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4篇
  免费   43篇
  国内免费   247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42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52篇
  2008年   60篇
  2007年   63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50篇
  2004年   51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36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38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4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3篇
  1966年   2篇
  1960年   2篇
  1958年   2篇
  1957年   2篇
  1956年   2篇
  195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81.
目的:探讨人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组织中生长抑制因子4(ING4)和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我院确诊的口腔鳞癌患者共计65例,均经过手术治疗,术前未行放化疗,切除标本经过石蜡包埋切片,同时选取20例正常口腔黏膜作为对照。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人口腔鳞状细胞癌和正常口腔黏膜组织中ING4和HIF-1α的表达,并分析其与OSC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及人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ING4和HIF-1α表达的相关性。结果:OSCC组织中ING4的阳性表达率为41.5%(27/65),显著低于正常口腔黏膜组织(P0.05);OSCC组织中HIF-1α的阳性表达率为64.6%(42/65),显著高于正常口腔黏膜组织(P0.05)。ING4和HIF-1α的表达与OSCC的病理分级、TNM分期和是否有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0.05);OSCC组织中,ING4的表达与HIF-1α的表达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ING4的表达下调,HIF-1α的表达上调,二者可能通过负向调控作用在口腔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发展、侵袭和转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82.
ns2是黑胸大蠊浓核病毒的一个非结构基因, 所编码的蛋白质大小为30 kD, 是一个功能未知的基因。为了对该基因进行深入的功能研究, 从感染了黑胸大蠊浓核病毒的蟑螂的后肠组织中通过RT-PCR得到ns2基因编码序列, 将其构建于原核表达载体pET-28a, 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 获得融合表达产物。此融合蛋白经分离纯化后, 免疫新西兰大白兔, 制备其多克隆抗体。采用Western印迹技术, 用该抗体检测ns2基因的真核表达产物, 证明该抗体有较好的针对NS2蛋白的专一性, 可用于对NS2结构和功能的研究。同时, 将此编码序列克隆至果蝇细胞表达载体pAC, 得到重组质粒后转染果蝇S2细胞表达重组蛋白, 通过共聚焦显微镜用该抗体检测该蛋白在S2细胞中的亚细胞定位, 发现NS2蛋白主要定位于细胞质, 核内仅有少量分布。  相似文献   
983.
采用微波等离子(N^ ,15w,3min)溅射高山被孢霉T105,筛选到高产菌R254,该菌最高生物量29.3g/L,油脂11.5g/L,花生四烯酸4.20g/L,花生四烯酸产量是原出发菌株1.35倍。通过对突变株R245的代谢情况、继代稳定性以及脂肪酸组成分析,认为微波等离子溅射诱变育种是获得花生四烯酸高产菌株的有效方法。并采用补糖工艺可进一步提高其产量,花生四烯酸产量为7.43g/L,是未补糖时花生四烯酸产量的1.76倍,且为出发菌株花生四烯酸最高产量的2.40倍。  相似文献   
984.
离子束诱变粟酒裂殖酵母产辅酶Q_(10)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辅酶Q10(coenzyme Q10,CoQ)对心脏充血性病人有较好的疗效,是临床常用药物之一。实验研究了离子束诱变粟酒裂殖酵母对提高CoQ10的产量的影响与作用。实验筛选出六株突变菌株,研究了突变株生理生化特性。结果表明:突变菌株的CoQ10产量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编号为N1菌株产量达6.9344mg/L,是对照菌株的10倍多,最低的N2菌株的产量也是对照菌株的1.3倍。  相似文献   
985.
连作对麦冬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中草药麦冬为研究对象,采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方法,考察连作对麦冬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重茬麦冬根际细菌群落的Shannon-Wiener指数从苗期至快速生长期、再到块根膨大期分别为3.36-3.40-3.69,丰富度指数为55.0-61.5-63.5,均匀度指数为0.84-0.82-0.89;而同期正茬根际细菌群落的上述指数值分别为3.66-3.33-3.72、67.5-53.5-63.5和0.87-0.84-0.90。通过对土壤细菌群落的DGGE图谱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上述各个时期重茬与正茬样本均发生显著分离,表明连作改变了麦冬根际细菌群落的多样性变化趋势和结构组成。进一步比较麦冬块根膨大期根际主要功能菌群的数量变化,发现连作后氨化细菌和好气性纤维素分解菌数量增加,而硝化细菌和固氮菌的数量减少。对比发现重茬麦冬的产量仅为正茬的70.6%,表明麦冬连作减产与其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的变化相关。  相似文献   
986.
古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存着大面积低海拔典型常绿阔叶林,为了解不同地点常绿阔叶林物种组成的差异和驱动因素,该研究在古田山常绿阔叶林内共设置29个20 m × 20 m的样地,收集其他14个典型常绿阔叶林的数据,探究古田山常绿阔叶林的物种组成特征,并将15个亚热带东部典型常绿阔叶林进行比较,分析了我国东部典型常绿阔叶林的物种组成差异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古田山广泛分布有我国东部典型常绿阔叶林中的栲类林、青冈类林等植被,物种组成在东部典型常绿阔叶林中具有代表性。(2)我国东部典型常绿阔叶林间物种组成差异明显,主要是受环境因素影响而非地理距离,气候因素中最冷月最低温(MTCM)的影响最显著。(3)我国东部典型常绿阔叶林叶生活型组成受最冷月最低温的影响最显著,受最热月最高温(MTWM)的影响是其次,降水量没有显著影响。综上结果发现,生境过滤是我国东部典型常绿阔叶林物种组成差异的主要驱动因素,反映了极端低温对我国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物种组成具有重要影响,为常绿阔叶林的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87.
巨大芽孢杆菌BM279是经低能N 离子注入诱变原始菌株BM80而得到的维生素C高转化率伴生菌株。通过对离子注入前后出发菌和突变株的生理、生化等生物学特点比较,探讨了离子注入巨大芽孢杆菌对2-酮基-L-古龙酸(2KGA)高转化率的促进机理。离子注入对巨大芽孢杆菌自身的生长无明显影响,BM279呈现出与BM80基本一致的生长曲线;但BM279对混菌发酵体系中产酸菌GO29的细胞增殖有显著促进作用。BM279在混菌发酵过程中分泌较多的碱性物,有利于维持GO29生长、代谢的pH环境。BM279培养42 h,其胞外活性物质对GO29的糖酸转化活力较BM80有显著提高,且分泌时间较BM80推迟6 h。利用层析技术分别从BM80、BM279胞外液中纯化了L-山梨糖脱氢酶(L-sorbose dehydrogenase,SDH)激活蛋白(SSPBM80和SSPBM279),后者比活较前者高出50%,对GO29中的SDH酶活有更强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88.
蛋白质人为进化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蛋白质人为进化是目前蛋白质工程研究的热点之一.易错PCR、DNA shuffling及高突变菌株的应用,使许多蛋白质在功能上大幅度改善.  相似文献   
989.
方创林  余丹林 《生态学报》1999,19(6):767-774
柴达木盆地作为我国下世纪重点开发地区之一,对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不仅对青海省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对缩小东西部发展差距、支援西藏、巩固国防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以对盆地的实地考察为基础,运用SD模型对盆地资源开发和经济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弹性方案进行试验调控,得出追求经济发展为主目标的发展型方案、追求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为目标的保护型方案和追求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主目标的协调型发  相似文献   
990.
为探讨连续性血液净化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中血清疾病相关指标的影响,本研究选取了100例从2013年7月至2016年9月为止本院所收治的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的方式,将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50例进行研究。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观察组则采用连续性血液净化进行治疗。治疗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两组治疗前、后IL-6、TNF-a、IL-10以及PCT水平,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血清疾病相关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后腹痛缓解、白细胞恢复正常、血淀粉酶恢复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IL-6、TNF-a、IL-10及PCT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经过治疗,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显示为8.00%,与对照组14.00%相比较,远低于对照组。本研究表明,连续性血液净化对于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血清疾病有相当的改善,有助于促进患者病情恢复,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