病的第3阶段和第4阶段迅速下降,PKA在发病的桑椹中始终没有表达。[结论] 桑椹肥大性菌核病病果可通过分生孢子造成再次侵染。分生孢子的形成对cAMP途径中的AC和PKA表达量起负调控作用。研究结果能够进一步增加我们对病原菌侵染桑果所需外界环境条件的理解,同时也进一步完善了C.shiraiana的侵染循环和分生孢子形成途径。  相似文献   
48.
响应面法对红法夫酵母合成虾青素主要影响因素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单因素试验确定了红法夫酵母生物合成虾青素培养基组份的基础上,用响应面法对其浓度进行优化。首先用分式析因设计评价了培养基的各组份对虾青素产量的影响,并找出主要影响因子为蔗糖和酵母粉,二者分别达到了极显著和显著水平。用最陡爬坡路径逼近最大响应区域后,运用旋转中心复合设计及响应面分析,确定了主要影响因子的最佳浓度。其中,蔗糖的最佳浓度为49.8g/L,酵母粉的浓度为9.6g/L。菌株在优化培养基中的虾青素产量为9861μg/L,比优化前增加了近1倍。  相似文献   
49.
棘冠海星暴发及其对珊瑚礁的生态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棘冠海星的反复暴发是导致印度—太平洋区域珊瑚礁生态系统退化的最主要原因之一。然而,我国对棘冠海星的研究非常有限。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关于棘冠海星及其暴发的生态影响和应对策略的研究进展,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雌性棘冠海星个体每年产卵数量高达50万—2亿个,环境因素变化只要导致幼虫和幼体存活率的轻微提高,成体就将得到大量补充;2)棘冠海星暴发的阈值为1000—1500个/km2,暴发周期为10—27 a,每次暴发持续1—10 a,最终可能以“种群集体感染疾病而崩溃”结束;3)棘冠海星暴发对印度洋及太平洋东部和北部珊瑚礁的破坏性非常小,却直接导致太平洋的西部和南部珊瑚礁90%以上的珊瑚死亡,并通过改变珊瑚群落组成、减少珊瑚和鱼类多样性而对珊瑚礁产生间接影响;4)关于棘冠海星暴发原因的假说中“陆地营养物质输入假说”和“捕食者过度捕捞假说”得到了最普遍的认可,但都不能解释所有的暴发事件;5)应对棘冠海星暴发的主要策略有改善水质、设立保护区、投放天敌和人工清理等,其中人工清理是最直接有效的策略,但迄今并没有发现可长期抑制棘冠海星暴发的方法。因此,急需加强对棘冠海星的深入研究,探查...  相似文献   
50.
离子注入后诱导水稻多倍化的效果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3份二倍体水稻为材料,以氮离子束为诱变源,研究了离子注入后所引起的生物学效应和离子注入对水稻多倍化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氮离子束对3份二倍体水稻材料的效应因材料种类和离子注入剂量不同而异。N 注入处理后对利用秋水仙素诱导水稻多倍化的效果比较明显,但效果的明显程度则因离子注入剂量不同或秋水仙素诱导时间不同或试验材料的遗传背景不同而表现出一定的差异。在秋水仙素对试验材料的诱导时间为24 h的各个处理中,N 离子注入剂量为6.76×1016N /cm2的处理似乎更好,而在秋水仙素对试验材料的诱导时间为48 h的各个处理中,N 离子注入剂量为0.52×1016N /cm2的处理则更有利于获得同源四倍体材料。经过2个~3个世代的筛选之后并通过染色体核型分析,在试验材料的后代中已经获得了一些同源四倍体水稻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